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披瀾讀史

字數:3277,閱讀時間:約6分鐘

編者按:古人的身高到底是高是低,一直都是網上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不少人拿秦始皇兵馬俑的身高舉例,認為當時人的身高要遠高於現代人。那麼,事實真的如此麼。

首先來說,秦陵兵馬俑是仿照真人制作的陶俑,其身高也的確是參照秦朝軍士的身高標準。根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發掘報告》的資料顯示,兵馬俑一號坑中的甲俑和袍俑,身高最高的為187。25cm,最低的也有166cm,大部分兵馬俑的身高分佈在175-183cm這一區間。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中國18-44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69。7,如果以這一資料來看,似乎秦朝人的確比現代人高上不少。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但是,問題在於,兵馬俑的身高,不能直接等同於古人的平均身高。作為秦始皇陵的地下守衛,秦兵馬俑的原型很有可能是秦國最精銳的部隊。尤其是一號坑,更是秦陵三個兵坑中規模最大的。按照《孫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勝”的說法來講,一號坑中計程車兵就是整支部隊中專門和敵人怒剛正面的主力。這樣一支部隊中挑選出來計程車兵,在體能和身材上,自然不會“平平無奇”。歷朝歷代,這種精銳部隊的選拔無疑都是最為嚴苛的,就比如宋代,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禁軍實力,削弱各地軍力,專門下旨從各地揀選精銳部隊進入禁軍序列,為此,他還派遣了不少精銳士兵充當“兵樣子”到各地作為標準,只要身高、體型與兵樣子相當,就一律編入禁軍。後來,為了統一規範,乾脆將兵樣子換成了木質的“等身杖”,可見,在宋代,是否能被選入精銳,身高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加分項。因此,被當做兵馬俑模板的秦軍,在身高上很有可能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兵樣。以這樣的指標來當做身高平均數,頗有一種在某乎上“人均211、985”的既視感。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趙匡胤劇照

不過,秦朝距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跨越如此之遠的時空,使得我們對當時的瞭解往往只能透過文獻史料或者考古發現進行。而身高這種資料,同樣如此。

我們先來說說文獻資料。《淮南子》《論衡》《靈樞經》等流傳至今的書籍中,就有不少與古人身高有關的記載。漢代《淮南子》《論衡》經常提到的‘七尺之形’,在兩書經常是一種描述普通人身高的說法,從“人形長七尺”、“今人之形,不過七尺”等原文來看,這有點像是如今經常聽到的“七尺男兒”的慣常用法。不過,如果就這樣輕易下結論似乎也有點不太嚴謹,因為除了七尺以外,這些古書有時還有“七尺五寸”“七八尺”等詞,雖然出現頻率不高,但可以看出,由於作者並沒有刻意強調身高概念,所以無論是七尺、七八尺、七尺五寸,都是一個較為隨意順口的慣用詞。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西楚霸王項羽同樣是個身高異於常人的巨漢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七尺即使不是當時的平均身高,但也大差不差。《後漢書·馮勤傳》記載,馮勤“兄弟形皆偉壯,唯勤祖父偃,長不滿七尺,常自恥短陋”,可見在當時看來,“不滿七尺”可以被歸為矮個子行列。漢代七尺換算下來大概1。61米左右,即使是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馮勤的祖父也的確有些矮了。

在《漢書》中的《傳》《記》中,經常能看到對於主人公身高的記錄,尤其是那些身高遠超一般水平線的,更是被大書特書。根據《秦漢人身高考察》一文所說,《漢書》全文共計記載了46位身高超過“八尺”的人物,如馬騰、項羽、諸葛亮,有趣的是,《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之類描寫兩漢三國的史書,在描述完這些八尺大漢的身高後,往往都會加上一句話讚揚其身形容貌,比如說馬騰,就講他:“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同時期的劉表則是“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偉”,類似的描述還見於《三國志》,在書中,諸葛亮同樣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漢代八尺,大概在1。84米左右,在如今這樣的身高雖然並不算多,但也絕對不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之所以這些作者要不惜溢美之詞的讚揚這些人的偉岸高大,也正是說明他們的身高在當時已經相當拔尖了,有“異人之相”。因此,兵馬俑那種人均180的狀況,顯然並不能算是古人的常態。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以上我們說的還只是古代男子,古書中關於女子身高的記載少之又少,不過,從一些史料的細節分析我們也能對這一資料有所瞭解。《後漢書·皇后紀》中提到,明德皇后“身長七尺二寸”,這樣的身高在當時已經使得周圍宮人感到“絕異於眾”,以至於“左右皆驚”,可見,對於當時的女性來說,七尺二寸也就是1米66左右的身高至少已經是中等偏上的水準。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明德皇后

