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趙武靈王時期,趙國屢受北方胡人侵擾,再加之國勢衰微,連中山這樣的小國都能進犯趙國邊界,

趙武靈王在與胡人的交戰中看到了騎射的長處,在全國發起了一場向胡人學習的運動,史稱“胡服騎射”,趙因此強盛,一舉而滅中山。

事實上,趙武靈王時期的北方胡人騎兵並不是最早出現的,中國有最早文字記載的騎兵部隊普遍認為是秦國的“疇騎”,早於胡服騎射三百餘年,見於《韓非子》一書:

“秦穆公曰:‘吾欲輔重耳而入晉,如何?’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歩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可見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已經具備一定數量的騎兵,且長久以來幾乎貫穿於整個冷兵器時代,那麼騎射究竟有著怎樣的重要性,才能在戰爭史上長久不衰呢?

一、騎射的誕生與發展1。騎射的誕生和優勢

縱觀人類歷史,生存才是驅動發展的永恆動力。

人類迫於生存的壓力,不斷地在尋求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從採集、捕獵到後來的種植、放牧,效率都在不斷地在提高。

戰爭也是這樣,人們追求更高效的殺傷手段,造成的殺傷越大,勝利的希望就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下,騎兵和弓箭應運而生。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馬和弓箭絕對算得上良配,馬兒賦予人更高的移動速度,弓箭則帶給人們更遠的殺傷能力,在這一點上,

遊牧民族是絕對領先於農耕民族的,成長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具有先天的優勢,孔武有力、崇尚勇氣,遊牧民族稱得上天生的戰爭機器。

而這一切的序幕在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衝突中被拉開了。

2。騎射的發展

戰爭的出現往往促進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現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而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大規模衝突是在漢代。

中原地區楚漢之爭後,農耕民族衰弱,遊牧民族強大,這時的漢王朝不得不想北方的可汗和親來贏取發展時間,事實證明,同等時代下的遊牧民族不會是強大起來的農耕民族的對手,農耕文明具有更加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在這樣的基礎下,農耕文明的科技往往領先於遊牧民族數百年。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除此之外,農耕文明還有另一個大殺器——弩。《孫子兵法·作戰篇》就有提到:

“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這足以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弩箭就被農耕文明運用到戰爭中來。

相較於弓箭,弩箭的殺傷距離更遠,威力更大。同時,弩還具有更快的射速,可以形成密集的火力覆蓋,遊牧民族在騎術上帶來的優勢,蕩然無存。

這時的騎兵普遍是輕騎兵,漫天的箭雨密集攢射,騎兵的衝鋒也就成了死傷率居高不下。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當時,漢武帝西征大宛引進汗血寶馬,同時又在河套等地大肆養馬,此時農耕民族在戰馬數量和質量上已經不輸遊牧民族。

另外,

漢民族在鍛造技術上的領先,據《漢書》記載,在西漢之時,工匠就已經掌握了炒鋼、灌鋼的技術,煉出來的鋼硬度極高,鋼刀鋼槍也開始逐步列裝於漢代的軍隊。

那時起,就有這一漢五胡的說法。在科技碾壓的情況下,匈奴被大漢朝打得四分五裂,被迫遷移。騎射則在農耕民族手中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在名將如衛青李廣的帶領下,上演著一場又一場戰爭奇蹟。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二、騎兵的革命1。馬鐙

誰也無法預料到,中國在騎兵戰爭中最偉大的發明竟然是小小一個馬鐙。

昭陵出土的六駿圖中的颯露紫寶馬身上就帶有一條繫著鐵圈的帶子,據考察,這應該就是早期的馬鐙,

而馬鐙的發明足以在騎兵身上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它帶來了馬上受力的支撐點,馬上砍殺也具有了可行性。

高速移動的戰馬配上騎兵手中的冷兵器,大隊的騎兵帶著強大的動能衝陣,在戰場上絕對稱得上是殺氣四溢的血肉磨盤。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時間過渡到五胡亂中原時期,遊牧民族入侵帶來的絕對不只是人口和財富的損失,更多的是科技流失,

秦漢幾代確立下的技術優勢轟然倒塌,遊牧民族在擄走漢人的幫助下,迅速完成軍備武裝,攻守之勢,再次逆轉。

來自中原漢地的先進鍛造技術,更加堅固鐵甲鐵劍開始在騎兵中普及,重騎兵開始出現,

渾身包裹著鐵甲的重騎兵即使面對著箭雨的攢射也能發起衝鋒,一漢五胡的戰損比逐漸成為歷史。

這便是唐初之時,被唐太宗引為生平之恥的渭水之盟的由來。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2。與時俱進的騎兵

