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明朝末年,帝國搖搖欲墜。加之西北地區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災,導致農民顆粒無收。朝廷的賑災不力,直接讓很多農民變成流民,強盜橫生。為了生存,各地農民開始組織武裝力量,與腐敗且無能的明朝廷抗衡。一時間全國湧現出數十支起義隊伍。等到朝堂之上的人開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時,局面已經到了難以應對的地步。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另一方面,來自東北的女真勢力開始迅速崛起,並且頻頻向南部邊境地區挑起事端。山海關外硝煙四起。滿洲騎兵驍勇善戰,不斷蠶食明王朝邊境城池。入關之勢在所難免。內憂外患之下,明王朝各級官員紛紛開始為自己的後路做著各種準備,賣官鬻爵之事屢見不鮮。行賄受賄成為官場的常態。徇私舞弊更是蔓延到了科舉考場上。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崇禎十二年,山西省方山縣22歲的書生於成龍遠赴省城太原參加鄉試。太原考場的考官公然向考生索賄的行為深深的刺痛了這個年輕人的家國情懷。他以此為主題,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直抒胸襟。直批制度之弊病。結果僅得到了一個備取生的資格,勉強參加了會試。不過在會試過後,對明王朝失望透頂的于成龍便以回鄉盡孝之名,辭去了做官的機會。回到呂梁老家,在故鄉方山縣來堡村過起了田園生活。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後來,清兵入主中原。時隔八年後,而立之年的于成龍,再次踏上應舉之路。雖然躊躇滿志,在太原崇善寺潛心學習4年。不過最終35歲的于成龍卻再次名落孫山。順治十一年,于成龍兄長於化龍因病去世,加之父親於時湟年老多病,而於成龍的第三子於廷元也尚在襁褓。一時間,全家的重擔全部落到了于成龍的肩膀上。他只得每日忙於家務,根本無暇再顧及讀書科舉之事。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順治十五年,父親於時湟病故,于成龍在為父親守孝過後。懷著滿腔的熱血又再次踏上了科舉之路。順治十八年,已經四十四歲的于成龍不顧家人和親朋的阻攔,選擇獨自遠赴千里之外的廣西羅城赴任。雖然被親朋誤解為一意孤行,雖然被家人斥責為拋妻棄子。但是于成龍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臨行前他只給親友撂下了一句話“此去不以溫飽為志,誓不昧天地良心”。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其實家人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當時的清廷剛剛入關,時局混亂。遠在千里之外的廣西羅城還只是個不毛之地,剛剛被清廷統治不到兩年。然而兩年間卻經歷了兩任知縣,其中一死一逃。稍有背景的官員,都不願來這裡為官。說是縣令,然而彼時的羅城卻是遍佈荒草。城內僅有六戶居民。所謂的縣衙門,也不過是三間破舊的茅草房。初到羅城的于成龍,不得不寄居於羅城關帝廟中。沒過多久,與他同來的五名僕從便死得死逃的逃,僅剩下他一個光桿司令。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然而憑藉著堅強的意志,于成龍用了三年的時間,將羅城由一個最初混亂不堪的不毛之地,得以改頭換面,煥發出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併成為廣西全省的標杆。而於成龍的能力,也迅速引起了廣西巡撫金光祖的重視。康熙六年,50歲的于成龍,在兩廣總督盧興祖和廣西巡撫金光祖的大力舉薦下,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在任兩年間,他帶領當地百姓開闢荒地,使得合州糧食產量突飛猛進,人口數量驟增。隨後他又被朝廷提拔為黃州府同知,後來升任知府。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四年後他又被湖廣巡撫張朝珍力薦,調任武昌府。在三藩之亂中,他多次在當地身先士卒,帶領百姓兵民平定暴亂。他的能力也逐漸引起了朝廷的關注。康熙十九年,63歲的于成龍被提拔為直隸巡撫,第二年得到康熙親自接見,康熙對於成龍讚不絕口,稱他為天下第一清官。不僅賞賜錢財御馬,還專門賦詩相贈以示寵幸。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之後于成龍再次升任兩江總督。然而他到底有多清廉呢?由於操勞過度,于成龍最終病逝於總督任上,享年六十八歲。