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個稱呼,本來是一句罵人的話,到了清朝大家卻搶著用!

看清宮劇的時候,細心一點的觀眾就會發現,不光是紫禁城裡的太監管自己叫奴才,就連前朝的大臣也會有管自己叫奴才的,而且好像不是所有的大臣都管自己叫奴才,有的大臣自稱“臣”,而有的大臣自稱“奴才”,這兩種稱呼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是不是身份地位不一樣呢?

古代的一個稱呼,本來是一句罵人的話,到了清朝大家卻搶著用!

奴才在我們現在看來簡直就是罵人的話,也只有在封建社會的時候才會有奴才的說法,為奴為婢,身份地位都是十分低下的,每天要在別人的屋簷下生活,看人臉色,主子好的時候不一定有你的份,但是主子不好的時候你一定是跟著受苦的。

古代的一個稱呼,本來是一句罵人的話,到了清朝大家卻搶著用!

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些變化,奴才可不是罵人的話,反而是一種尊稱,很多前朝的官員都想搶著稱呼自己為奴才。這是為何呢?

古代的一個稱呼,本來是一句罵人的話,到了清朝大家卻搶著用!

清朝的時候,不是誰隨隨便便都能稱自己為奴才的,只有滿族的臣子在皇上跟前才能自稱奴才,如果是漢族的臣子,不管你是什麼地位也只能稱臣。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雖然皇帝總是宣傳滿漢一家,但是心裡還是不希望人們忘了滿族的傳統,所以這樣的稱呼也能體現出來前朝大臣在地位上的爭鬥,能夠自稱奴才,就感覺跟皇帝的關係近一些。而漢族的大臣們,則只能自稱大臣。

古代的一個稱呼,本來是一句罵人的話,到了清朝大家卻搶著用!

在清朝以前是沒有這樣的規定的,清朝以前大臣都是自稱為“臣”,清朝前期對此稱謂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即使是漢人自稱奴才,皇上也不會深究,雍正時期對此就比較在意了,如果大臣在上奏的摺子當中亂用稱謂,皇上是會用筆劃掉的,不過也不會有什麼懲罰。

雖然沒什麼懲罰,但是皇帝的喜好是這樣子,大家自然就遷就著說了,畢竟如果叫錯了的話,肯定就得罪皇帝,所以這也就成為一個慣例了。

古代的一個稱呼,本來是一句罵人的話,到了清朝大家卻搶著用!

乾隆時期最嚴格,明確規定了漢人和滿人的稱謂,不得隨意亂用,違反者需要處罰。而且乾隆還詳細規定了用何種稱謂的場合,比如在朝廷上都需要用臣稱謂,私下的話滿人就需要自稱奴才了,如果是漢人和滿人一起給皇帝上奏摺,則是要自稱臣。

古代的一個稱呼,本來是一句罵人的話,到了清朝大家卻搶著用!

類似的規定還有很多,非常詳細,在我們現在看來非常繁瑣,但是在古人看來這就是大事,是身份和地位的體現和象徵,古人是非常在意身份地位的,不同的身份享受到不同的待遇,身份貴重的人別人都會尊重你,身份低微的人任誰都能隨意欺負,所以大臣們也會對這樣的稱謂如此在意,說到底還是權力之間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