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年明熹宗在九龍山挖開1座古墓想挽救明朝,史書為何不敢記載

古代皇帝們登基之後不久,首先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營建“陵寢”,也就是百年之後的長眠之所。古代皇帝陵墓一般都有兩大特點,第一是規模浩大,皇帝陵墓一般由地下的地宮和地面陵園建築組成,面積廣大的地宮用於停放帝后靈柩,地面陵園用於日常舉行祭祀典禮之用,由享殿、配殿、寶城、明樓等部分有機組合而成,遠遠望去猶如一片巍峨壯麗的宮殿群落。

1622年明熹宗在九龍山挖開1座古墓想挽救明朝,史書為何不敢記載

皇帝陵墓第二個特點,就是在選址方面特別注重所謂“風水”。為了選擇一片寶地,皇帝們往往會派遣親信大臣,不辭勞苦奔波千里,耗時數月甚至數年時間,才能最終敲定陵墓基址。皇帝們希望依靠陵墓的好“風水”,能保證子孫後代永坐江山。在現代人眼中,古代皇帝們這種想法不過是在自欺欺人,完全是毫無任何科學依據的無稽之談。但在古代,人們卻對此深信不疑,為此沒少幹荒唐事。

1622年明熹宗在九龍山挖開1座古墓想挽救明朝,史書為何不敢記載

明朝末年,關外的女真人在一代梟雄努爾哈赤帶領下強勢崛起,迅速成為實力強大的武裝集團,在關外遼東攻城略地,對明朝造成極大威脅。當時的明朝,無論疆域人口、軍隊數量、經濟實力,都是清朝的數倍甚至十幾倍,單論紙面實力足以碾壓清朝。

1622年明熹宗在九龍山挖開1座古墓想挽救明朝,史書為何不敢記載

但明朝歷經兩百多年統治,已經進入油盡燈枯的末世,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官員熱衷於中飽私囊拉幫結派,百弊叢生積重難返,完全成為外強中乾的紙老虎。在兇猛彪悍的八旗鐵騎衝擊下,曾經縱橫亞洲無敵手的明朝軍隊,連吃敗仗,喪師失地。

到了明熹宗在位的天啟年間,明朝在關外的土地幾乎喪失殆盡,只剩下寧遠、錦州、大淩河等幾座孤城,山海關已經完全暴露在清軍兵鋒之下,局面萬分危急。如果不及時扭轉對清朝的戰場形勢,明朝很可能就會淪亡在清朝鐵蹄之下。

天啟元年,有個大臣嚮明熹宗獻計,聲稱當年金國皇帝的陵墓群,就在距離京城不遠的房山九龍山一帶。金國皇帝的十幾座陵墓作為文物古蹟,還曾受到明朝的保護,逢年過節還會派人祭奠一番。

1622年明熹宗在九龍山挖開1座古墓想挽救明朝,史書為何不敢記載

關外的清朝和金國一樣,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清朝開國之初國號也是“大金”,因此明朝君臣推斷,房山的金國皇帝陵墓群,應該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墓。因此這個大臣建議,明熹宗應該派人挖毀這些金國古墓,以破壞清朝的“王氣”。

史學家研究證實,建立金國的女真人,與建立清朝的女真人,名同實異,並非屬於同一族群。但當時的人們並不這樣認為。明熹宗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天啟元年,明朝停止了對金國陵墓的祭祀。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組織人力,把九龍山的金國始祖金太祖墓挖了個底朝天,地面的石碑、翁仲全部搗毀深埋。天啟三年,明熹宗派人在金國陵墓群舊址興建一座關帝廟,想以此“鎮壓”住清朝的“王氣”。

事實證明了明熹宗的荒唐。他的這套辦法一點用都沒起到,清朝最終入主中原取代了明朝。但明清兩代史書中,都沒敢記載這件事。明朝史書不記載此事不難理解,堂堂天朝大國,卻使出挖人祖墳這種下三濫手段,公之於世實在有傷國體。清朝史書不記載這件事,應該是清朝皇帝覺得祖墳被挖不是什麼光彩事,出於面子考慮也不願聲張。

1622年明熹宗在九龍山挖開1座古墓想挽救明朝,史書為何不敢記載

幸運的是,康熙皇帝對金國陵墓遺址進行過一次修繕,並在現場立了一塊碑《聖祖仁皇帝御製金太祖世宗陵碑文》,其中提到了這件事,後人才得以知道此事始末緣由。康熙皇帝在碑文中寫道:“有德者昌,無德者亡,于山陵風水原無關涉”,倒是一句真知灼見之言。

參考資料:《聖祖仁皇帝御製金太祖世宗陵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