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為何難逃一死?

在戰國紛亂的歷史舞臺上,七個諸侯國之間可以說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激烈廝殺。並且,戰國時期的戰爭模式也同春秋時期大有不同,這樣的不同在於春秋時期諸侯的戰爭,更多的受到了周禮的限制,尚且講求點到為止。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形勢則完全轉變為了你死我活的拼死之戰。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諸多傑出的將領,開始慢慢的走上了這個戰國的大舞臺,而這中間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

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為何難逃一死?

關於白起,相信我們都有所瞭解,白起之所以能夠躍居戰國名將之首,則歸功於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所立下的汗馬功勞。那麼,這份功勞有多大呢?根據《史記》的記載,白起一生近乎未曾戰敗,以至於在記載白起征戰的歷史時,我們能能看到的只是白起一生中斬殺敵人的數量。並且,在白起不間斷的打擊之下,六國近乎完全喪失了對秦國在戰略上的主動權,以至於秦昭襄王離世之後,秦國統一六國的趨勢,已經到了無法阻擋的地步。但即便如此這位戰國名將,最終也沒有逃過被秦王賜死的命運。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為何難逃一死?

首先,說到白起死亡的原因,我們就不得提到白起的發跡。歷史上的秦昭襄王雖然在位達五十多年的時間,但是不同於山東六國,秦國軍政大權一直都掌握在外戚魏冉的手中,而白起之所以能夠掌握軍權,則歸功於魏冉的一再扶持。但是,白起在憑藉著魏冉賦予的軍權,對六國不斷征伐,取得驕人戰績的同時,卻也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的命運同魏冉緊密的連在了一起。以至於,當秦昭襄王收回權力的時候,白起也遭到了秦王的猜忌。

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為何難逃一死?

自魏冉遭到秦王排斥,而被流放之後。白起雖然憑藉著驕人的戰功,沒有受到牽連,但是秦昭襄王對白起則始終存在戒心。以至於在長平之戰的最初階段,秦王都沒有將大軍交予百戰百勝的白起,反而交給了王齕。此後,因為戰局陷入膠著,秦昭襄王才不得不派白起,前往與趙軍對戰。由此可見,秦昭襄王對於白起與魏冉的關係,始終都是秦昭襄王所忌憚的,所以在日後白起有過時,趁機除掉白起成為了秦昭襄王的一個必然選擇。

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為何難逃一死?

同時,歷代王朝君臨天下的時候,都需要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自己手下臣子的功勞與威望,完全超過君主。這同我們回顧歷史時一樣,在提到秦昭襄王的時候,我們也總是會不經意的提到白起,現在如此,過去也是如此。當時,讓六國為之顫抖的並不是秦王嬴稷的名字,而是武安君白起。這樣功高震主的情況下,在某種程度上便已經決定了白起日後的命運。

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為何難逃一死?

其次,白起對於秦王命令的違背,顯然擾亂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多次上書要一舉攻滅趙國,但這卻受到了當時秦王的反對。反過頭來,當秦王命令白起掛帥出征興兵滅趙的時候,白起則又開始抱病不出。顯然,白起可以說是一個軍事上的天才,但其在政治上則是一個“小白”的存在。白起屢屢違背秦王意願的做法,最終使得他們兩人之間,本就脆弱的君臣關係徹底的破裂,白起也最終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戰國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為何難逃一死?

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白起這個名字始終都是一個令人震撼的存在。但是,軍事上的韜略終究抵不過政治上的權謀,因為戰爭一直都是政治上的延續,而白起在政治上的短板,最終使得其他原因共同發作,以至於一生功高蓋世的他,落了個賜死杜郵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