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當時間來到公元前 497 年夏天的時候,晉國的情況已經是十分糟糕了:僅僅十來年的時間,晉國周圍的盟友:鄭、衛、魯,已經紛紛投靠到齊景公的懷抱。這年春,景公居然得寸進尺,聯合衛靈公直接進犯晉國的河內,挑釁一番,隨後瀟灑而去。更糟糕的是,晉國方面不僅沒有組織起象樣的反擊,反而很快陷入慘烈的內鬥旋渦之中。

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內鬥發源於趙氏家族,進而迅速演化為全國範圍的內戰。

1、500家人質背後的事

公元前 500 年夏,趙鞅帥軍圍攻衛國,邯鄲午也參加了那次戰鬥。這 500 家人質,應該就是那次戰役的成果,衛國人以此擔保不再侵擾或者背叛晉國。但是就在不久前,齊、衛聯軍居然西渡黃河,直接進犯晉國的本土——河內地區。

邯鄲作為晉國東方的戰略要地,手裡握有衛國的人質,卻一不能主動出兵迎擊敵人,二不敢對手中的人質進行果斷處理,這才導致了衛國人的肆無忌憚。

現在趙鞅決定親自掌握人質,自然是要在更大程度上威懾衛國,是為了晉國的戰略意義。

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但在認真分析之後,大家便會覺得這更是一招一箭雙鵰的狠棋:趙鞅要親自掌握人質,恐怕控制衛國只是藉口,更深層次的用意則在於控制邯鄲。

當時的趙氏家族面臨著領地分散、家族分化,難以有效掌控的麻煩。趙氏原來的老巢在溫,在晉國南部;趙鞅當家後著力經營晉國北部的晉陽,家族駐地隨即轉移過去;另外就是邯鄲,趙午與趙鞅同為趙夙的六世孫,本來是遠房兄弟的關係,但自從趙午的祖父趙旃開始,這一支趙家人就自立門庭,獨立為邯鄲氏了。

因此,從血緣上來說,趙氏與邯鄲氏可以算是一家人,但從法律上而言,兩家已經明確分開,趙鞅已經無權再以趙氏宗子的名義指令趙午了。但在趙鞅看來,無疑應堅持“血緣說”,邯鄲城和邯鄲氏家族無疑還應歸入自己家族的勢力範圍之內的。

在趙鞅看來,自己的家族正面臨著分裂的嚴峻危險:溫縣是家族的前總部駐地,擔任溫大夫的是趙羅,其祖父為趙成的哥哥趙獲,因此,從輩分上說,趙羅還是趙鞅的侄子,但兩人一南一北,協調起來自然很耗成本。而邯鄲的情況無疑更為嚴峻:趙午是荀寅的親外甥,與範、中行兩家關係過於密切,幾乎已經不受趙家的節制了。

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趙羅好歹還算趙家人,而趙午一脈已經獨立門戶,即使真跟了別人跑掉,從法律上說,趙鞅也沒什麼過硬的應對措施。因此,趙鞅決定,整頓趙氏,就要從邯鄲入手。齊、衛的入侵,為趙鞅提供了充足的藉口,所以才有這次 “人質事件”的發生。

2、趙午怎麼辦?

大家坐下來一分析,趙鞅的真實用意就昭然若揭了。

大家再一合計,都覺得趙午的允諾過於唐突了,無論從親緣方面還是從地緣方面考慮,無條件地接受趙鞅的指令都是不妥當的。

親緣方面:

趙鞅、趙午雖是兄弟,但已經出了五服,血親關係已經相當疏遠了,況且邯鄲氏家族早已獨立門戶,在法律上也沒有服從的義務;而荀寅則是趙午的親孃舅,親緣關係要近得多,感情也要深厚得多,為了趙鞅而背棄荀寅,於家族的利益大不相符。

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地緣方面:

(1)範氏、中行氏兩家的領地重心就在晉國東部,與邯鄲相鄰,自然難免要依靠兩家的庇護和照應,而趙氏的勢力中心遠在晉陽,難以長久指望。

(2)邯鄲與衛國鄰近,隨時面臨衛國的威脅,手裡握有衛國人質,對方自然不敢貿然對邯鄲下手,而一旦交出人質,等於自動放棄了護身符;更有甚者,將來一旦晉、衛交惡,趙鞅處置了人質,衛國人自然會把怨恨轉嫁到邯鄲人頭上,那樣的話,今後的日子就太兇險了。

但是趙午已經明確地答應了趙鞅的要求,再斷然反悔顯然是更不妥當的,怎麼辦呢?

