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近期,我省天氣多變,各種野生菌類及植物進入生長旺盛期,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斷腸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

清遠公安在此提醒:為預防誤食野生毒蘑菇、斷腸草等中毒事故的發生,請廣大群眾以及餐飲單位不要自行採摘、食用、製售野生蘑菇、斷腸草等野生植物。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01

充分認識毒蘑菇、斷腸草的危害

●  野生毒蘑菇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類外形相似,鑑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並藉助一定的儀器裝置,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野生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毒蘑菇所含毒素較複雜,或因地區、季節、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誤食毒蘑菇引發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表現為噁心、嘔吐、肝區疼痛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症狀。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且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

● 斷腸草

斷腸草不屬於任何一種植物的正式名稱,而是各地民間用來稱呼某些有毒植物的俗名,其中最“聲名顯赫”的是鉤吻,又名大茶藥,全株有劇毒,主要的毒性物質是鉤吻生物鹼,誤食者輕則呼吸困難,重則致命。鉤吻中毒的臨床表現以神經症狀為主,主要包括呼吸麻痺、眩暈、言語含糊、肌肉弛緩無力、複視、視力減退、咽喉灼痛、吞嚥困難、腹瀉腹痛、口吐白沫、噁心嘔吐等。

鉤吻常見於村旁、路邊、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呈藤狀爬行生長,且埋於泥土的根系發達,常與周邊其他植物系纏繞共生,其花、根莖的形狀與一些常用藥材如“五指毛桃”“金銀花”“金鎖匙”等十分相似,對素來有采用中藥材泡酒或煲湯飲用習慣的廣東群眾來說,可能因誤挖鉤吻根系或混入鉤吻根系的樹根,用於浸泡藥酒或煲湯飲用而引起中毒,類似中毒案例時有發生。

02

切勿自行採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  不採摘。踏春郊遊期間,廣大群眾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慾採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於鑑別毒蘑菇並不容易,廣大群眾不要輕易採摘。

●  不購買。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中藥材。

●  不食用。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遊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在自制藥酒和利用中藥材煲湯前,一定要詳細瞭解有關藥材的知識,並從正規渠道購買藥材,以確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03

食品經營者要落實對食品進貨查驗

各類餐飲單位、食堂等食品經營者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強自我管理,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進貨渠道要正規,並做好原料進貨登記臺賬。各類單位食堂,尤其是學校食堂嚴禁採摘、採購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與鉤吻根莖混生),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為食品原料;對可食用的蘑菇、藥食同源食材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

04

做好食物中毒應急處置

目前,對毒蘑菇、斷腸草等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誤食野生蘑菇、野生鉤吻等野生植物後出現疑似中毒症狀,應儘早採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催吐後應儘快到醫院接受治療,並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就診時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或野生植物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同時,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經治療後,急性胃腸炎症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癒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透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侵害了實質臟器,會在1~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狀緩解時,仍應留在醫院積極接受治療,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定好轉再出院。

溫馨TIPS:

野生蘑菇篇

●  毒蘑菇的識別誤區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即使是專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業的儀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關於毒蘑菇的N種錯誤說法: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錯誤說法1:顏色鮮豔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這“鮮豔”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豔、長相併不好的肉褐麟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廣東地區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殺手——白毒傘卻是純白色的,樸實無華。毒蠅傘很漂亮,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並重的,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裡,有“雞蛋菌”的別稱,是夏天遊歷川藏地區不可不嘗的美味。

錯誤說法2: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錯誤說法3: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後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後可去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至於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慾大振。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其毒性成分毒傘肽,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氨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乾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裡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錯誤說法4: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實這並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5: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環。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徵術語,是毒蘑菇錯誤說法“與時俱進”的表現,錯誤說法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徵,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鑑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範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徵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並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癥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鱗片。

● 我省常見的野生毒蘑菇型別

廣東常見劇毒蘑菇種類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粘蓋包腳菇、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

➢ 白毒傘

在廣東地區,導致中毒人數最多的兩種蘑菇分別是白毒傘(致命鵝膏)和鉛綠褶菇,其中白毒傘又是毒性最強的。白毒傘的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傘狀。常在黧蒴樹樹蔭下群生或散生,分佈在廣州、清遠、肇慶等地,大量生長於春季溫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現。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白毒傘圖片1)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白毒傘圖片2)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白毒傘圖片3)

➢  灰花紋鵝膏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灰花紋鵝膏1)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灰花紋鵝膏2)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黃蓋鵝膏白色變種)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

(粘蓋包腳菇)

斷腸草篇

當心!這些野生植物誤吃後,可能會“躺闆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