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從文還是從武一直是中國人未來生活之中的一個選擇。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到底發源於何方,又為什麼會成片的沒落與衰敗。以中國古代的歷史朝代為主線,探索我們民族尚武精神的發展與衰敗看整個中華民族生存空間和精神的發展。

秦朝時代的中國人是整個古代帝國時期的楷模。那個時期的中國人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文治武功,因為秦朝時期的中國人本身就是文武合一。文是儒家創造的詩書禮易春秋,背後代表的經典是無法用金錢和財富去衡量的,武功是一種極高的代表,並不是說每一個每一個秦人都擁有現在武俠小說之中的絕世武功,而是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勇士,能夠自備軍器上戰場,保家衛國從來都不是當兵人的責任,而是天底下每一個秦人男子的責任。

但這種精神維持的根本是什麼,為什麼同樣是中國人先祖和後代建立的朝代,對於武功的理解和掌握卻是天差地別。文武合一慢慢消失,見見變成了一部分人的文武合一從而帶動大部分人的尚武,這就是秦朝之後的歷史,漢朝的諸多將軍士兵都還是遺留著來自於秦朝的習慣。到了隋朝和唐朝的時候就是一部分的文武兼備帶動一群人的尚武,到宋朝的時候就是極少部分人的尚武帶領一群商業化的軍隊去打仗,依靠科技領先去抵禦外敵,雖然打了無數個勝戰,卻依舊是不斷的丟失領土,到了明清的時候則是一片男人女性化的趨向,盡看南京讀書人,都是胭脂俗粉態。

秦朝和漢朝文武合一的品質打下來的萬里江山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秦朝和漢朝時代的中國總人口只有區區的兩千萬,漢宣帝時代的鼎盛時代也只是接近五千萬左右。這樣分散在關中,隴西,關東,遼東,江南,嶺南,巴蜀,漢中,中原地帶的幾千萬人口如何在短時間之內集合起來數十萬甚至百萬大軍對抗外敵,以至於運輸過程中的輔兵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這就相當於一場三十萬人數的規模戰爭可能需要上百萬的人在別後為其維護,而整個天下的中國人都零星分佈,真正集結起來的又有多少?秦始皇,漢武帝兩代著名君主隔著時空對話會告訴答案。就是靠著徵兵制度和背後的文武合一氣質為中國及後代人打下了萬里江山。

徵兵制,人口授田,文武合一的精神氣質,領先的青銅兵器,獨一無二的兵法戰術,大一統背後的國家概念……這些就是秦朝,漢朝,能夠打下萬里江山的真正原因。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徵兵制是現代人無法理解的一個事物,它的產生年代或許已經難以考察,但盛行的年代卻可以準確定位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代的中國天下宗主是周,但東方霸主卻是齊國,南方霸主是楚國,中原的霸主是晉國,西方的霸主是秦國,

這幾個國家國土也就是一千多里,人口也就是幾百萬,但每一次打仗都能夠湊齊數十萬的兵力。換算成現在的中國13億人口出兵1。3個億你們覺得可能嗎?徵兵制更像是一種打群架,當外敵入侵的時候,諸侯國君主一旨文書下達到各個郡縣乃至於鄉里,就會有相關征兵官吏負責帶領著士兵到縣裡集合,然後每個縣再次集合到郡和國都之中對抗外敵。國家需要出的就只有士兵行軍所需的口糧和勝戰之後的獎勵與對死亡士兵的撫卹金。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徵兵制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使得數十萬大軍對外作戰完全是出於對國家的公心,而不是後世募兵制的打工形式。文武合一是徵兵制背後的支撐,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安心做一個農民用心耕田,種地,或經商,或讀書,或為官,但只要有戰爭來臨,每一箇中國人都會帶上祖輩遺留下來的盔甲兵器隨同官府上戰場,

保家衛國是責任,因為老百姓背後在履行徵兵制度的同時背後有人口授田的保障,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朝廷均田制的賞賜有一口飯吃,能夠安心地活下去就已經是天大的好事情了,領先的青銅兵器給了秦朝統一天下的資本,超越時代的漢代鐵製兵器讓漢軍在對匈奴作戰的時候能夠創造一漢當五胡的奇蹟。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獨一無二的兵法戰術是中國獨有的,那個時代的世界一片沉寂。文明之花在東亞的中國獨自盛開。兵法戰術從周朝開國的時候就已經聞名天下,傳說之中的太公兵法被漢初三傑張良所得最後成就了漢朝偉業。春秋時代的孫子兵法成為了每一箇中國軍事家和領兵作戰之人的必讀之書。裡面有著詳細的平原作戰,山地作戰,包圍戰,攻城戰,反包圍戰,中心開花戰術,攻心戰,商業戰的指導。

