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即將滅亡時,為何趙王遷還要殺了李牧?原因有三個!

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激烈較量,為武將的登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到戰國時期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按照介紹,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期四位著名的將領,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其中,就李牧來說,無疑是戰國末期,趙國的最大依靠了。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隆堯縣)人。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抵抗匈奴。在戰國時期,匈奴已經開始崛起,當然,此時的匈奴還不是非常強大,遠遠沒有達到西漢初期的程度。

趙國即將滅亡時,為何趙王遷還要殺了李牧?原因有三個!

在邯鄲之戰後,李牧則是以抵禦秦國為主,因為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李牧得到武安君的封號。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正是因為李牧這位名將的存在,秦國一直無法消滅奄奄一息的趙國。但是,到了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在李牧被殺後,王翦率領秦軍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趙王遷殺害李牧,無疑是自毀長城,直接導致了趙國的滅亡。那麼,問題來了,李牧對趙國這麼重要,為何趙王遷還要殺害他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李牧之所以被趙王遷冤殺,原因有三個。就第一個原因來說,自然是秦國的反間計,或者說是離間計了。在戰國時期,秦國不僅用這一計謀除掉了李牧,還導致信陵君魏無忌鬱鬱而終。對於信陵君魏無忌來說,曾兩次率領諸侯國的聯軍擊敗秦軍,成為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阻礙。但是,在秦國成功離間信陵君和魏安釐王的關係後,信陵君被奪取了兵權,從而無法繼續阻擋秦國了。同樣的道理,李牧不僅無法阻擋秦國,還丟掉了性命。

趙國即將滅亡時,為何趙王遷還要殺了李牧?原因有三個!

公元229年,王翦率領秦國大軍進攻趙國,在這場戰役中,儘管秦國大軍兵強馬壯,擁有絕對的優勢,不過,因為李牧的阻擋,王翦無法攻佔趙國都城邯鄲。在此基礎上,王翦這位名將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取勝。於是,王翦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曾經誣陷廉頗的大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面對這樣的訊息,趙王遷應當首先派人查明真相,再進行處理。但是,趙王遷沒有明辨是非,就直接派人取代了李牧,最後甚至冤殺了李牧,這自然是十分糊塗的行為了。

趙國即將滅亡時,為何趙王遷還要殺了李牧?原因有三個!

就第二個原因來說,則是因為在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於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比較重的。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趙國曆史上的兵變和內亂實在太多了,這導致趙王遷對於擁有兵權且功高震主的李牧,存在非常大的疑慮。早在春秋時期,趙氏就因為自身的內亂,所以導致了趙氏孤兒的悲劇。在趙武重新執掌晉國大權後,趙氏發展壯大,成為瓜分晉國的卿大夫之一。

三家分晉後,趙烈侯是趙國第一任君主。但是,趙烈侯去世後,趙國爆發了內亂,公子趙勝(和後來的平原君趙勝不是同一個人)因與趙成侯爭奪君主的寶座。趙成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緤與太子趙語爭立君位失敗,逃奔韓國。於是太子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

趙國即將滅亡時,為何趙王遷還要殺了李牧?原因有三個!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三家分晉後,趙國內亂頻繁,這導致趙國在戰國初期相對弱小。到了戰國中期,雖然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幫助趙國走向了強盛。但是,趙武靈王先是冊立長子趙章為太子,後來又廢長立幼,改立趙何,也即趙惠文王作為自己的繼承人。當然,趙武靈王也沒有放棄長子趙章,而是在平衡趙章和趙何的權力。於是,這導致趙國爆發了兵變。在沙丘宮變中,趙武靈王和長子趙章,都丟掉了性命。

在此基礎上,頻繁的兵變和內亂,導致趙國君主頗為防範武將。比如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照樣被排擠出趙國。至於李牧這位名將,不僅執掌了趙國的兵權,並且因為在宜安之戰等戰役中多次擊退秦國大軍,從而功高震主。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顯然也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關係。縱觀整個古代歷史上,功高震主的武將,往往都不會有善終的結局。

趙國即將滅亡時,為何趙王遷還要殺了李牧?原因有三個!

就第三點原因,在功高震主的基礎上,李牧還多了一個身份,也即他是出自代地的武將。代地遠離趙國都城邯鄲,風俗習慣也和邯鄲存在一定的差異。基於此,趙武靈王在位後期,將長子趙章分封在代地,甚至趙武靈王準備讓趙章在代地建立代國,而趙惠文王則執掌邯鄲等地,這無疑是讓趙國一分為二,從而損害了趙國大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在沙丘宮變中,趙章、趙武靈王走向敗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加劇了代地和邯鄲的對立。

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已經幾乎無人可用了,所以,趙王遷這才讓李牧率領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以此抵擋秦國大軍的進攻。換而言之,如果不是沒有辦法,趙王遷是不願意代地的兵馬來到邯鄲的,更不願意重用代地的武將。也即趙王遷看到李牧及其手下,很可能就會聯絡到歷史上的沙丘宮變,想到代地和邯鄲的對立,在這種情緒和心理之下,趙王遷對於李牧的態度,自然是非常複雜和糾結的。

趙國即將滅亡時,為何趙王遷還要殺了李牧?原因有三個!

最後,對於趙王遷來說,殺了李牧,很可能就守不住邯鄲了,不殺李牧,又擔心這些代地的將士會造反。就在趙王遷不知如何決定的時候,秦國的離間計和郭開的陷害,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於是,公元前229年,趙王遷最終冤殺了李牧。當然,對於趙王遷來說,冤殺李牧之後,自然也守不住邯鄲了。

趙國即將滅亡時,為何趙王遷還要殺了李牧?原因有三個!

趙王遷八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趁機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蔥,顏聚逃走,秦軍於是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王遷被俘虜後,秦王嬴政將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之中。趙王遷被流放到房陵深山中後,因思念故鄉而創作《山水》這首詩歌,他表示:

良臣淹沒兮,社稷淪亡;

餘聽不聰兮!敢怨秦王?

對此,在筆者看來,等到趙國滅亡之後,趙王遷才意識到自己冤殺了李牧這位良臣。但是,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的。在被流放之後,趙王遷只能接受鬱鬱而終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