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何意?古人的生活經驗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何意?古人的生活經驗

說起“明堂”這個詞,很多人會有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因為“明堂”這個詞彙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明堂”具體是什麼意思,則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關於“明堂”,古人有這樣一句話: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何意?古人的生活經驗

在世界上,中國歷史較為特殊。因為中國自古以來是世俗國家,很少存在政教合一的情況,但是,這不代表古代中國人沒有信仰。至少從商朝以後,中國就奉行祖先崇拜思想,這種思想在周朝以後形成定製——即祭祖專門用的儀式。對於古代中國來說,祭祖就是自己的信仰,祖先就是自己的神。並且在古代,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有祭祖的傳統。甚至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武帝因為祭祖的時候不守規矩,還被當時的儒家知識分子所批判,認為梁武帝的行為是昏君所為,壞了祭祖的規矩。而上文所說的俗語,其實指的是祭祖這方面的規矩。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何意?古人的生活經驗

先說“明堂如播米”。所謂“明堂”,最初指的是天子在發生重要事件、舉辦重要活動的前提下接見大臣、接受外臣朝拜的地方。比如《木蘭辭》裡面提到花木蘭在前線為朝廷立下不少戰功,於是北魏皇帝接見花木蘭,在接見花木蘭的時候,北魏皇帝是在“明堂”這個地方。(《木蘭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並且,歷史上,古代皇帝舉行祭祖儀式也是在明堂。因此,明堂逐漸有了祭祀祖先的含義,最終成為祭祖之地的代名詞。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何意?古人的生活經驗

所謂“明堂”如“播米”,指的是在祭祖的時候,祭品如同“播米”那樣稀少。此外,“播米”還可以引申為態度問題。因為在過去,播米是在餵雞的時候才有的動作。因此,“明堂如播米”可以做兩種理解:一種是祭品太過稀缺;而另一種則是祭祖的時候對祖先態度太不端正。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何意?古人的生活經驗

再說“子孫窮到底”。在當下,很多人在化險為夷以後,都會不自覺地說一句“祖宗保佑”。古人認為,一個人的運氣好壞乃至子孫後代是窮還是富有,和祖先的保佑有著很深刻的關係。因此,古人認為,祭祖的時候,如果對祖先的態度恭敬、祭品豐盛,那麼,祖先一高興,就會全力幫助後人;相反,如果子孫祭祖的時候,貢品很少或者沒什麼祭品,那麼,祖先就會感到憤怒,輕則不幫助子孫,重則甚至會對子孫進行懲戒。因此,古人認為,“明堂如播米”的行為,必然會得罪祖先,從而給自己以及子孫引來各種麻煩。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何意?古人的生活經驗

慎終追遠,知道懷念祖先、追思祖先是一種美德,並且這種美德值得延續和提倡。但是,懷念祖先固然重要,但切記陷入迷信的深淵。處於現代社會的我們應該知道,一個人的事業是否興旺,子孫是否有出息,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和鬥志以及家風的培養。而祭祀祖先只是我們傳統美德的一種表現,二者並無直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