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村落】——太乙宮街道黃岱灣村

獻給即將消失的村落文化

地處秦嶺北麓的神禾原畔,是太峪河流域西岸的一個小村,與牛家村、上灣村、下寨莊村相鄰,西靠西太公路。包茂高速公路、黃大公路都與村子擦肩而過。北有西安市第九人民醫院,東有太乙中學和嘉藝園林,南有公路管理服務區。距世界地質公園主景區翠華山不足4公里。

全村4個村民小組。1951年,48戶,254人,耕地897畝。2011年,154戶,449人,耕地690畝。以商業和建築業及種植業為主導產業。2012年總收入464萬元,人均純收入8213元。村內道路13條,100﹪硬化,給水排水系統1000米。辦公場所一所,五間一層。

【長安村落】——太乙宮街道黃岱灣村

新中國成立前,80%的村民靠租種外村地主的土地、廣種薄收,“認為貧窮是命”。土改後,把打翻身仗寄託在精耕細作上,但對新品種和化肥農藥不信任,“搞老一套”。合作化時期,靠的是按勞取酬多掙工分,餘錢戶和欠錢戶對社會各抒己見,認為勞力多能致富,想的是多生娃、生男娃。“高官說空話,基層搞浮誇,群眾餓肚子,還得當啞巴”,“少提意見多透過,當順民百姓”。改革開放後,公社解體,土地下戶,村民有了自食其力的自主權,村辦企業化整為零,村民開始走上農、工、商全面發展的道路,透過奮鬥,由溫飽型跨入小康型,有的年收入達到六位數。

【長安村落】——太乙宮街道黃岱灣村

村莊及村內基礎建設嚴格按照村莊規劃,村舍建設規範整齊,村莊街道達到“五無”(無土堆、柴堆、糞堆、圈舍、廁所),且生活垃圾固定堆放,及時清運。

有設施較為齊全的文化體育活動廣場300平方米。有籃球場,乒乓球場,健身器材。

【長安村落】——太乙宮街道黃岱灣村

新中國成立前,沒有秀才、沒有舉人,80%村民是文盲或初識字,達到初中程度的只有三五人。根據記憶,1960年以前沒有高中畢業生,1970年以前沒有大學生。村民吃過不少沒有文化的虧,認識到子女上學考學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起,全村沒有不上學的兒童,很少有初中失學的學生,有五分之二上了高中,先後有40多名高中生考上了中專、大專和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