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胸懷大志、力爭上游,一生汲汲營營於權謀之爭

李斯與韓非都是荀子的學生,但是他們的性格、命運卻大不相同。

李斯身為平民百姓,家無庇廕。在戰國時代,這樣的人只有靠本身的努力贏得主人的信任,才有機會展現身手、獲取富貴。因此,這種背景使李斯養成了汲汲營營的性格與作風。

李斯胸懷大志,擁有不輕易屈服的個性

李斯的許多主張皆與韓非相同,所以稱他是一位“法家”,一點也不為過。他從小即胸懷大志,年紀輕輕就對時事有所掌握,對生活瑣事有所觸發。

李斯:胸懷大志、力爭上游,一生汲汲營營於權謀之爭

李斯劇照

他曾看到廁所中與糧倉中的老鼠有不同的境遇,因而領悟到所處環境地位的重要。他對貧賤深惡痛絕,故自完成學業後,估量楚王及六國不會有大作為,無利於他的發展,於是西向入秦,希望爭取建功機會,得以攀上枝頭。

李斯剛開始擔任呂不韋的舍人,後來得到賞識晉升郎官,隨即把握機會遊說秦王而成為客卿。

然而不巧的是,當時發生了“逐客”一事。李斯知道後,立即上諫逐客書,他首先直指這項政策的錯誤,再以秦穆公招攬賢才為例,指出百里奚、蹇叔、丕豹等人皆非出生於秦國,但卻幫助秦穆公稱霸西戎。

李斯:胸懷大志、力爭上游,一生汲汲營營於權謀之爭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穆公劇照

他又舉孝公得商鞅、惠王得張儀及昭王用范雎之例,說明秦國的富足強大,都來自這些客卿的幫助。更何況秦王喜歡的崑山之玉、隨和之寶、太阿之劍皆不是產於秦國,後宮佳麗中的鄭國、衛國美女以及江南金錫、西蜀丹青也非出自秦國,難道都不能用嗎?

換言之,不產自於秦國的寶物有很多,不出身於秦國卻願意效忠的人也很多,秦王逐客等於是把優秀人才往外推,去資助別國,造成國內空虛,這樣做實在是太危險了。

在此,李斯展現了他不輕易屈服的個性,努力說服了秦王,終於廢除逐客令,恢復官職。

李斯:胸懷大志、力爭上游,一生汲汲營營於權謀之爭

李斯劇照

李斯的“七大罪狀”,使他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李斯復官之後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他因誣陷被關在獄中時,曾上書給二世細數自己的“七大罪狀”,其實就是在述說自己對秦國的功績。

當初秦國的版圖不過千里,是李斯竭盡全力執行法令,暗中派遣謀臣攜帶金銀珠寶說服諸侯;他默默地整軍建伍,勤修政教,讓勇士為官,並尊敬功臣,提高他們的爵位與俸祿,才得以使秦國漸漸強大,終於能先後併吞六國。

在秦國土地已經廣闊的時候,李斯還主張北伐匈奴,南定百越,使天下廣知秦之強大,而且他尊敬功臣,給予他們較高的爵祿,藉以鞏固君臣之間的關係。

李斯:胸懷大志、力爭上游,一生汲汲營營於權謀之爭

李斯劇照

李斯更建立了社稷的章法制度,修明了宗廟的祭祀規章,以彰明君主的賢能。更不用提他統一度量衡的標準,頒佈各種制度的規定,使秦國樹立了不朽的名聲。

除此之外,李斯修築天子專用的車道,建築遊覽的名勝,使君主心意得到滿足;放寬刑罰,減輕租稅,使百姓感恩愛戴君主。

李斯述說自己的“七大罪狀”,除了最後一項外,確實都是他對秦國的貢獻。也正因如此,李斯能得到秦始皇的賞識,一步步被提拔,最終登上了政治的高峰。

李斯曾在家中設下酒宴,文武百官前來祝壽。當時他喟然長嘆,自己本一介平民,能夠受到皇帝的擢拔,達到今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實在是富貴至極!

李斯:胸懷大志、力爭上游,一生汲汲營營於權謀之爭

秦始皇劇照

李斯真的自認為不如韓非嗎?

李斯一路奮發圖強,終於攀上高峰,但是據司馬遷記載:李斯“自以為不如非”,因而對於韓非一直待在秦國深感威脅,害怕有一天會爬到他頭上,於是汲汲營營想要除掉心頭之患。

李斯勸秦王殺了韓非,其理由是:韓非是韓國人,終究只會為韓國設想,難以忠心於秦。如今韓非在秦國沒有得到重用,將來回韓國必為後患,不如現在就殺了他,永無後顧之憂。

事實上,李斯殺韓非絕不是單純因為嫉妒而已。以李斯之才情,與當時成就,絕不在韓非之下,不會只因嫉妒就殺了昔日同窗,這完全是司馬遷的誤導。

李斯:胸懷大志、力爭上游,一生汲汲營營於權謀之爭

韓非畫像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二人的政治理念不和。因為韓非為了存韓而始終站在韓國立場說話,但是韓國的存在卻妨礙著李斯所主張的統一之路,因此在兩人一個為韓一個為秦的矛盾情結下,勢必有一人必須出局。

秦王對於兩人的居心應該也是非常清楚,所以才會選擇有利於秦國的建議。韓非牴觸了秦國的統一政策,而導致他不得不死,他的死亡是歷史的悲劇,其實不該諉過於李斯。

另一方面,李斯在始皇死後、趙高陰謀不軌時,無法堅持看法,輕易動搖立場,則完全在於他的一己之私。

李斯仰天長嘆,垂淚曰:“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正是他容易屈服於權貴的表現。李斯之所以會有如此私慾,與他成長過程中的經驗,以及力爭上游卻汲汲營營、自私而攀龍附鳳的個性有著極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