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夢畫 1569 | 親切地叫一聲哥、姐(上半段)

老杜夢畫 1569 | 親切地叫一聲哥、姐(上半段)

咱中國一直自稱為禮儀之邦,講究上尊下卑,“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相互之間稱謂的嚴謹,貫穿了整個歷史。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古人的稱謂,洋洋大觀,複雜到你一個頭兩個大,就今天所能見到的資料來看,《中國古今稱謂全書》中,光親屬之間的稱謂,就有一千八百條。而《親屬稱呼辭典》則收錄了三千五百條。除了親屬的稱謂,還有社交稱謂,更是不計其數。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除了保留了一些簡單的親屬稱謂和幾個職業稱謂,比如老師、師傅之外,統統用“同志”二個字取代。

叫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同志”社交稱謂,最終因為改革開放,出現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完全順應的時代的變遷,我就以北京的夜總會為例,80年代,社會上好漢輩出,江湖氣息濃烈,夜總會小姐見客,全都是叫“大哥”。到了90年代,經濟起飛,最風光的一定是有錢的生意人,所以小姐們見客就改口叫“老闆”了,從2000年起,人人崇拜當官的,因為領導有權,誰不羨慕官職?小姐們見客統一叫“領導”,2012年十八大開始反腐倡廉,誰再稱呼人家為領導,等於在罵人,夜總會的小姐們不僅不傻,而且立即啟用了與時俱進的稱謂,見客都叫老師了。歷史在不斷的重複,老師這個稱謂,叫著叫著,又回到了先前的大哥、大姐,或者直接叫“哥”“姐”,不信?你可以想一下,日常生活裡,不論是在學校、單位、小區,或者是在網路上閒聊,對待熟人乃至一個陌生人,都會自然地會用到“哥”或是“姐”。但你想沒想過,大家根本就沒傳統意義上的血親關係,為什麼要用哥姐這樣的稱呼呢?

“哥”“姐”從親屬關係延伸到社交稱謂,就是為了拉近距離、增強感情。本來並沒有親屬關係的兩個人,用親屬稱謂來交往,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擬親緣化”,也就是故意模擬親緣關係。身處在社會、組織中的我們,都難免被抽象成執行任務的一個職位。但聽到別人親切地叫我們哥或者姐,無疑是在提醒我們,是在和一位具體的、活生生的人溝通、往來。這樣的稱謂,顯然更符合我們的情感需要。

自古以來,安土重遷的中國社會,親緣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人們佔據的地位、擁有的資本,絕大多數都是由血緣關係決定的。但是到了工業社會,出現了很多新的社會關係,比如說職場中的同事,因為興趣愛好而相互熟悉的朋友等等,這時候,社會性的親密顯得很重要,而親緣關係的地位就開始下降了。也因為社會性的親密關係越來越複雜,讓現代社會催生出了這種新的擬親緣化關係。

現代社會需要擬親緣化關係。首先是功利性的,我們都知道,有自己人好辦事嘛,擬親緣化把沒有親屬的關係變成了自己人,自己人總得有些責任和義務吧?其次,擬親緣化也有了親屬之間的親近感情。親切的一聲哥或者姐,就是對彼此良好關係的一種概括,也是雙方對未來交往的一種期待。

圖文由老杜原創、繪製

老杜夢畫,自說自畫

東倒西歪前後上下,南腔北調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