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存在了兩千多年,自從秦始皇建立起這一制度之後,中國的歷史就走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在早期的秦漢時代,雖然統治者希望透過加強皇權力量等方法來降低貴族們在中國政治上的影響力,但是因為當時的貴族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資源而不能實行。到了兩晉時期,更是滋生出了門閥政治這樣與皇權格格不入的政治形式。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古代科舉考試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和當時的官員選拔方式是有著直接的關係的,無論是東漢時期的舉孝廉還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這樣的官員選拔方式都極易受到貴族們的操縱,而這也讓他們能夠牢牢把持著國家的大權。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新的官員選拔體系便成為了統治者對抗貴族,鞏固皇權的必要措施。

而這種選拔體系在隋朝的時候終於出現,那就是之後在中國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科舉制度。不過隋朝存在的時間實在太短,因此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由其繼任者唐朝來完成的。而唐朝的統治者也透過科舉制度將官員選拔的標準從門第改為了才學,雖然門閥的影響要到後面的北宋時期才被完全消除,但是唐朝時期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極力打壓門閥勢力的女皇武則天

唐朝之前的官員選拔制度及其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官員一直都是地位最為尊崇的階級,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周代的官員大多是貴族出身,即使到了戰國時期,這樣的出身標準被降低,當時能夠進入政壇的也大多是貧寒計程車人,而普通的百姓是很難得到官位的。

而到了秦漢時期,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出現了變化,當時舊時的封建貴族逐漸走下了歷史舞臺,而登上前臺的是在帝國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戰士和有著突出能力的文人。這個時代的官員選拔體系看重人的才學,而這也讓西漢時期出現了不少出身低微的名臣。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漢高祖劉邦身邊的重臣多出身低微

不過到了東漢時期,這樣的形勢出現了一定的變化,隨著西漢的發展,中國國內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而且他們和之前的貴族一樣掌控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逐漸形成了日後門第的雛形。而且儒家文化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到東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讓等級禮制再次深入人心。

因此門閥和普通百姓之間的界限再次變得十分明顯,再加上當時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進入官學求學,而且各大士族有都有著家學淵源,這讓普通百姓很難獲得良好的教育。

而當時的選官標準又是以才學為標準,雖然這看起來公平,但實際上則成為了貴族階級壟斷官職的方式。除此之外,東漢時期還有舉孝廉這一方式來推薦官員,但是透過這一方式入仕的也大多是地方上的名門望族,這讓門第成為了東漢時期選官的唯一標準。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東漢時期察舉孝廉的官員

而這樣的標準對後來門閥政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國時期,雖然魏武帝曹操透過唯才是舉的方式招募了不少人才,但是在他們真正在朝中站穩腳跟之前,他們的入仕途徑就被新的人才選拔機制九品中正制所中斷了。九品中正制的提出在《三國志·陳群傳》中有如下記載:

“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雖然陳群等人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本質上是根據人的能力差異來選拔官員,但是由於當時擔任中正一職的人多是高門子弟,因此他們在推舉人才的時候也大多推舉自己門中的後生。即使這些中正不是當地人士,他們也會和當地計程車族勾結在一起,推舉他們早已擬定好的人選。這就讓九品中正制的實行效果和其初衷完全背道而馳。他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選拔有能力的官員,但最終的結果則是朝中的官職完全被士族子弟所佔據。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創設九品中正制的陳群

而在之後的兩晉時期,這樣的問題更加明顯。我們知道司馬氏篡魏的時候就是依靠著士族的支援才能成功的,因此從西晉建國的時候開始,西晉政府就十分照顧士族的利益,因此被士族操縱的九品中正制自然沒有被廢除,而且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到了東晉時期,由於江東地區特殊的地緣政治形態,讓門閥政治正式誕生。皇帝與世家大族共同統治國家的形式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這個時候門閥們對於官職的掌控也來到了歷史的最高峰,當時的高門子弟只要年紀夠了,就會被授予高官,而再有能力的寒門子弟也絕難進入政府高層。而之後的南朝也繼承了這樣的官員選拔方式,這讓以門第取士的方法一直延續到了隋朝開國年間。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東晉門閥政治的開創者王導

