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是清朝名臣,他為何給人被稱為“於青菜”,這是為何?

明清時期有很多名臣和地方官員,而清朝時期的于成龍就是一位非常正直廉潔的官員,他的名字和事蹟甚至收錄進了四庫全書中。

于成龍字北溟,清朝順治年間的一位著名官員,生卒年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時期山西永寧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于成龍簡介在《中國明清的官》一書中有所記載。而且於成龍簡介能收錄到《四庫全書》中,這實在是很難得的。

于成龍是清朝名臣,他為何給人被稱為“於青菜”,這是為何?

于成龍一生做過許多官職,比如布政使、巡撫、總督、大學士等職位。于成龍雖身負多職,但他卻是中年得志,年至44歲時,他不顧親朋好友的阻攔,毅然決然的拋妻別子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擔任縣令。他到那時,條件實在是艱苦不堪,在困境中他採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針,在羅城任官三年。期間,他把羅城治理的非常好,從荒無人煙到後來的安居樂業的景象,這讓于成龍非常的欣慰。

于成龍的突出表現,讓兩廣總督金光祖非常的重視。並於康熙六年推薦于成龍擔任四川合州的知州。他到那裡不到兩年的時間,合州人口驟增,這樣的成績讓他很是感到榮幸,之後被提升為湖廣黃州付同知。他在任同知的四年裡,同時還兼任著知府,由於突出的政績,後又被提升為“卓異”。

在他被提為卓異後,恰巧在這時出現了“三潘之亂”。在這期間于成龍臨危受命,十天內就平定了一場動亂。之後他隨即調任黃州知府,第二次暴亂又接踵而至。這時又是于成龍出面治理,他身先士卒,在危急關頭將生死置之度外。在二十餘天的暴亂中,他將暴亂首領何士榮擒獲,至此他再次平定了暴亂。

于成龍的果敢與智謀很被康熙所看重,之後又連續的將他升職。至康熙二十三年時病逝,終年六十八歲。

于成龍後人

于成龍是清朝時期一位有名的官員,他曾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而且他的事蹟在四庫全書中也有記載,這實在是難得的。于成龍為人清正廉明,精明神武,是一位出色的官員,于成龍後人也是像他那樣正直。

于成龍是清朝名臣,他為何給人被稱為“於青菜”,這是為何?

於氏家族中至今都有家族譜可循,在方山縣來堡村,還有70多名于成龍後人,他們勤勤懇懇,淳樸厚道始終不忘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中也有為官者,而且也是為民做主的清官。在於成龍後人中,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於廷翼曾經也做過官。於廷翼為人節儉,賙濟百姓,身上也有于成龍的遺風。

於廷翼是于成龍兒子中的長子,也是唯一做過官的,曾是七品官員,分管教育。於廷翼做官時也頗有成績,就在監司準備舉薦他時,因母親年老,極力請求回鄉照顧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後於廷翼的生活非常節儉,但是不忘做公益事業。他經常賙濟親友和鄉里人,但凡鄉里有流浪之人或是逃亡至此的,他都會給錢給物,救人於危難之時。於廷翼的家教也很嚴,當他兒子為官時,他就教育他的兒子,要像祖父那樣為官清廉,不要為了一時的政績名聲而隨便給別人平反,也不要怕麻煩把已結的案件丟在一旁,不去給人平反。

于成龍後人始終不忘祖訓,曾刻匾“肯堂肯構”。意思是後人一定要繼承父親的事業,事實確實如此,後人中出現的官人都很出色,也有于成龍的風範。

于成龍故居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是清朝時山西永寧州人(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于成龍一生艱苦樸素,為人作風嚴謹,雖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一直在走上坡路。

于成龍是清朝名臣,他為何給人被稱為“於青菜”,這是為何?

于成龍故居在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如今還能在那裡找到70多名於氏後人。他們勤勞樸實,牢記祖訓,一直延續著於氏家族的“孝為百行之源、居心不可刻薄、凡事不可做盡”等家族風尚。現今于成龍故居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住著于成龍的第十一代世孫。

在方山縣境內被髮掘的於氏文物有80多件,徵集到關於于成龍的民間故事有100多篇。現如今于成龍故居、家祠、墓地等都儲存完好,這也是中國歷史人物儲存最為完整的遺物之一。于成龍清正廉明的事蹟流傳民間,人們提及他就非常崇拜。尤其是在方山和呂梁一代更為盛傳。

于成龍的事蹟在他故鄉流傳的同時,也激勵著當地的人們要像他學習,要做一個清白於世的好人。那裡的人們淳樸善良,勤勤懇懇,都是受于成龍的事蹟所影響。于成龍一生節儉,雖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艱苦樸素的精神一直在他身上有所體現。他在江南時,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終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們稱他為“於青菜”。

現如今于成龍的故居已成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地方之一,方山縣大力弘揚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不斷的挖掘優秀文化資源,于成龍的故居可謂是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