上世紀古史辨派的領軍人物童書業曾經在《美的轉變》一文中提到,當時中原文化所認同的所謂“美人”,並不以嬌小可愛為優,最受歡迎的是“身材長得長(chang,二聲)大”的高挑女子。春秋時期,齊國權臣田常曾經為了給齊王充實後宮,“選齊國中女子七尺以上為後宮”,按常理來說,能夠被當做標準,七尺這一指標在當時看來應該不算低。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些史書中搜羅而來的樣本資料也很有可能出現問題。有人專門統計過這些史書中傳、記題材裡的人物身高,和秦漢同期出土的種種文書簡牘相比,這些文獻中的身高資料都明顯偏高。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這也很容易理解,畢竟《漢書》之類的史書不會為當時的平民百姓列傳,而身高又與生活條件和營養水平呈明顯正相關,因此,專門記錄案件、行政事務的種種秦漢簡牘,在內容上就更加接地氣和可信了。以《居延漢簡》和《裡耶秦簡》來說,裡面零星記錄的身高資料就相當樸實無華,少有身長八尺的大漢,更多的是七尺左右身高的普通人。而這樣來看,秦漢時期人們的身高是遠遠低於現代中國人的。

當然了,我們在討論兵馬俑身高問題時,也需要注意到一個問題,當時畢竟屬於冷兵器時代,再精良的武器都需要體能過關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因此,在選拔士兵時,秦國士兵其實已經經過了一道篩選,太過矮小瘦弱之人根本無法被揀選進軍隊。秦國律法規定,男子年滿十五週歲就要服役,但如果身高不足六尺五寸,那麼就無需參軍。而對女子也有要求,如果達不到六尺二寸,同樣也不用服徭役。《史記》記載,楚漢爭霸時,劉邦曾經讓蕭何徵調“關中老弱未傅”,“未傅”指的是沒有載入徭役傅籍的人,當時為了對抗項羽,劉邦已經是在竭力壓榨關中的戰爭潛力了,可即使是這樣,身高六尺二寸以下之人同樣不在徵調之列。可見,六尺二寸在過去同樣屬於極少數。可見,即使古代人身高不如現代人,也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之所以古代人的身高無法和現代人相比,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大家想必都能猜到,在古代,平民百姓的營養水平較低,大多數人只能處於溫飽線徘徊,這也造成了他們在身高上的劣勢。《中國漢族青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佈》一文,曾經詳細列舉了1985年我國各省市青年的平均身高,其平均值同樣要低於2020年的最新資料,這自然也與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有關。另外,我們有時候還會忽略一些別的原因。比如,秦代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絕大多數的百姓依靠農業耕作謀生,長期的農作會導致過度勞累,同時也會造成骨骼發育的異常。

秦始皇兵馬俑身高人均1米8?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人真的是越長越矮嗎

還有一點也值得一提,秦始皇兵馬俑號稱“千人千面”,有人猜測,其原型來自於全國各地計程車兵。不過,即使如此,這些士兵也必然以關中本地秦人人數最多。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國平均身高一直呈現北高南低的分佈趨勢,按照現代人類學裡體格變異中的“伯格曼定律”和“艾倫定律”的說法, 人類的身高、體型會受到年均氣溫的影響,同樣體重下,身高越高,面板表面積越小,就越不容易散熱,反之,則會加快散熱。因此,高緯度的北方地區,人們的身高相比低緯度地區的居民更高,也是一種適應環境的選擇。

總的來說,秦始皇兵馬俑身高的確要遠高於現代人的平均水平,不過,兵馬俑是以秦國銳士為原型製作的陶俑,其身高並不能當做當時人們的平均身高。而根據《居延漢簡》《裡耶秦簡》這類出土簡牘的文獻分析,古人的身高恐怕並不能超過營養水平明顯更高一籌的現代人。

參考文獻:

1、姚慧琳《簡牘和秦漢三國時期身高問題研究》;

2、彭衛《秦漢人身高考察》;

3、朱金嬋、袁延勝《秦漢時期人的身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