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這座東漢帝陵設有“職工宿舍”,疑似標配“獨立衛生間”

【來源:洛陽市文物局_工作動態】

伊濱區白草坡村的麥田下,究竟埋葬著哪位皇帝?規模龐大的皇帝陵園,是怎樣的的建築佈局?2022年6月15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洛陽日報報業集團“掌上洛陽”客戶端聯合主辦的“考古洛陽·讀懂歷史”系列直播活動第三場在白草坡東漢陵園進行,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鹹秋、工作人員何慧芳帶領觀眾走近考古發掘現場,揭秘白草坡東漢陵園的建築佈局和歸屬問題。

遺址出土紀年石器,基本確定為漢桓帝宣陵

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位於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部,是洛南東漢陵區中,距離當時都城(漢魏洛陽城)最近的一座帝陵。

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為配合鄭西高鐵的修建,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勘探,並對工程線路佔壓區域的陵園建築進行了發掘。

2017年,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啟動。其間,一個重要問題始終困擾的考古人員,那就是白草坡東漢陵園下面究竟埋葬著哪位皇帝?

據文獻記載,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歷時196年,先後有13位皇帝,建有12座帝陵,其中有11座帝陵位於洛陽境內。由於文獻記載簡略,加上東漢帝陵湮沒在各歷史時期墓冢之間難以辨識,每座帝陵的具體位置和歸屬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一個難解的謎題。

2020年,一個偶然的發現,讓考古人員揭開了白草坡東漢陵園的“真容”。

“當時,發掘現場出土了一件帶有紀年題記的石質圓形器物,器物外側壁有‘光和三年造’題記。這為確定陵主身份提供了關鍵性證據。”王鹹秋說,“光和”為漢桓帝的繼任者漢靈帝的年號,而漢靈帝文陵位置已經確定位於邙山陵區,因此,該石制器物應是漢靈帝為漢桓帝修建陵園或舉行陵園祭祀時製作的,聯絡文獻記載漢桓帝的陵區位置,基本確定白草坡東漢陵園是漢桓帝宣陵。

洛陽這座東漢帝陵設有“職工宿舍”,疑似標配“獨立衛生間”

王鹹秋(左)講解陵園佈局

陵園設有“職工宿舍”,標配“獨立衛生間”

白草坡東漢陵園的面積為85萬平方米,按照古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喪葬理念,這座陵園其實可以看作一個微縮版的宮城。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內分佈著“石殿”“鍾虡”“寢殿”“園省”“園寺吏舍”五組相對獨立的建築單元。其中,“石殿”初步推測為陵廟;“鍾虡”應為與祭祀相關的禮樂建築的代稱;“寢殿”用於陵墓祭祀;“園省”是守園陵貴人與宮人的居所;“園寺吏舍”是陵園令、食官等管理陵園的辦事機構。

目前,“園寺吏舍”是考古人員瞭解最深入的一個區域。資料顯示,“園寺吏舍”大致分為辦公、生活兩個功能區,生活區相當於“職工宿舍”,裡面的院落設計十分巧妙、合理。比如,每個院落裡都有水井提供生活用水,水井建在有頂的廊道下,可保持水源乾淨且不被汙染。水井的旁邊還設有滲井,用於收集生活廢水、院落降水,滲井連線著排水支渠,能將廢水排進主水渠。

“在‘職工宿舍’中,我們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那就是每個院落的西北角都有一個磚砌式地穴遺蹟,起初我們推測是糧食倉窖,後來發現也可能是廁所。”王鹹秋說,根據史料記載,東漢陵園管理措施規定院落晚上要落鎖,居住在此的人不能隨意外出,這就要求每個院子都要有“獨立衛生間”。同時,漢代模型明器上的圈廁,廁所門經常開於一側,這與該磚砌式地穴遺蹟的開門方向吻合。

“不過,這些還都是推測,要想最終確定此類遺蹟究竟是什麼,還需要對沉浸物的性狀進行樣品分析。”王鹹秋說。

洛陽這座東漢帝陵設有“職工宿舍”,疑似標配“獨立衛生間”

考古發掘現場

東漢帝陵考古,填補我國考古界重大空白

何慧芳介紹,目前正在發掘的是陵園中的“石殿”與“寢殿”區域。“石殿”的功能相當於西漢時期的陵廟,“寢殿”則是陵園內舉行祭祀的大殿。

《後漢書》記載:“漢諸陵皆有園寢,承秦所為也。說者以為古宗廟前制廟,後製寢,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後有寢也。……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像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何慧芳解釋,這段記載的大致意思就是,皇帝死後,還要像生前一樣開展日常起居、飲食、祭祀等活動,相應的宮殿建築和各類職員一樣都不能少。

洛陽這座東漢帝陵設有“職工宿舍”,疑似標配“獨立衛生間”

何慧芳(左)介紹出土文物

“帝王陵寢不同於一般墓葬,它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彰顯統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從秦始皇在陵旁設寢殿開始,雖然各個時期帝王陵寢的名稱和表現形式有所差異,但是陵寢制度的文化基因一直得到了傳承延續。即便是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之後,也會模仿前朝的陵寢,這種現象也是中華文明文化基因的延續。”王鹹秋說,中國古代陵寢制度,是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史的重要實證,白草坡東漢陵園的考古工作對填補東漢帝陵考古發掘空白具有重要意義。(洛報融媒·掌上洛陽客戶端記者 劉嘉儀 實習生 陳雨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