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戰國文信:呂不韋私鑄 先秦錢幣小名譽品

外圓內方的銅錢往往是人們對中國古錢的第一印象,方寸之間,天圓地方盡顯古人的生活智慧。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方孔銅錢源自於戰國圜錢,而在圜錢中,有一類名為“文信”的錢幣,是受古錢藏家青睞的藏品。

戰國時期,圜錢產生於魏國,面文帶有“垣”、“共”字等。圜錢比起“布幣”、“刀幣”等更加便於攜帶,而且制式類似,也便於接受,符合商品交換髮展的需要。因此,也逐漸吸引其他各國的仿鑄,其中便包括當時國家金融、文化尚不發達的秦國。

公元前354年,魏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敗於齊國,從此國勢衰落,一蹶不振。而此時,秦國因秦獻公勵精圖治及商鞅變法,已經崛起成為屹立在西方的大國。公元前356年,秦惠文王即位,車裂商鞅,併為集中政權,於公元前336年,推行“初行錢”,即秦國發行統一貨幣,禁止國中私人鑄幣,鑄幣權由國家壟斷。直至此時,秦國貨幣趨於統一。

初行錢一直延續百年,直到呂不韋的出現才被打破。呂不韋是個有長遠眼光的生意人。他在邯鄲時,結識了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公子異人,認為奇貨可居,因此花重金賄賂趙國官僚,使得異人得以回國。公元前250年,異人當上國君,史稱秦莊襄王。

所謂知恩圖報,幫助秦莊襄王的呂不韋自然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載:“秦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垂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三年莊襄王死,太子政立,尊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淺談戰國文信:呂不韋私鑄 先秦錢幣小名譽品

淺談戰國文信:呂不韋私鑄 先秦錢幣小名譽品

戰國圜錢

由於權傾朝野,呂不韋野心也逐漸膨脹,及至後來,公然違反初行錢條例,在自己的封國內私鑄錢幣,史稱“文信錢”,此錢圓形方孔,錢文“文信”二字橫讀,錢面有向外的四曲紋,無內外郭,背平素,直徑2。4-2。5釐米,重2。9-3。4克。此前目前傳世僅十餘枚,十分稀少,是戰國古錢中的小名譽品。從首席資料庫中可以查得,華夏古泉2015年9月9-10日聊天室中,一枚戰國文信錢,以31。86萬人民幣成交。

嬴政即位後不久,呂不韋因功高震主而受到排擠,最終飲鴆自殺,其私鑄的文信錢也隨之消弭。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號稱“始皇帝”,不僅書同文,車同軌,還統一了全國幣制,其中“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文信錢也因此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