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雍正繼位的鄔思道,利慾薰心,氣得雍正大罵“必遭天譴”

在作家二月河的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有一位智慧堪比諸葛亮的人物,那就是鄔思道。

幫雍正繼位的鄔思道,利慾薰心,氣得雍正大罵“必遭天譴”

他深諳帝王之術,每每料事如神,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第一,追繳戶部欠款,他支援胤禛去做,最終得到康熙的信任和誇讚。

第二,查太子案,他料定胤禛去了必不容於康熙,胤禛聽之,果然如此。

第三、他教給胤禛“不爭是爭”,最終使得康熙把大位傳給了胤禛,也是對的。

第四、康熙巡幸塞北,令諸皇子打獵,弘曆居然能背出,康熙以前的狩獵的成果,令龍顏大悅。這也是鄔思道的功勞。

第五、舉薦新太子,鄔思道力勸胤禛推舉廢太子,也使得康熙對胤禛印象更好。

第六、“斃鷹事件”後,胤禛自覺繼位無望,是鄔思道給他分析時局,令胤禛相信自己才是康熙的繼承人。

幫雍正繼位的鄔思道,利慾薰心,氣得雍正大罵“必遭天譴”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鄔思道的原型呢?

還真有!

歷史上有鄔思道這麼個人,但雍正真正的謀士就是戴鐸和雍正他自己。

在康熙二廢太子之後,胤禛自然也有了堅定地爭奪皇位的野心,但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取勝,是非常難的。他的家奴戴鐸就成了他奪位時一個重要的謀士。

戴鐸在胤禛迷茫之際獻上了“戴鐸十啟”。他給胤禛一連寫了10封力勸其奪取皇位的建議信,並獻上了自己的一整套策略和方法。史上於是就有了“戴鐸十啟”。戴鐸寫道:“當此君臣利害之關,終身榮辱之際,奴才雖一言而死,亦可少報知遇於萬一也。”

戴鐸給胤禛的策略主要是:

一、以孝道侍奉康熙,同時和阿哥們交好

二、韜光養晦,不爭是爭

三、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為忌,無才者以為靠。

四、多培養門人,比如戴鐸,年羹堯等

五、敬老尊賢,時間長了就會受人愛戴。

六、各部各處的閒事,不必多於人說。

七、不在乎蠅頭小利

這些觀點,審慎分析了帝王心術和權謀,確實對胤禛幫助極大。胤禛也確實採用了,最終使得自己成功登基為雍正帝。

但胤禛給他回信:“語言雖則金石,與我分中無用。我若有此心,斷不如此行履也。況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圖之舉乎?至於君臣利害之關,終身榮辱之際,全不在此,無禍無福,至終保任。汝但為我放心,凡此等居心語言,切不可動,慎之,慎之。”

真正的“鄔思道”在作死的路上漸行漸遠

戴鐸雖然給雍正制訂了奪嫡策略,但戴鐸結局很悲慘。因為他還是不夠聰明。

戴鐸在福建由知府升為道員。因生活不習慣,想告病回京,就此請示胤禛,胤禛回信說:“為何說這告病沒志氣的話,將來位至督撫,方可揚眉吐氣,若在人宇下,豈能如意乎?”一句話,戴鐸不是一個意志堅定,能吃苦的人。

而此後更是離譜。

他在福建寫信說:向道士替主子占卜以表忠心,甚至斗膽僭越,揚言要在臺灣替胤禛招兵買馬,為奪嫡失勢之後留有退路。而且他還向李光地舉薦胤禛為嗣君。

胤禛看完這樣的信簡直是怒火中燒。這樣的內容如果流傳出去,必然會有謀反嫌疑,招致殺身大禍,還談什麼繼承皇位。胤禛直接罵戴鐸:“必遭天譴”。

幫雍正繼位的鄔思道,利慾薰心,氣得雍正大罵“必遭天譴”

在這樣的情況下,換成誰都不會再喜歡戴鐸了。

而在胤禛繼位後,雍正實在受不了戴鐸的愚蠢,所以他把戴鐸放到年羹堯處當官。然而戴鐸為了和年羹堯套近乎,竟然把自己和雍正的密信給年羹堯看。然後年羹堯又原封不動的呈報給了雍正。雍正自然是被氣得不輕,所以找個藉口,指責他為貪官,鑽營取巧,蠱惑眾聽,最後直接處死。

幫雍正繼位的鄔思道,利慾薰心,氣得雍正大罵“必遭天譴”

戴鐸的結局說明了他的大聰明和小聰明,最終害了自己。小說中,鄔思道為了保命,想出了一個半隱的方法,既保了命,又感動了雍正。而戴鐸利慾薰心,做事不懂得瞻前顧後,而又不考慮帝王心術,所以他的結局是可以預料的。

幫雍正繼位的鄔思道,利慾薰心,氣得雍正大罵“必遭天譴”

看來,智近乎妖的神人也只能存在於《三國演義》中了。

參考文獻:馮爾康《雍正傳》、《清史稿》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米君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