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中敘述太祖武皇帝人物的部分原文

《三國志》是和《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的排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裡面“二十四史”中獲得後世評價最高的前四史。

《三國志》

是西晉陳壽所著。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講:“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徵,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國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

《三國志》中敘述太祖武皇帝人物的部分原文

《三國志》的簡介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是獲得後人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的特點

取材精審:《三國志》取材精審。裴松之《三國志注》記漢魏交替之際的表奏冊詔有20篇之多,陳壽在《三國志·文帝紀》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冊命就把這件大事寫出來。對孫策之死,捨棄《搜神記》等書上的妄誕傳說,只記孫策為許貢的刺客以至重傷而死。這些都反映了他對史實認真考訂,慎重選擇的態度。

行文簡明乾淨:《三國志》行文簡明、乾淨。它常用簡潔的筆墨,寫出傳神的人物。《先主傳》記曹操與劉備論英雄,當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之時,“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記載,使劉備韜晦的心情,躍然紙上。《周瑜魯肅呂蒙傳》記載的曹操聽到劉備佔據了荊州之時,“方作書,落筆於地”的情態,生動烘托出劉備在曹操心目中和當時局勢中的地位。書中寫名士的風雅、謀士的方略、武將的威猛,雖然所用筆墨不是很多,但都十分精彩。

品題人物:陳壽在書中表現出對品題人物的興趣。他說劉備是英雄,曹操是超世之英傑,孫策、孫權是英傑,諸葛亮、周瑜、魯肅是奇才,龐統,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董和、劉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質是彥士,王粲、秦宓是才士,關羽、張飛、程普,黃蓋是虎臣,陳震、董允、薛綜是良臣,張遼、樂進是良將,這些評價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中出現的“忠”非只對皇帝忠以及“以義交友”的時代風氣。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陳壽敘事簡單,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謹,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所在。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