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如果我在1943前就死了,戰爭仍將以遺囑的形式按時爆發!”

“如果我活不到1943年,這份戰爭方案將作為我的遺囑繼續執行!”

希特勒:“如果我在1943前就死了,戰爭仍將以遺囑的形式按時爆發!”

1937年11月5日的一次納粹德國高層會議中,希特勒和參會者經過一番討論後,提出了三種“發動戰爭”的方案。

在這幾份戰爭方案中,希特勒認為德國在1943至1945年發動戰爭最合適。而且希特勒當時一再強調:戰爭必須打響!即使他本人不幸死亡,也必須視為他的“遺囑”繼續執行。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時,並不是整個德國的實際掌控者。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以後,德國的經濟就一直處於崩潰的邊緣!

而早年落魄不已的希特勒,也深知“麵包”在民眾中的重要性。“只有讓德國人都有面包吃,他們才會死心塌地跟著我!”所以,希特勒認為自己要完全掌控德國,就必須先發展德國經濟,哪怕表面上做做文章也行。

於是,他當時做了一個很正確的決定:重用“經濟大神”亞爾馬·沙赫特,來幫助德國迅速恢復經濟。

而這個沙赫特上任以後,他對德國經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一系列舉措收到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短短几年時間裡,德國一度出現了空前繁榮的經濟景象,失業率降至最低水平。

成功拯救德國經濟的人是沙赫特,但德國民眾最感謝的卻是他們的“元首”:希特勒。就這樣,希特勒在德國國內獲得了一大批粉絲和追隨者。

成功樹立起了自己的威望以後,希特勒又透過“國會縱火案”開始清除異己份子,這才讓納粹黨成功掌控了整個德國。

說到這裡,也許有很多人會問:既然當時德國經濟已經“欣欣向榮”了,希特勒為什麼還要瘋狂備戰,重新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呢?

沒錯,當時德國經濟已經大為好轉,而且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讓希特勒在德國的地位如日中天!但這一切,卻並不是長久的,或者說只是一種表面的假象而已。其實,希特勒自己也深知這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德國成為歐洲損失最慘重的一個國家。希特勒上臺後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只能緩解德國的燃眉之急。

首先,德國沒有充足的外匯來進口急需的戰略資源和物資,所以德國和幾十個國家只能達成“以物換物”的貿易協定。

其次,德國是一個缺乏大量原材料和資金的國家,這也讓他們發展工業時遇到了一個很大的瓶頸。

如果這些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的話,德國很快就會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其實在1936年時,德國經濟就已經出現了不好的兆頭:受當時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德國已經出現了糧食供應困難的情況。

此時,希特勒為了解決國內危機,他認為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重新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找回德國失去的尊嚴!

於是,納粹德國開始強行把整個國家的經濟進行“軍事化”:很多瀕臨倒閉的德國企業會接到鉅額的軍事裝備訂單,工人也就不會失業;而德軍擴張的同時,又可以吸納大量的德國失業青年入伍。

同時,希特勒還在德國煽動反猶太人運動,以這種殘忍的方式讓德國人更團結,並掠奪猶太人的大量財富整軍備戰。

不過,英法當時對納粹德國的綏靖政策,讓希特勒的野心變得更大了:戰爭打響的時間不是那次會議中提到的1943年,而是1939年。

因為希特勒一直認為:“別的國家都可以等,唯有德國等不起!”1939年德國的糧食儲備中,僅馬鈴薯儲備一項,德國人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完成的。

這些情況,讓希特勒似乎看到了德國經濟崩盤的前兆。所以他很擔心:如果不盡快發動戰爭,那麼糟糕的經濟情況,將逐漸影響到他指揮整個德國的大好局面。

於是,希特勒開始利用英法的綏靖政策,於1938年3月11日兵不血刃地拿下奧地利。同年9月30號,德國又和英國、法國、義大利一同簽訂《慕尼黑協定》,輕鬆拿下了蘇臺德地區。

其實,當時英法一直視東方的紅色蘇聯為心腹大患,而不是納粹德國!所以英法兩國樂意看到德國的重新崛起,他們認為德國強大後就會向東面蠶食,而蘇德互相“死磕”時,英法兩國便能從中漁利了。

但英法的如意算盤還是打錯了!1939年3月,希特勒再一次“得寸進尺”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

其實希特勒的一次次“冒險軍事行動”之所以能成功,完全離不開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當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攜手瓜分波蘭時,英法兩國這時才反應過來:希特勒現在的主要目標並不是東線的蘇聯,而是自己!

於是,歐洲重新陷入到了熊熊戰火之中,各國又打成了一鍋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