去世後,人們清理于成龍的物品時,發現他的全部家當中,最值錢的僅有木箱中的一套官服。南京城的男女老少,都深知他是一個清正廉明的清官,在他去世後,南京街頭巷尾,市民自發為他罷市弔喪,城內商販僧侶無不淚目。康熙皇帝為此破例親自為他撰寫碑文以示表彰。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于成龍的一生歷盡坎坷,大器晚成。家人並沒有因為他的功成名就過上富足的生活。而他自己,隨著官位越做越大,生活上卻過的越來越清貧節儉。為扼制官場的腐化之風,他帶頭踐行艱苦樸素的為官作風,把全部心思用在百姓身上。在直隸巡撫任上,他與僕人同食糠屑雜米。在兩江總督任上,他終年不知道肉味,被百姓親切的稱為於青菜。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在他的嚴格約束下,總督府衙門大小官員常常以衙門後的槐樹葉充當蔬菜,以至於槐樹常年都是隻剩光禿禿的一片樹枝。為官二十餘年,他隻身天涯,從不攜帶家眷。妻兒親屬一直都生活在老家來堡村。直到闊別20年後,髮妻才得以與他相見。他的滿腔熱血和家國情懷不容許他為自己謀取半點私利。他用一生踐行著自己當初離開家鄉時的誓言:不以溫飽為志,不昧天地良心。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作為一個前朝的貢生,並且在清朝也沒有中過進士的人。于成龍憑藉著一身正氣的為官作風,能夠一路從基層做到封疆大吏,這在古代可以說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他將自己一生從政為民的經驗彙集成書,後被收錄於四庫全書之中。成為了清朝全體官員清正廉明的典範。作為康熙皇帝口中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為官清廉的作風,被清朝的歷代帝王都奉為圭臬。乾隆皇帝就曾多次派人專程遠赴山西,祭拜于成龍祠堂。並親筆題寫“清風是式”四字御書以示景仰之情。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這裡就是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的于成龍故居。這裡向北距離方山縣城25公里。是于成龍自兒時至44歲出仕,赴任廣西羅城縣令之前。耕讀和生活的主要場所。這裡不僅見證了一代廉吏于成龍,從童年到中年的整個成長過程,同時也是于成龍高尚人格和品性養成的重要場所。整個故居由三座四合院式的拱券窯洞院落所組成。自下而上依次為于成龍故居、于成龍兄長餘化龍故居、和于成龍父親於時湟故居。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這裡在201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然而與其他國寶級建築相比,在於成龍的故居里,房樑上既沒有形式精美且複雜的斗拱。房頂上也找不到富麗堂皇的琉璃瓦。如果不是門口標識,以他的規模和建築風格,多半會被人們誤認為是普通的鄉村民居。在山西眾多精美絕倫的國寶級古建築名錄裡,這處國保建築不免顯得有些寒酸。然而,就是他自帶的這樣一種樸實無華的氣質,讓人們在雙腳踏入他的那一刻起,不得不由衷的對他肅然起敬。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你很難想象,一個湖北的地方知府,在遠去福建赴任時,隨身物品裡只有一床被褥和一身朝服。沿途居然要以蘿蔔為乾糧作為充飢。你更無法理解,作為富甲天下的江南地區,他們的封疆大吏居然每日布衣蔬食。還因此被百姓戲稱為“魚青菜”。直到當你來到他的故土,這個他生活了四十四年的地方,也許你就能明白這一切。四十四年不光可以定義一個人的全部,同時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他生長的環境。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

或許正是這片黃土地上自帶的樸素與厚道的風氣,才孕育出了他身上那種樸實無華且表裡如一的性格。作為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他身上那些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清正廉潔的作風,對於他自己而言,也許只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傳承,只是無論身在何處,這種傳承都被他貫穿始終。而他的根從來都沒有離開這裡。雖然出走半生,歸來卻仍是少年模樣。時代變了,但是老百姓對於“一代廉吏”的懷念之情,卻始終如一。

康熙稱他為天下第一大清官。看了他的故居,才知道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