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拉車的戍卒,為何能得到劉邦的信賴,得以封侯?

有句話說得好“英雄不問出處”。古時就有很多出身低微的人,因其才華得到施展而功成名就,進而拜相封侯,西漢初期的婁敬就是這樣的人。

一個拉車的戍卒,為何能得到劉邦的信賴,得以封侯?

婁敬(生卒年不詳)是齊國人,本來是個拉車的戍卒,標準的小兵蛋子,正準備跟著隊伍從洛陽趕往隴西戍邊。雖是普通一卒,但婁敬卻是心憂天下的熱血青年。當他得知高祖劉邦來到洛陽,準備在此定都時,便放下車子,在同鄉虞將軍的引薦下,來到宮中晉見劉邦,說是“希望見到皇帝,談談有關國家的大事”。

一個拉車的戍卒,為何能得到劉邦的信賴,得以封侯?

等了一會兒,劉邦出來了。他鄭重其事地問婁敬:“什麼大事?”婁敬開門見山:“陛下建都洛陽,是要跟周朝比聲望嗎?”劉邦說:“是啊!”婁敬說:“可是,陛下之得天下,跟周朝是不一樣的。周朝先祖是從后稷開始的,積累德政十幾代。到周成王即位時,在周公等人輔佐下,才終於在洛邑建都,把這裡當成天下的中心,四方諸侯來朝貢。在這裡定都,君主有德就容易統治天下,沒有德行就容易亡國。周朝鼎盛時,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即洛陽),一起奉侍周天子,不駐一兵,不出一卒。到了周朝衰敗時,天下沒有誰再來朝拜,周室已經不能控制天下了。如今陛下從沛縣起事,率三千士卒,席捲蜀漢,平定三秦,與項羽會戰滎陽,爭奪成皋,天下百姓血流大地,橫屍遍野,不可勝數。

一個拉車的戍卒,為何能得到劉邦的信賴,得以封侯?

這種情況下,卻要同周朝“成康之治”相比,我認為這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陛下應該入函谷關建都長安。那裡有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四面邊塞可以作為堅固的防線。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動員百萬兵力。以肥沃的土地為依託,這就是形勢險要、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地啊!與別人搏鬥,不掐住他的咽喉,光打他的後背,是不能獲勝的。如果陛下進入函谷關內建都,控制著秦國原有的地區,這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擊打它的後背啊!”

劉邦聽了婁敬這一番長篇大論,頗為觸動,但一時又拿不定主意,便徵求大臣們的意見。陪在身邊的大臣們都來自崤山以東地區,紛紛辯稱周朝建都洛陽統治天下幾百年,而秦朝建都在關內只到二世就滅亡了,所以,還是應該在洛陽建都。劉邦感覺也有道理,一度猶疑不決。直到留侯張良明確地闡述了入關建都的有利條件並完全支援婁敬的建議時,劉邦才下定了決心,於當日西行到關中長安建都。

一個拉車的戍卒,為何能得到劉邦的信賴,得以封侯?

事後,劉邦對大臣們說:“主張建都在秦地的是婁敬,‘婁’就是‘劉’啊!”於是賜婁敬姓劉,授職郎中,稱號為奉春君。就這樣,婁敬以謀臣的身份留在了劉邦身邊。

婁敬雖然在定都的問題上立了大功,但還不足以彰顯他的才能。此後,婁敬還在三件大事上出謀劃策,得到了劉邦的首肯並採納,這三件大事分別是“反對出戰”、“主張和親”、“移民關中”。在這三件大事上,婁敬表現出來的謀略、勇氣、才氣和大局觀,都給劉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個拉車的戍卒,為何能得到劉邦的信賴,得以封侯?

由於婁敬在事關國家的大事上屢獻良策,劉邦進而賞賜他食邑二千戶,封為關內侯,稱作建信侯。司馬遷在《史記》裡評價說:“劉敬(即婁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