大一統的國家理念是士兵異域作戰的家國精神。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的中國分裂為戰國之態,各個國家爭戰不休,都是各為其主,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就為所有中國人確立了這種觀念直到現在,因為有這種觀念的存在,所以項羽即使扣關成功,焚燒咸陽宮室倒行逆施實行分封得到的也就是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所以漢高祖死後呂后亂天下,分封子弟,陳平和灌嬰來到長安軍之中才會一呼而左臂復大漢。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所以王莽篡漢之後天下義軍熙熙攘攘都是舉起的復漢旗幟。不是因為漢朝的封建統治有多得人心,而是因為漢朝代表是大一統的國家理念,聚九州為一國,才能使得戰爭之禍不會連綿百年。平民才能夠在整塊可愛的土地上安心耕種,然後過上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太平日子。

明朝和清朝天下讀書人的女性化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天下風氣變化太快了,秦朝,漢朝,三國,南北朝,隋朝,唐朝時代的尚武精神一去不復還了。由秦漢時期的田野之人,人人能兵,變成了三國時代的募兵屯田,到隋唐時期的時候尚且都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社會風氣,這裡並不是說要貶低“文”的發展,可中國人自古以今強調的文武平等從宋朝以後就真的平等過嗎?

為什麼一個諾大的帝國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呢?曾經的秦漢雄風,隋唐氣度,哪怕是三國魏蜀吳偏安一隅也能夠吊打周邊異族的時代為什麼就這樣沒了?是誰主導了社會風氣的變化,是誰將曾經武德充沛的中國丟棄在黃泉之下?答案或許應該讓社會制度和儒家士人來回答?孔子之儒不應該背鍋,漢人之儒也不能背鍋,隋唐之新儒家也不需要背鍋,真正需要為中國天下風氣墮落背鍋的應該是南北宋在之交引領中國人變味的那群理學家。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存天理,滅人慾。武將即使有潑天的功勞在宋朝也需低文臣一等。想想吧!宋朝為何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為何連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丟失了都收不回來,為何一個號稱唐朝繼承者的宋朝連唐人的尾都追不到,看看狄青的一生就已經知道了,要是沒有開封城之中韓琦,范仲淹,司馬光這群腐儒的阻礙,西夏早就已經滅亡了。

看看靖康之變就已經知道了,成堆成片的文臣葬送了多少關中關西的精銳,以至於南宋的建立都是靠著河北的流民組建新軍。儒家變了,再也不是孔子之儒了,也不是董仲舒那個漢人之儒了,甚至於連最近的唐人之儒都不是了,他們只知道竊取國家的經濟為自己所用,宋朝的儒士能開弓射箭的人又有幾個?騎馬騎不騎得穩都是一個問題,整個社會的讀書人都在居功自傲,躺在祖先儒家的功勞簿上洋洋自得。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自己卻啥也不是,何以以一群低質化的讀書人引導著整個社會的風氣。讀書人藉助著科舉制走上了官道。然後成為了天下黎明的父母官。他們有權有勢,而中國人的平民無論發展到什麼地步都是民不與官斗的。所以這些讀書人十多年寒窗苦讀就可以安心理得的撈取錢財?所以他們就可以做社會的蛀蟲?所以他們就安心地用自己的權勢侵吞平民的土地,所以他們就安心地用自己的官身獲取免稅的優勢,然後以一個家族抵消獲得數萬貧民的無償耕種?

這些腐敗之後的讀書人是國家最大的蛀蟲,他們偷取國家財富,隱瞞田產,導致社會上的失業流民越來越多,國家的財政收入越來越少,以至於萬曆皇帝時代整個江南鹽稅只有區區兩百萬兩白銀,腐化之後的讀書人組成的官紳階層吃空了宋朝,也吃空了明朝。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尚武精神嗎?

而這種養尊處優,優柔度日的習慣也使得尚武成為了歷史,明清時代的讀書人丟失了尚武之後甚至連氣節都給丟失了。所以明清時期的讀書士子大部分都是白面書生,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很多人擦汗著女人用的胭脂水粉,最後成為了社會風氣所推崇的標緻模樣。而整個社會卻垮掉了。

總結

改朝換代從來都影響不到他們,他們換一個地方,換一個國家,換一個朝代照樣撈錢,蛀蟲國家,一代人不覺得,兩代人初端倪,三代人,四代人之後就會影響底層建築,當無數的平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田地淪為他們的附庸之後,當一場天災將貧民淪為他們附庸的機會也剝奪之後,整個天下也就傾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