而在當時的北朝,情況雖然和南方略有不同,但是整體上依然更加看重人才的出身而不是他們真實的才學。而在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掌權的時代,這裡面提到的出身不僅僅包括士族,也包括民族。而且中國北方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之下,朝中高官大多都有軍功在身,這讓政府中充斥著干將而沒有行政能力突出的文人。

即使國家想要招募文官,也更加傾向於從世家大族的後人中挑選,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世家的後人確實有著更好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受到了當時門閥政治氛圍的影響。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門閥士族形象

透過以上的簡述,我們不難發現,在隋朝統一中國之前,中國的官僚團隊在很長時間都由士族所把持。這些士族中既包括那些源遠流長的名門望族,也包括在戰爭中新興的軍功團體。但是無論如何,寒門百姓想要進入朝中為官都是十分苦難的,而此時的門第出身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取士標準。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建立及其發展

在隋文帝統一了中國之後,其力圖將國家重新建設成一個強大的統一集權制國家。而這需要他儘可能降低士族在政治中的影響,並且構建起一支可靠的官員團隊。而楊堅在位時期,其推行了科舉制度,雖然那時的科舉還不像後來的朝代那樣規範,但是卻為當時的寒門學子提供了入仕的機會。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隋文帝楊堅

而在隋朝一代,雖然其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是科舉制度還是取得了不錯的發展,在楊廣時期設立的進士一科更是成為了後來唐朝時期最重要的科目。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的儒學文化還不是特別興盛,而且士族在朝中的影響力依然很大,因此這些科舉出身的官員並沒有在朝中掀起太大的波瀾。

而之後唐朝在建立的過程中也依靠了當時關隴集團的幫助,而且當時中原地區的部分世家大族也在這個過程中為唐軍提供了不小的幫助。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後,唐朝統治者依然要照顧這些士族的利益,而這樣的理念在當時唐朝的官員選拔制度中也十分明顯。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唐高祖李淵

在唐朝的時候,想要成為官員的候補主要有三個途徑,分別是科舉,雜色入流和門蔭入仕。其中除了科舉之外的兩種手段都是更加看重出身的入仕途徑。此事在《舊唐書·職官志》中有如下記載:

“有唐已來,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門資入仕,則先授親、勳、翊衛,六番隨文武簡入選例。又有齋郎、品子、勳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屬,亦有番第,許同揀選。”

而在唐朝初期的時候,雖然也有科舉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對於唐朝的寒門子弟和普通百姓卻並不是十分友好。因為當時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生來源是國立學校中的學子,而這些學子又大多數都是貴族之後,普通人很難獲得進入學習的機會。因此雖然在唐朝初期,科舉算得上是一個更加看重才學的人才選拔方式,但是門第出身依然是其高不可攀的門檻。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唐朝初期的貴族

不過這樣的局面隨著唐朝的發展出現了不小的改善,首先是唐朝穩定下來之後,在全國各地儒家文化都取得了發展,國家的文化氛圍相較於南北朝時期也有了不小的提升。國民的生產力也得到了恢復,這讓普通人家的百姓逐漸有能力供養自己的後人從事讀書學習,而且儒家經典書籍也不再是難以獲得的資源,這讓各地的學子都有了自學的條件。

而這些學子在經過學習之後也可以透過“鄉貢”的方式獲得參加科舉考試的名額,而這些人在唐高宗在位時期已經逐漸成為科舉考試中的主力軍了。而這個隊伍的逐漸壯大引起了當時當權者的警惕,他們曾經試圖禁止這些考生參加科舉,但是收效甚微。由此可見在唐朝中期的時候,學術的普及已經成為了社會的重要特徵,而此時的科舉考試也給真正出身低微的學子們打開了入仕的通道。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古代學子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此時的寒門學子們可以透過科舉考試的方式入仕,但是他們在朝中的地位依然不是太高,最重要的職位依然牢牢地被士族們把持著,而科舉制度選拔的人才正式走向帝國權力中心,還要等到武則天掌權時才正式開始。

