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韜盜掘唐朝17座皇陵,連昭陵也遭殃,卻為何不敢挖武則天的墳?

文|格瓦拉同志

就盜墓界而論,唐末五代軍閥溫韜絕對是一個響噹噹的“大人物”,而他之所以名揚天下,無非是因為他幹過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盜掘唐朝皇陵。當時,位於關中的唐朝皇陵共有18座,而溫韜一口氣竟盜掘17座,唯有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始終不敢動土開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溫韜盜掘唐朝17座皇陵,連昭陵也遭殃,卻為何不敢挖武則天的墳?

溫韜畫像

溫韜,後更名為李彥韜,唐末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出身、生年情況均不詳。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不已,喜歡作亂的溫韜見有機可乘,遂在華原拉起一支千餘人的隊伍,整天干著佔山為王、打家劫舍的勾當。在關中各支盜賊首領中,以溫韜最為強悍,幾年下來後,非但沒有被剿滅,反而隊伍越拉越大。

此時,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懷有野心,為了實現稱王稱帝的夢想,不斷地招降納叛。李茂貞在跟溫韜交手數次後,覺得此人是個將才,對他甚是欣賞,遂派人對其進行招安。溫韜歸降後,被李茂貞後收為義子,更名為李彥韜,起初在華原擔任鎮將,後因屢立戰功,被提拔為耀州刺史(耀州即華原)。

溫韜盜掘唐朝17座皇陵,連昭陵也遭殃,卻為何不敢挖武則天的墳?

朱溫畫像

溫韜毫無忠誠度可言,經常根據時局的變動來改換門庭,並且毫無愧疚之心。當大軍閥朱溫擊敗李茂貞、奪取長安後,溫韜一度舉城投降,但不久又叛歸李茂貞。後梁建立後,溫韜雖然身在李茂貞的陣營,但在暗地裡卻與朱溫父子討價還價,隨時準備背叛。最終,溫韜投降後梁末帝朱友貞,出任靜勝軍節度使,並更名為溫昭圖。

對於軍閥來講,地盤和軍隊都是“命根子”,只有不斷地壯大實力,才能保障自己不被吞併。靜勝軍位於關中,與岐、前蜀兩大敵對政權接壤,背後還有一個隨時準備“肢解”它的朝廷,殘酷的現實需要溫韜開拓財源、擴軍備戰。然而,經過多年的戰亂,關中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就算是刮地三尺,也徵收不到幾個錢。正因如此,溫韜最終動了盜掘唐朝皇陵的念頭。

溫韜盜掘唐朝17座皇陵,連昭陵也遭殃,卻為何不敢挖武則天的墳?

唐朝18座皇陵分佈圖

唐朝(包括武周)共有22位皇帝,除了殤帝、昭宗、哀帝葬在外地,其餘18座皇陵均在溫韜的轄區內(武則天跟唐高宗合葬在乾陵)。再加上此時唐朝已經滅亡,皇陵缺乏足夠的守衛力量,由此給溫韜提供了盜掘的絕佳良機。據正史記載,在溫韜在任的7年時間裡,指揮士兵對17座唐朝皇陵展開系統性、大規模的盜掘活動,只有乾陵躲過一劫。

溫韜之所以沒有盜掘乾陵,並非是他崇拜唐高宗抑或是武則天,而是每當盜墓隊伍準備破土開挖時,乾陵周圍便會雷電交加、風雨大作,而當隊伍倉皇撤離後,陵墓周圍則迅速雨霽雲收。這種情況連續發生數次,彷彿冥冥之中有神靈護衛乾陵,溫韜心中恐懼至極,最終只好罷手(“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見《新五代史》)。

溫韜盜掘唐朝17座皇陵,連昭陵也遭殃,卻為何不敢挖武則天的墳?

透過瘋狂的盜掘,唐朝皇陵中的陪葬品被溫韜悉數劫掠一空,除難以計數的金銀珠寶外,還包括大量的藝術珍品。雖然溫韜主觀上只是想盜掘金銀珠寶,但是在客觀上,使得書法大家鍾繇、王羲之等人的墨寶得以重現人世(藏於唐太宗的昭陵當中),未嘗不是文化界的一件“幸事”。

雖然留下乾陵這個“遺憾”,但盜挖17座唐朝皇陵的記錄,依然令溫韜名揚天下。絕大多數盜墓賊得手後,都會將所盜掘的奇珍異寶珍藏起來,深恐為外人所知。然而溫韜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了對外宣揚自己的盜墓“成果”,竟將所獲眾多珍寶都編列成冊,其膽量之大令同行望塵莫及。

溫韜盜掘唐朝17座皇陵,連昭陵也遭殃,卻為何不敢挖武則天的墳?

後唐莊宗李存勖

然而,盜掘皇陵畢竟不是光彩的事情,尤其是在絕大多數人仍在懷念唐朝的情況下,溫韜的所作所為更是飽受譴責。溫韜為了消除危機,遂將盜墓得來的大批珠寶獻給後梁末帝君臣,由此坐穩藩帥的位子,數年後又改調忠武軍節度使。後唐莊宗滅梁後,溫韜又大肆賄賂劉皇后,所以非但沒有得到懲罰,反而還得到李存勖的厚待,並被賜名為李紹衝。

溫韜盜掘唐朝17座皇陵,連昭陵也遭殃,卻為何不敢挖武則天的墳?

李嗣源最終將溫韜滅族

然而溫韜的好運並沒能持續多久,等到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後,因為討厭他朝秦暮楚的“牆頭草”作風,並深恐他盜掘皇陵的做法為後世仿效,所以藉故將其流放到德州。不久,明宗又下詔賜死溫韜,並誅滅其三族,時在天成三年(928年)。溫韜盜掘唐朝皇陵,雖享盡榮華富貴,但最終卻難免族滅的下場,純屬咎由自取。

史料來源:《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