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的褒姒並非“紅顏禍水”,那她的身世究竟是怎樣的呢?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歷史,瞭解歷史。

烽火戲諸侯的褒姒並非“紅顏禍水”,那她的身世究竟是怎樣的呢?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然而就是這個流傳幾千年的故事,可能只是古人杜撰而來,而並非事實,因為其中充滿了種種疑點。“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跟西周時代的社會結構不符合,如果一個國君可以為了取悅女人,而這麼隨意折騰諸侯,那需一個前提,就是:君主的權力發展到了足夠強大的階段。而西周時代君主的權力遠沒有這麼大,反倒是戰國時代,君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所以平勢隆郎推測,烽火戲諸侯與褒姒的傳說,應該是出自戰國之後的人的虛構,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狀況。

首先褒姒並非是“紅顏禍水”,她其實是個苦命的女子;《史記》記載褒姒自幼被父母遺棄,後來被一位姓褒的人家收養,長大後的她有閉月羞花、傾國傾城之貌;14歲之時就被還是太子的周幽王寵幸,成了名正言順的太子妃,並且還生下了兒子伯服;褒姒後來沒順利坐上皇后的寶座,只是因為當時申侯把持朝政,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強行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身為太子周幽王;

烽火戲諸侯的褒姒並非“紅顏禍水”,那她的身世究竟是怎樣的呢?

後來又以褒姒出身貧賤為由,反對立褒姒為皇后,轉而立自己的女兒為後,也就是後來的申後;到了周幽王與申侯公開決戰之時,他才廢了申後,將褒姒立為皇后;由此可見褒姒本身並無過錯,只不過是出身貧寒,沒有像申後那樣強大的背景而已。而且憑藉常識,我們就能發現“烽火戲諸侯”故事中,存在著許多漏洞。

第一,諸侯集結的時間問題。

“烽火戲諸侯”不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先秦制度,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直轄,不設諸侯。所以,諸侯瞭望到烽火,從千里之外的封國赴援鎬京。故事中說褒姒在看到眾勤王諸侯,人馬慌亂聚集在城下而嫣然一笑,然而事實上當時鎮守邊疆的諸侯們,與拱衛京師的諸侯國,距離鎬京的距離是有大差別的;例如虞國、鄭國、唐國,距離鎬京長達二三百公里,而衛國與魯國、燕國這些邊塞諸侯國,距離鎬京就更遠了;

所以,諸侯瞭望到烽火,從千里之外的封國赴援鎬京,在當時極不發達的交通狀況下,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年半載,遠遠達不到“朝發夕至”的程度。而且,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諸侯發兵,必須要準備好糧秣、兵器,再加上這些前期準備時間,其抵達鎬京的時間恐怕又會大為延遲。如此一來,諸侯的軍隊,只能是分批次的到達,不可能同時到達現場。那也就不會有“諸侯悉至”的壯觀場面了。這麼說來,這個記載也不可信了。

第二,烽火臺的問題。

西周時期尚未修建長城,距離鎬京最近的諸侯國也有上百公里,不可能望見驪山烽火臺上的狼煙,其他諸侯就更沒可能收到驪山的示警訊號了;而且驪山烽火臺的作用,也並非是為了號令眾諸侯勤王,它的作用和三國時期,關羽在長江沿岸修建的烽火臺一樣,只是為了對內示警;驪山烽火臺主要就是為了調動王師,協同作戰或者進行軍事演習;更重要的是驪山之戰,乃周幽王主動討伐申國,談不上是什麼危急之時被動示警,因此也和戲弄諸侯也沒有半點關係。

所以說“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並不符合史實,事實上當時的周幽王,為了將把持朝政的申侯驅逐出去,對申國發動了一場戰爭;而申侯則聯合了西境的犬戎,一起抗擊周幽王,這次戰爭實質上,就是一場權利與利益的爭奪戰;而周幽王則錯估了申侯的實力,在將兵力全部集結在東南方攻擊申國之時,腹背受敵被犬偷襲戎敲了一記“悶棍”,在申國與犬戎額前後夾擊下,最終兵敗自己也死在了驪山之上。

綜上所述流傳幾千年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實乃子虛烏有的謠言,褒姒只是個苦命的妃子,西周的覆滅與她並沒有半點關係;她之所以被後世醜化成“紅顏禍水”,都是因為最後獲勝的是申侯的兒子周平王,他為了抹黑周幽王,才顛倒黑白讓褒姒背了黑鍋”,杜撰了這個虛假故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