時代總是在發展的,騎兵之所以長久不衰在於永遠隨著新技術的應用而出現演變。

據新唐書記載:番邦諸酋請作天樞,為太后記功德,署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新唐書描述這座天樞高150尺,用銅鐵2百萬斤,上面鑄造的異獸多不勝舉。根據這段描述,就能想象出隋唐時期的鑄造工藝已經掌握到了何種地步,關於金屬製造工藝已經囊括了切、削、拋光、焊接、鉚、鍍等複雜工藝,

在這些工藝下,鎧甲的種類也越來越精細化,可用於騎兵的鎧甲也具備了生產條件。

馬鎧、騎兵鎧廣泛裝備於騎兵,使得騎兵在戰場上的生存率大大提高,這時騎兵開始成為主宰戰場的大殺器。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三、騎射的巔峰1。矛與盾的成長

弓箭與騎兵就像矛與盾的結合,相輔相成又相生相剋。

時間推進到宋遼金的時期,燕雲十六州盡失,外加養馬地的缺少,使得宋朝面對大規模重甲騎兵的遼國和金國顯得虛弱無力,加上重文抑武的國策,使得大宋朝連連戰事失利,更有靖康之恥這樣的千古恥辱存在所以人們往往以弱宋來稱呼宋朝。

然而,在北方民族的鐵蹄下,大宋還有近三百年的國祚,原因就出在大宋朝巔峰的弓箭技術。

面對這幾乎是清一色鐵甲的重騎兵,傳統弓箭的殺傷就顯得捉襟見肘起來,於是,大宋朝的工匠們就開始走向了弩箭的研發製造,神臂弩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在金朝的《遺行府四帥書》中有提到:

“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

由此可知,早在宋神宗時期,神臂弩就被製造出來了,甚至在金軍高層都有著精巧絕倫的稱讚,足見其殺傷力在金軍中的恐怖。

2。弩箭的巔峰與騎兵巔峰

神臂弩名聲如此之大,威力究竟如何?

《宋史兵志》中記載:

“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尺。”

這樣的威力下,攻城的步兵甚至可以憑藉定在城牆上的弩箭攀爬而上,在戰場上更是威力巨大,在密集的陣形下,可以做到連透三人而入地一寸。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雖然過於笨重,但進攻不足,固守有餘,這也是宋朝能在幾百年無馬、無險卻能在重騎兵的兵鋒下堅守的原因。

如果說神臂弩是弓箭的巔峰,那麼西夏鐵鷂子絕對是重騎兵的巔峰。據《宋史·兵志》中記載:

“鐵鷂子者,西夏騎也,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鉸聯,雖死馬上不墜。”

鐵鷂子最開始作為李元昊的親衛,後來逐漸成為西夏軍隊的主力,充當著前鋒的角色,

每次衝鋒就像一條鋼鐵洪流一般,所向披靡。在戰術上就像二戰德國奉行的閃電戰,來去如風,一擊必中。

3。兩者在戰場上的作用

《孫子兵法》上說: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這便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作戰秘密——動能。從高處衝鋒計程車卒比在平地計程車卒擁有更大的動能,他帶著從高處衝下來的高速度,更容易破開防禦,造成殺傷。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除開那些詭譎的陰謀和兵法戰術,戰爭最重要的還是殺傷效率,現代戰爭也不例外,從炮彈到導彈乃至於核武器,無一不是追求著最大的殺傷,在科技相對落後的古代,弓箭這類高效殺傷的武器就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整個中國戰爭史,無非是野戰和攻城兩種戰爭,除開較為全面的步兵,騎兵和弓箭手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

在野戰方面,騎兵承擔的責任非常之廣,充作斥候,分散在戰場周圍偵察,也能成為全軍先鋒衝陣,分割戰場,掩護步兵推進。

弓箭手的戰術則較為單一但是足夠有效——消耗,無論是攻城時對城上守軍的消耗還是野戰兩軍相交前,對敵人有生力量的消耗,都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基於春秋戰國騎射技術,談古代騎射發展歷程

需求是促進發展的重要因素,騎兵和弓箭手正是在戰場上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無論二者的功能怎麼區分,最終,都是為戰爭而服務的。

參考文獻:

《全球通史·中國文明》——江西教育出版社

《宋史·兵志》——中華書局1977

《漢書·五行志》——中華書局1962

《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