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這裡屬於淮夷之地,也就是商周時期的少數民族,遠離中原文明

在歷史上並沒有出現像戰國七雄那樣的國家編制,主要是因為在西周時期,這裡屬於淮夷之地,也就是商周時期的少數民族,遠離中原文明。傳說大禹治水後,把天下分為九州,而鹽城所在地位於當時最靠東邊的揚州,屬於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住著的是夷人。

西周時期,這裡屬於淮夷之地,也就是商周時期的少數民族,遠離中原文明

鹽城從有歷史記載以來,它都不是以國名而是以地名為主出現的。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存在所謂的“鹽城國”,但是鹽城郡縣制度的變化同樣折射出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變化。

先說一下為什麼叫鹽城?當然是以產鹽而聞名,從西周時期起,這裡的先民們就學會了煮海鹽的手藝。這裡遍地是鹽場,河流四通八達,運輸極為方便,是中國東部地區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

西周時期,這裡屬於淮夷之地,也就是商周時期的少數民族,遠離中原文明

按照周朝分封制,這裡應該是屬於吳國管轄範圍,後來越國吃掉了吳國,這裡又歸了越國,直到秦國天下一統,這裡的夷人也慢慢開始融入了中原文明。秦國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鹽城屬於東海郡管轄。

其實鹽城最早不是叫這個名字,而是叫鹽瀆縣,瀆的意思在古漢語之中就是河流。鹽瀆很好的體現出了當地的特色,又有鹽,又能運鹽。所以漢武帝在這裡單設鹽瀆縣,設稅收機構,這樣便於管理,也有利於國家增加稅收。

到了三國時期,鹽瀆縣的名字被廢除了,曹操下令把這一地區的百姓全部遷到淮河以西。三國結束之後,一統天下的晉國皇帝又重新恢復了鹽瀆縣的編制。那麼時候鹽城的名字真正出現了呢?是在東晉時的公元411年,當時這裡的鹽業已經發展到了極高水平,世人皆知這裡有個鹽城,所以東晉政府順勢而為,將其正式定名為鹽城縣。

西周時期,這裡屬於淮夷之地,也就是商周時期的少數民族,遠離中原文明

也就是說,鹽城這個名字從公元411年開始,到現在超過1500年了,一直都沒有改過,只是鹽城的行政歸屬在不斷的變化當中。比如說,鹽城在北齊時期由射陽管轄。

到了隋末農民戰爭時,韋徹曾經這裡稱王,達七年之久,韋徹王宮舊址就位於今天的鹽城中學內。到了唐朝時期,鹽城縣又被劃歸楚州管轄,到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時候,張士誠曾在這裡建立政權,他的義軍當中很大一部就是當地的鹽民,前前後後,張士誠堅持了14年時間,直到最後敗於朱元璋之手。

鹽城真正歸屬於江蘇省應該是在清朝時期,清朝初年,鹽城先是被劃歸到江南省,後來被劃歸到江蘇省。民國時期到建國後,鹽城歸屬幾經轉換,下面所屬鄉鎮也是合合分分,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江蘇省鹽城市,2018年的戶籍人口已經超過了800萬,成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的縣級市。

西周時期,這裡屬於淮夷之地,也就是商周時期的少數民族,遠離中原文明

今天的鹽城市,早已經不是當年單純的依靠產鹽來維持經濟發展,而是建立了完備的一、二、三產業體系。這裡的人民也早就融入了漢族大家庭中,過著幸福的生活。

參考資料:《鹽城縣誌》、《三國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