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辛亥革命口號第一句“驅除韃虜”可知:孫中山真的看懂了中國

文丨歷史時燒錄

圖丨來源於網路

從辛亥革命口號第一句“驅除韃虜”可知:孫中山真的看懂了中國

孫中山先生: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

導言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民族英雄、愛國主義者,他也是最早“理解”中國社會、中國政治的那一批人之一。

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提出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很多人認為這個口號的第一句“驅除韃虜”,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民族之分。

而我認為這是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不理解,以及對當時中國政治的不瞭解。

今天,我們以清代政治特點角度出發,讀懂“驅除韃虜”背後的真正含義:

這不是民族之分,這是對當時中國政治的深度理解。

清代的部族政權

這一切還要從清代的政治特點說起。很多人認為清朝和秦、漢、唐、宋、明,等王朝一樣,都是封建王朝罷了。實則清朝卻與以上王朝有著根本的區別,清朝的政權是“部族政權”。

從辛亥革命口號第一句“驅除韃虜”可知:孫中山真的看懂了中國

清王朝的創立者:皇太極

什麼是“部族政權”呢?

我們先看漢、唐、明等王朝,我們能找到一個群體始終對整個王朝有支配性力量嗎?

皇親國戚?他們雖然爵位世襲,但是卻不掌權,即便有做官的皇親國戚,他的官職也不世襲,所以,談不上支配國家。

士族?中國確實有士族佔據國家資源的時候,但是士族本身卻是可以替換的,沒有那一個士族是可以永久傳承,既有舊計程車族沒落,也有新計程車族崛起。

讀書人?中國曆朝歷代讀書中都佔據很重要的地位,很多重要的官職也都是由讀書人提拔上來的,可以說對國家有支配性力量。但是讀書人卻不是一個固定的群體,什麼人都可以去讀書,成為讀書人,而走上仕途。

所以,答案是找不到。但是清朝有這樣的一群人,那就是一群滿人。清朝時期,滿人口數量佔比在整個中國中是微乎其微,但是整個國家的軍政大權卻都由滿人控制。滿人這個群體是不會變化的,漢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成為滿人,因為他沒有那個血統。

清朝的掌控者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一個皇帝,而其背後是整個部族,由一個部族控制整個國家,這就是“部族政權”。

從辛亥革命口號第一句“驅除韃虜”可知:孫中山真的看懂了中國

滿族文化:新年

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再來談一下,清朝為什麼是一個“部族政權”。

01。官員

大小官員在一個國家中的作用,相當於一個人的神經中樞,對這個人有著支配性的作用。

我們來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組成結構。

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六部制,即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但是清朝卻在六部人員上做個調整。

六部本來是每部有一名尚書、兩名侍郎,六部加在一起也就是六名尚書、十二名侍郎,一共十八個官員。

清朝,國家規定,每有一名漢人尚書、漢人侍郎的同時,還要與之配備一名滿人尚書、滿人侍郎。也就是說六部原本的十八個官員變為了三十六個,漢人、滿人比例1:1,而又由於滿漢尊卑有別,其實上大權是掌握在滿人手裡的。

從辛亥革命口號第一句“驅除韃虜”可知:孫中山真的看懂了中國

清朝六部人事組織結構示意圖

而除了六部,其他地方的大小官員,也都是滿人佔多數。在官員的構成的便可看出,清朝是滿人控制的王朝。

02。地方

清朝以前,地方上一般都是類似“郡縣二級制、或州郡縣三級制”。

而到了清朝,從縣開始、到府、到道員、到布政使、到總督、巡撫,由“二到三級制”轉變為“五級制”,總督、巡撫也是多由滿人擔任。

就是這樣總督、巡撫都不是有話語權的地方官,因為一旦有戰事,朝廷會另派經略大臣、參贊大臣之類的人來前線接手指揮。

總之,清朝時期的地方,幾乎沒有什麼權力,這正是滿人對漢人的一種統治。

從辛亥革命口號第一句“驅除韃虜”可知:孫中山真的看懂了中國

清朝地方官制

除了地方行政單位,清朝還將“八旗兵”鎮壓在全國各地,八旗兵均為滿人,其指揮者也自然是滿人。這正是滿人對漢人的一種軍事鎮壓。

可見,清朝是一個由滿族部落統治的“部族政權”。

03。考試製度

我們從清朝的考試製度、人才選拔上也可以看出,清朝是一個“部族政權”。

晚清末年,鄒容在《革命軍》書裡說:

自大學士、侍郎、尚書滿漢二缺平列外,如內閣,則滿學士六,漢學士四。滿蒙侍讀學士六,漢侍讀學士二。滿侍讀十二,漢侍讀二。滿蒙中書九十四,漢中書三十…………

我簡單翻譯一下:

滿人學士六人,漢人學士四人;滿人、蒙人侍讀學士六人,漢人二人;滿人侍讀十二人,漢人侍讀二人;滿人、蒙人中書九十四人,漢人中書三十人…………

從辛亥革命口號第一句“驅除韃虜”可知:孫中山真的看懂了中國

清朝滿漢官員數量對比

由上可見,雖然漢人人口數量遠多於滿人,但是人才的選拔,官員的任用上面,滿人還是要遠遠多於漢人。

由上三點可見,清朝是一個由滿人部族控制的“部族政權”。

清代改革難以成功的原因

很多人認識不到清朝的“部族政權”性質,認為清朝如同以前的封建王朝性質一樣,所以主張改革。以為自己的意見好,皇帝支援自己,自己便能成功,而這是錯誤的。

改革是要統治者支援的,而清朝的實際統治者並不是僅僅是一個皇帝,還有他背後的整個“部族貴族集團”。

所以,想要改革成功,就需要整個“滿人部族貴族集團”支援。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改革有損整個“滿人部族貴族集團”的利益,他們必然會站出來反對。有人會說,如果不進行改革,整個“滿人部族貴族集團”都會被毀滅,滿人自己就不清楚這點嗎?

會有人清楚,也會有一部分滿人支援改革,比如光緒帝,以及支援他的滿人大臣。但是整個“滿人部族貴族集團”有這種長遠眼光的人畢竟還是佔少數,整體上還是反對改革的。

這也是光緒帝、康有為等人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從辛亥革命口號第一句“驅除韃虜”可知:孫中山真的看懂了中國

康有為

康有為正是沒有看到當時清政府的政治特點,認為只要皇帝支援自己,自己就可以成功。最後的結果證明他錯了,僅有皇帝支援還不夠,還需要其背後的整個“部族貴族集團”。

結語

康有為沒有看懂清政府的政治特點,他主張改革,最後失敗了。

而孫中山先生正是看清楚了,清政府的政治特點,是一個“部族政權”,想要改革成功,就必須清政府背後的整個“部族貴族集團”的支援,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所以,孫中山先生堅持革命,只有推到了清政府背後的整個“部族貴族集團”,才會取得成功。

因此,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中的第一句便是“驅除韃虜”,

也就是打敗清政府的“部族政權”。

所以,有人說孫中山有侷限性,有大漢民族主義,這是不正確的,孫中山先生反對的是清政府背後的“滿人部族貴族集團”,而不是滿人群體。

孫中山先生在推翻清政府後,改“驅除韃虜”為“民族主義”,並且嚴厲批評搞民族復仇論的人。

可見,孫中山先生起初的“驅除韃虜”的口號的本意,是反對清政府背後的“部族貴族集團”,而與各個民族無關。

孫中山先生是真的看懂了當時的清政府,當時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