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大規模瘟疫,建安七子中四人染病而亡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瘟疫,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大規模瘟疫,建安七子中四人染病而亡

當時,東漢王朝的各級地方官不斷接到大量的病例報告,有的村莊甚至幾乎全部死亡。地方官不敢怠慢,趕緊將這些情況上報朝廷。但是令他們失望的是,這時的朝廷卻正陷入腐敗和混亂之中,對老百姓的生死根本無暇顧及。結果由於缺乏有效的防治,瘟疫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東漢末年大規模瘟疫,建安七子中四人染病而亡

這次大瘟疫,當時人通稱其為“傷寒”。有關史料記載,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為:由動物(馬牛羊等)作為病毒宿主傳播,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發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會高熱致喘,氣絕而死;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塊。在瘟疫來臨的初期,面對可怕的瘟疫,人們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在絕望中等待死亡。

東漢末年大規模瘟疫,建安七子中四人染病而亡

在曾經繁華的中原地區,一度出現了這樣的慘狀:“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曹植《說疫氣》)而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也曾悲痛地回憶道,他的家族本來人口眾多,達兩百餘人口,但在不到十年的瘟疫流行期間,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去了,而其中又有七成是死於傷寒。

東漢末年大規模瘟疫,建安七子中四人染病而亡

即使那些一向養尊處的上層人士也難逃厄運。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謂“建安七子”,是指東漢末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當曹丕還未稱帝,與“建安七子”中的好幾位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不幸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的大瘟疫中,“建安七子”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們是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眼看著好友一個個死去,曹丕後來沉痛地回憶道:“昔年疾疫,親故多摧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謂百年已分,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東漢末年大規模瘟疫,建安七子中四人染病而亡

另一位歷史學家裴松之就曾說,這場瘟疫“自中原酷亂,至於建安,數十年間生民殆盡。比至小康,皆百死之餘耳”。而據《晉書》的記載,甚至在咸寧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都還時有發生,“是月大疫,洛陽死者大半”。

東漢末年大規模瘟疫,建安七子中四人染病而亡

在經歷了長期的大規模瘟疫後,中國的人口大量死亡。根據古代較為權威的官方記載,瘟疫爆發前的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時,全國人口為5650萬,而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瘟疫,僅僅八十年後的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時,全國人口僅存1600餘萬,竟然銳減達四分之三。而在瘟疫最劇烈的中原地區,到三國末年,其人口僅及漢代的十分之一。雖然當時的戰爭和災荒也是造成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但瘟疫所帶來的這種損失仍是觸目驚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