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春秋晚期,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已經運轉了多年,論資排輩的趙鞅終於熬死自己的政敵士鞅,進一步提升地位,成為最重要地位最高的中軍將。趙鞅年紀輕輕就進入了晉國的政壇,代表趙氏一族擔任六卿中的一員,伴隨著幾十年的沉沉浮浮,趙鞅已經成為了一個老辣的卿大夫,他既是晉國的中軍將,又是趙氏一族的族長,自然一言九鼎,但沒多久,趙氏內部就爆發了內戰。

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趙氏內亂

有一年,晉國的附庸衛國獻給了趙國卿大夫趙午一批人口,趙鞅給趙午下令將這批人口遷到趙氏的大本營晉陽,趙午答應了,但趙午回到邯鄲準備遷移這批移民時,遭到了自己族人的反對,趙午考慮之下告訴趙鞅希望延後再搬遷,趙鞅大怒,認為趙午背叛趙氏,將趙午召到身邊並囚禁,很快就處死了趙午,趙午的兒子就起兵反叛了趙鞅。

趙午和趙鞅是同一族,為什麼趙鞅會輕易認為趙午背叛趙氏?趙午的兒子又為什麼敢起兵反叛趙鞅呢?

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公族大夫形成分裂

這其中的根源還在於幾十年前趙氏的祖宗趙盾的設計。當時的晉靈公被趙氏的趙穿殺害,趙盾為了維持趙氏在晉國的聲望,獲取人心支援,創立了公族大夫。晉國原本因為百年的內亂,規定所有的公族不得在晉國境內,趙盾就將各個卿族也就是大臣的嫡子、庶子、餘子紛紛任命為官員,進一步賦予了晉國卿族權力。趙盾的弟弟趙穿當時就被封在了邯鄲,此後趙穿這一系就開始在趙國擔任卿大夫,雖然無法成為三軍六卿中的一員,但隨著幾代的發展,也具有了不小的實力。

到了趙鞅這一代,趙鞅和趙午分別代表晉陽趙氏和邯鄲趙氏在晉國政壇活躍,雖然兩家明面上還是趙氏,且以晉陽趙氏趙鞅為大宗,邯鄲趙氏還是聽命於晉陽趙氏,但兩家的血緣關係已經遠了,邯鄲趙氏有了自己的意志。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趙鞅的政敵士鞅已經提前埋下了釘子,士鞅在活著的時候讓自己的盟友將家族女子嫁給了趙午的父親,趙午是趙鞅政敵的外甥,而這個就成為趙鞅懷疑趙午的導火索。

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趙鞅為了避免重演晉國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發生在趙氏一族身上,所以向趙午索要衛國獻給邯鄲趙氏的人口,用以充實本宗,削弱小宗邯鄲氏,避免枝大傷幹,卻沒想到邯鄲氏竟然直接起兵反叛趙鞅,但趙鞅並不擔心,他派出手下軍司馬籍秦前去平叛,只是趙鞅並沒有想到,原本認為只是家族的一場小內亂,卻演變成了整個晉國甚至牽動鄰國的一場大動盪。

範氏、中行氏之亂

邯鄲趙氏的盟友範氏、中行氏就得到了訊息,商量之下決定幫助邯鄲趙氏,他們未曾沒有想過幫助邯鄲趙氏打敗晉陽趙氏,協助其小宗取代大宗,這樣整個趙氏就能成為其盟友,改變晉國的政壇。趙鞅壓力之下退回晉陽固守,晉國看到三大家族發生戰爭,其他三卿依照晉國法律攻擊範氏、中行氏,而範氏、中行氏就引來了晉國的競爭對手齊國來協助,最終經過幾年的戰爭,趙鞅重回晉國政壇中央,而邯鄲氏、範氏、中行氏卻漸漸退出晉國,這就是範氏、中行氏之亂。

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動亂的根源

晉國為了避免公族之亂持續上演,設立了三軍六卿制度,希望透過重用異族能臣,避免公族勢力太過龐大威脅晉君,但因為六卿本身也是六個家族之間內部的迴圈,隨著時間的發展六卿的勢力也漸漸壯大。趙盾為了進一步抑制晉君,壯大卿族自身而創立的公族大夫也隨著時間的進展造成卿族內部的分裂,形成內亂,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分封制。

晉國趙氏內亂是因為先祖的謀劃,範氏、中行氏之亂的根源在哪裡

春秋時最重要的犒賞臣下的方式就是分封土地,晉國國君將土地分封給公族,公族實力壯大威脅晉君,晉國抑制公族,重用六卿,但還是要透過分封來分享利益給六卿,六卿仍舊能透過分封土地獲得發展,最終也能威脅晉君。三軍六卿架空了晉君,而公族大夫則造成了卿族內部的分裂,各個卿族中的嫡子、庶子、餘子都能做卿大夫了,那麼必然會形成一個個的小的利益團體,這就像是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很多諸侯和周天子也是同宗,但隨著時間的進展,各個諸侯國實力壯大到超過周天子,也就不再聽從周天子的了。邯鄲趙氏就如同一個被分封出去的小宗趙氏,雖然還是趙氏,但幾代之後血緣關係變遠,利益更加重要,邯鄲趙氏和晉陽趙氏的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最終形成了晉國的範氏、中行氏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