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四歲半的女兒談“死亡”

跟四歲半的女兒談“死亡”

如同《從尿布到約會》的作者黛布拉。 W。 哈夫納提出的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要順勢利用“可教時刻”一樣,“死亡教育”也得遇到適當的時機才能開展。

回顧養育哥哥的這些年,這些時機寥寥無幾。兩歲的時候他的太奶奶去世,告訴他太奶奶去天上了,他信以為真,沒有追問更多。之後的成長過程中,他也沒有對生死問題有過太多疑問,直到去年姥爺去世,更加真實的面對這個問題時,也已經十幾歲了,跟他講這些話題容易了很多。所以,說起“死亡教育”,我的經驗相當匱乏。於是,我差點被妹妹逼瘋了。

事情的起因是一隻死螞蚱。帶妹妹在小區草地裡捉螞蚱,說好了用小瓶子把捉到的螞蚱拿回家玩一會兒,然後再放了。可誰知道去放的時候,最大的那隻已經死了。其實一開始捉到那隻的時候就覺得它不夠活躍,而且全身灰褐色,現在想來那肯定是一隻行將就木的老螞蚱,只不過之前沒有在意。可現在,眼睜睜看著它死在面前,這可攤上大事兒了。

說起來這並不是妹妹第一次經歷“死亡”,兩歲的時候她養的一隻小烏龜死了,我那時也是死死抓住了一個寶貴的可教時刻,帶著她把小烏龜埋到了小區裡一棵樹下,邊埋邊講,感覺自己真是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可是大概因為她那時年齡太小,對於眼前的一切很是無感。去年姥爺去世,利用她繪本的故事跟她講姥爺坐著星星車去月亮上了,她也欣然接受。沒想到時隔一年,一個小孩的腦子可以長大那麼多,她對生死的疑問大爆發了。

“媽媽,螞蚱為什麼要死啊?”這第一個問題就沒有看上去那麼好回答。我如實跟她講,這隻螞蚱太老了,渾身顏色都已經變了,可能我們捉它的時候它其實就已經快死了。

“可是,為什麼老了就要死了,我不想讓它死!”我心想,與其解釋為什麼老了就要死,她可能需要的是我的共情。於是我說,螞蚱死了你很難過對不對,媽媽知道你不想讓它死。

“可是,為什麼老了就要死了,我想要所有的螞蚱都不死!”我的共情策略沒有起效,按照以往的經驗,只要我能在她因某事糾結甚至哭鬧時時表達出對她感受的理解,比如說“你很想念那條小魚對不對”或者“媽媽知道你現在有點後悔了”,她很快就能被“哄住”。可是這次,形式很不樂觀。

於是,我以開玩笑的口氣跟她說,要是所有的螞蚱都不死,那不是到處都是螞蚱了!她聽了,一時間覺得很有趣,到處都是螞蚱,小區裡也是,家裡也到處都是,哈哈哈哈!可是,這短暫的歡愉很快又被濃濃的哀傷掩蓋了。

“可是,螞蚱為什麼要死啊!”我的腦神經快被“為什麼”三個字扯斷了,於是決定先帶她把死螞蚱處理了再說。

我們來到小區草坪,把螞蚱放在了一叢厚厚的草堆裡。她不停地問我,螞蚱回到草地裡還會不會活過來了,我跟她說螞蚱會慢慢變成小草的養料,小草會長高,都是螞蚱的功勞。我們跟草地裡的螞蚱告別,然後就回家了。雖說把“活兒”做了全套,可是我已經清楚地感覺到,這個儀式根本無法打消她心裡無數個“為什麼”,我很緊張。

果然如我所料,她始終放不下這件事,接下來的兩天裡,上學放學都要去看一眼靜靜躺在草堆裡的螞蚱,吃飯時玩耍時晚上哄睡時,總是沒有任何鋪墊就甩出“為什麼死,死了之後去哪兒了”等各種終極人生疑問,我避無可避,而且僅靠已有的辦法已經難以招架,於是緊急上網買了幾本跟孩子談論生死問題的繪本。

一本叫《風到哪裡去了》,講的是世上萬物的迴圈,比如落在地上的雨會回到天上變成雲,生成新的雨,森林裡的樹葉落到泥土裡,變成長了新葉的新樹,等等。這跟我之前跟她講螞蚱會變成小草的養料是一個道理,聽我講這本書的時候她很平靜,好像在靜靜理解並思考著這個神奇的世界。

第二本叫《我永遠愛你》,講的是一個小朋友家裡的狗狗陪著他一起長大,可是越來越老,最後去世了,大家都很難過,小朋友也很想念狗狗,每天都會在心裡對狗狗說:我永遠愛你!這是告訴孩子用“愛”來面對和接受無法避免的生老病死。聽這個故事的時候,她的情緒有些波動,雖然能夠理解“我永遠愛你”這句話裡飽含的情感,但是又想翻回那個老問題:為什麼狗狗老了就要死!

第三本叫《爺爺變成了幽靈》,講的是爺爺去世後,小男孩特別想念爺爺,有一天晚上在房間裡看到了變成幽靈的爺爺,書上說一個人在世時如果忘記做一件事情就會變成幽靈,不想做幽靈的爺爺和小男孩去尋找到底自己忘記了什麼,最後爺爺終於發現是生前忘記和小男孩告別了,於是爺爺和小男孩告別然後消失了。因為我前一天晚上剛做夢夢見我爸,講這個故事時險些哭出來,但是妹妹很快把我帶偏了。

她無法理解為什麼爺爺死了小男孩還能看見他,姥爺死了她為什麼不能再看見姥爺。我跟她講只要心裡想念,就能在心裡看見。可是越說越複雜,她就是無法理解不能用眼睛看見怎麼能叫“看見”,是不是去天上就能看見姥爺。

我被逼得想撞牆,只好三本書綜合到一起,混亂不堪地講了一通,比如姥爺死了之後去了別的地方,也可能變成一棵大樹了,我們都不想姥爺死,可是人老了或者生病了就會死去的,然後又會有別的小寶寶被生出來,有人生有人死,人世間就是這麼迴圈,我們想念姥爺就可以每天在心裡說“我永遠愛你”,姥爺就會回到我們的夢裡來看我們……

然後,然後她竟然“嗚嗚”地哭了,邊哭邊說:媽媽,你也會死嗎?你死的時候我要跟你一起死!

我又想哭又想笑,抱著她,任憑她使勁兒釋放著自己的情緒,對她來說,最難以承受之重還是再也見不到媽媽。

哭了一波又一波,終於釋放的差不多了,我說:你是不想跟媽媽分開,媽媽也不想跟你分開呀!媽媽哪有那麼快死,你不要說跟我一起死這樣的話了,咱倆要一起活,還要一起開開心心活很久很久呢……

那之後,她終於迴歸平靜了,就連有一次走在人行道上突然在路中間看到了一隻死貓,也沒有再陷入任何糾結,因為我們後來也講了《死了一百萬次的貓》。

不知道這段經歷之後,她到底對生死問題弄懂了幾分。其實,我又能懂得幾分呢!她那些“十萬個為什麼”不僅僅是在折磨我,也是在幫我。在陪她講繪本的過程中,我也是在慢慢的體味,慢慢的領悟,也在領悟中默默做好準備,面對人生中一切無可避免的分離和生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