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縱觀古今,推動社會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某項創造發明;也可能一條政策法令;但更多的還是人類本身的需求和市場的選擇。說白了,核心就是人——有創造力的人和竭力維護社會秩序的人,而後者就是我們常說的為官者。

當百姓認定並接受了一個社會框架,並在此中繁衍生息的時候,維護社會秩序的人便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說,為官者廉政與否,常常會影響社會的發展。

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劇照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盛衰兩極分化嚴重的朝代。當權者奉行“無為而治”的同時,朝堂上噴湧出了無數為民請命的好官,隨之而來的是政治清明、民間經濟強盛。可一旦有人挾勢弄權,百姓頃刻間就會深陷水火,所以能夠及時幫助朝廷、國家止損的人,定是那個朝代的主心骨,文彥博就是這麼一個人。

德高望重,四方來朝

文彥博被稱為北宋第一賢相,他為相五十載,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堪稱廟堂之定海神針。他人如其名,滿腹經綸,博古通今,自小就被人稱作“神童”。

說文彥博是定海神針,是因為他在四方夷狄中備受敬仰。元末名相脫脫曰:“文彥博立朝端重,顧盼有威,遠人來朝,仰望風采,其德望固足以折衝禦侮於千里之表矣。”

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文彥博灌水取球插畫

據記載,元祐年間,遼國曾派使者耶律永昌、劉霄來訪,並跟隨蘇軾拜謁宋哲宗。在殿門外等候宣召的時候,使者見到了文彥博,於是畢恭畢敬的問:“這是潞國公吧?”並且感嘆:“這麼大的年齡,身體怎麼還能如此強健?”蘇軾笑笑說:“你還只是看到了文老的容貌,沒有聽到他說話。文老處理各類事件,井然有序,並且能夠一語道破其中關鍵,他辦事極其高效,就連年輕人都趕不上。而且他學貫古今,即便是專業名家也有不如他的時候。”使者聽罷,尊崇的說:“真是天下異人啊!”

事後,西羌首領溫溪心,更是把自己心愛之馬贈送給文彥博,來聊表他的崇敬之情。

文彥博出色的人格魅力,能讓他國首領如此敬重,豈不是北宋之福?

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文彥博畫像

裁撤軍隊,減輕賦稅

當然,文彥博不僅僅在朝堂之上倍受尊敬,在百姓心中他也很受愛戴。下面,老宋用一個示例做一下簡單說明。仁宗時期,他針對當時嚴重的冗兵問題,聯合樞密使龐籍共同提出了裁省兵員的方案,裁撤為民計程車兵加上支付原俸祿一半計程車兵和將佐共計八萬。對於此事,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有人甚至認為,裁撤的將士必將聚為盜賊,危及社會問題,仁宗對此也深感疑慮。

面對眾人的反對,文彥博說:“造成現在公私困竭的局面,就是因為兵員過多。倘若這些被裁撤的兵士作亂,哪怕臣以死相搏也會將他們平定。”事實證明,文彥博是對的,裁撤的兵士確實沒有鬧事。

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劇照

文彥博此舉,不但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也是降低了百姓賦稅壓力。

文彥博為官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他也有失敗的時候。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持變法,文彥博堅決反對,在他看來“青苗法”就是盤剝百姓的另一種賦稅,必須廢止。儘管神宗皇帝沒有采納文彥博的建議,但最終結果也表明了,文彥博所言不差。在“青苗法”的盤剝下,百姓賣兒鬻女已成常態。不過,在封建社會的組織架構中,真正有話語權的僅是皇上,如果皇帝鐵了心的支援王安石,就算是十個文彥博一起反對,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文彥博真心為百姓謀福祉,降低稅負,為民請命,百姓也因此稱他為“賢相”。

牽制武將,嚇死狄青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文彥博也不是事事都對,作為臣子,很多時候要堅定地站在皇帝一方。正因如此,文彥博也成了嚇死北宋名將狄青的幕後推手。

狄青是北宋開國以來第一個由小兵起家,並出任最高軍事統帥的武將。數十年間,狄青從西疆打到南疆,屢立戰功,當時北宋的將領,大半都是他的部下。

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狄青京劇

也正因如此,引來不少人的猜忌。當時,京城中有民謠流傳:“漢似胡兒胡似漢,改頭換面總一般……”狄在古代多指胡人,少數民族。言下之意,狄青雖然出生於汾河,是漢族人,但其祖先極有可能是胡人。以一個胡人出任樞密使,對於國家安定來說極為不利。

仁宗聽聞謠傳之後,一直把狄青當作了心頭病,他認定狄青是忠臣,卻又不得不對狄青下手。文彥博看出了仁宗的左右為難,便用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打消了仁宗疑慮。仁宗聽後,隨即將狄青罷黜外放。不過,狄青被貶斥在外的時候,文彥博也沒有放過他。文彥博每個月都會派兩波太監前去詢問狄青的情況,而狄青每次聽聞使者前來,都會一整日驚恐不安。不到半年,狄青就病死了。

不過老宋也覺得,這件事也不能說是文彥博的錯。畢竟,他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要維護太祖時流傳下來的文官體系。牽制武將,嚴防藩鎮割據,是文彥博等文官的職責與使命。

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劇照

不顧清譽,為兒孫謀官

身為賢相,文彥博確實也做過一件為士大夫所不齒的醜事——替兒孫謀求官位。元祐朝八年間,年邁的文彥博四處奔走為兒孫謀求官位:他的幾個兒子分別成為同州知州、光祿少卿、右司員外郎;幾個孫子也分別做到了侯寺監丞、少府監丞;甚至連幾個女婿、孫女婿也被安插到管工程的都水監丞,以及管錢財的監商稅院。

按理說,文彥博桃李滿天下,憑藉仁、英、神、哲四朝老臣的身份,兒孫也可以憑蔭庇入仕,何至於要堵上一輩子的清譽,做這種為士大夫所不齒的、走後門的事情呢?說到底,文彥博這所以會這樣,還是跟王安石有關。

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為了推行“青苗法”,任用了一大批酷吏,他雖死,酷吏猶生。並且,王安石執政期間還策劃了黨爭,文彥博跟司馬光、蘇軾一行人均被判定為舊黨。在新黨執政後,舊黨的生存空間逐步被擠壓,最後甚至變得舉步維艱。

司馬光死後,所有著作被焚燬,一切功勳被剝奪,要不是皇后出面干預,幾乎被鞭屍,而《資治通鑑》之所以能留存,因為上面有宋神宗親筆作序,這才免遭被焚燬之災;蘇軾則被貶嶺南,“日啖荔枝三百顆”去了;而文彥博若不出上老臉去給兒孫奔走一個好前程,文家怕是也要沒落。

害死狄青的文彥博,明明是個賢相,為何晚年要為兒孫“走後門”?

劇照

老宋一直覺得,不能因為一件小事就全盤否定一個人,只要這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遠大於自身的過失,我們就依舊應該將其視為榜樣。

文彥博老年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體制也被破壞殆盡,即便他可以領兵守城逼得西夏李元昊無功而返,卻沒有辦法憑藉一己之力,修復王安石變法遺留下來的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

新黨之殤在於破壞綱常,無限放大人性貪婪的一面,以至於天下四民俱病。不與之同流合汙,已是仁義之師……

參考文獻:

《宋史·文彥博傳》《續資治通鑑》《宋史·仁宗本紀》《宋史·狄青傳》《邵氏聞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