大家最後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一是拖,儘量晚點執行趙鞅的指令;二是補救,至於補救的方式則是相當地奇特:“侵齊而謀之”,先出兵攻擊齊國!

這個舉動看起來很有點匪夷所思,所以也讓歷來的《左傳》注家們困惑,姚鼐在《補註》中認為,邯鄲方面是要透過侵犯齊國,抓一些齊國人回來做人質以代替衛國的 500 家人質。

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這真可謂不通之論:

以邯鄲的兵力,不要說擄掠齊國的人質,自己能平安撤退就要謝天謝地了;既然如此,何不去侵略國力弱得多的衛國呢?即使能成功,邯鄲方面又如何經得起齊國人日後的懲罰呢?其實很簡單,所謂“侵齊而謀之”,“侵”是假的,“謀”才是真的。

邯鄲方面假裝侵略齊國,暗地裡趁著“侵”的機會把情況講清楚,我們把衛國人質交給趙鞅是被迫的,沒有別的意思。

這麼做有三點理由:

第一,及時溝通情況,以免遭受衛國方面立竿見影的報復;

第二,向齊國人、衛國人報信,趙鞅可能要對你們採取強硬措施了;

第三,進攻齊國而不是衛國,可以避免貽人口實:這次“侵”肯定是不會有什麼戰果的,如果對手是齊國,大家都好理解,畢竟齊國強大;如果選擇“侵”衛,沒有任何戰果,難免讓人說自己是在與對方私通。

而從效果上看,齊、衛關係密切,什麼話只要與齊國人說到了,自然就等於對衛國人講了。

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這樣一番應對之後,趙午才命人將這 500 家人質送到晉陽交差。趙鞅何等精明,自然猜出了邯鄲方面的真實用意,盛怒之下,將趙午召到晉陽,單獨進見,立即將他囚禁了起來。縱然趙午死不認帳,但執行指令如此遲緩,趙鞅的理由已經足夠了。

隨即,命令隨同趙午前來的從人們解劍進入晉陽城,涉賓(趙午的家臣、智囊)覺得氣氛不對,嚴詞拒絕。眼看一網打盡的目標難以實現,趙鞅也不敢把事情做得太絕——那樣只能逼反邯鄲,於是正式通知涉賓一行:“我要以家法懲處趙午,隨便你們回去令立新主吧!”隨即,竟悍然處死了趙午。

3、連鎖反應

趙鞅固然精明得可以,但畢竟正值壯年,難免有衝動等不成熟的毛病。他或許以為,縱然自己處死了趙午,但懾於自家的地位與實力,邯鄲人也不至於有公然反叛的膽量,邯鄲氏的新主人也許會選擇繼續與自己合作,而自己除掉了極端不聽話的趙午,或許還可以更好地控制邯鄲呢。

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但這種想法無疑只是他的一相情願:

第一,邯鄲氏的新主人趙稷是趙午的兒子,殺父之仇當然不能一筆勾銷;

第二,邯鄲氏的家臣涉賓也不是簡單的人物。

我們還應該記得,早在公元前 502 年,也就是五年之前,趙鞅派涉佗、成何兩位大夫到鄟澤與衛靈公結盟,二人粗暴強梁的表現激反了衛國。這件事,涉佗、成何自然是難辭其咎,而趙鞅派兩名大夫與一國之君去結盟,本身就是極其無理的。到了公元前 500 年,趙鞅試圖透過高壓制服衛靈公,但沒有成功,就追究起涉佗、成何的責任,涉佗被殺,成何只是流亡,再次喪失了執法的公允。而涉佗與邯鄲氏的家臣涉賓很可能有十分親密的關係,甚至涉賓就是涉佗的至親也說不定。

第三,趙鞅或許忘了,實力單薄的邯鄲氏自然無力與趙氏對抗,但他們身後有強力的後臺——範氏、中行氏兩個大家族在支援。趙鞅的舉動,無疑只能促使邯鄲更加義無返顧地、公開、徹底地投入範氏、中行氏的懷抱。

邯鄲事件:俘獲500家人質,卻愁壞邯鄲氏,該送給誰,學問真不少

六月,邯鄲方面的趙稷、涉賓宣佈:邯鄲氏正式叛離趙氏!

於是,公元前 597 年 6 月,晉國政府派上軍司馬籍秦帥兵圍剿“叛國”的邯鄲。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