武則天對於士族的打壓以及科舉制度地位的上升

前面我們提到在唐朝建立的過程當中關隴集團中計程車族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因此他們的後人在唐朝前期地位十分尊崇,也掌握了朝中的至高權力。在他們的影響下,出身成為了十分重要的取士標準。透過科舉入仕的官員雖然有著出色的能力,但當時依然很難身居高位。

而這樣的局面隨著武則天走入政壇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武則天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當時的王皇后趕下後位,而王皇后的身後正是實力強大的關隴集團。因此武則天必須要拉攏一批與他們立場不同的官僚,這個時候透過科舉出身的文人就成為了她最好的選擇。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武則天重用科舉出身的官員

之後在武則天的精心籌劃之下,她取代王皇后成為了新的皇后,而她的政治清洗也正式開始。她組建了一批由文人組成的北門學士,幫助她操縱朝政,而且她還拉攏了隋朝進士許敬宗成為自己的盟友,幫助她奪取權力。

而在其稱帝之後,其對於門閥的打擊變得更加明顯,而在她的支援之下,一批由科舉入仕的官員也第一次進入了政府高層,這是從東晉時期門閥政治興起以後很少見到的。而且武則天還大開制科,在其在位時期,官僚體系中科舉出身的官員佔據了更大的份額,而這樣的趨勢到了唐玄宗時期變得更加明顯。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唐玄宗李隆基

除了在制度上的改革之外,武則天遷都的行為也對門閥造成了更大的打擊,當時武則天將自己的行政地點搬到了東都洛陽,這一方面削弱了關隴集團的勢力,另一方面也讓長安城中的太學變得十分式微,其中的高門子弟再難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之後來自國立學校的考生也確實很少能夠透過科舉走上仕途。此事在《唐摭言》中有如下記載:

“廣德二年,制京兆府進士,並令補國子生,斯乃救壓覆者耳。奈何人心既去,雖拘之以法,猶不能勝。矧或執大政者不常其人,所立既非自我,則所守亦不堅矣。由是貞元十年已來,殆絕於兩監矣。”

而武則天對於士族的打壓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改變了從東漢以來以門閥取士的標準,在她的統治下,官員的才學成為了最重要的標準,高門出身的子弟如果能力不足也會受到十分嚴厲的處罰,而寒門出身的學子如果能力出眾,也能進入宰輔的行列。這樣的風氣讓唐朝中期的政治風氣為之一新,唐朝也迎來了貞觀之治後的第二個全盛時期。

雖然唐朝中後期門閥政治依然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他們已經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完全把持朝政了,而大量的寒門學子透過科舉制度走入了仕途,給唐朝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活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武則天的影響功不可沒。

從門第到才學,淺談科舉制度對於唐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影響

唐朝名相宋璟就是科舉出身

結語

對於一個集權政府來說,其行政能力的好壞與其官僚隊伍的構成有著直接的關係。而想要組建一支高效的官員團隊,以才學為標準的取士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高階官職長時間把持在士族手中,雖然其中不乏優秀的人才,但是以門第選拔人才終究不是合理的制度。

而隨著科舉制度的誕生,普通人家的學子終於有了入仕的途徑,可是在隋唐初期,門閥們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依然十分強大,而且教育資源也掌握在他們手中,因此所謂的以才學為標準的科舉制度實際上看的還是門閥。

不過隨著唐朝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在中央政治上門閥的地位也在和皇權的鬥爭中不斷低落,這都為寒門學子們提供了進位的機會。而在武則天在位時期他們中有人抓住了這個機會進入了政府高層,從此之後門閥政治的影響逐漸低落,以門第為標準的取士方法也逐漸被以才學為標準的科舉取代,這對於之後的政治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