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農夫,只因給大軍指錯一條路,皇帝知道高興封他為王

項羽一直覺得自己從小的命運是已經定好的,身為漢室的後代註定了他的不平凡,他身體裡湧動著曾經開疆擴土的先人的血液,他的基因裡天生蘊含了不安定的因素。

自小他就在叔父的帶領下,苦練武藝,苦學兵法,為的是在亂世中能夠一展雄風,實現自己的抱負,站在權力的頂峰,也不負江東父老們的期望。的確,他展現出了他自身驚人的力量和軍事領導能力,他成功地在亂世中成了一方的梟雄,如果按照他繼續的征伐,那麼這天下早晚會落到他的手裡。

安徽一農夫,只因給大軍指錯一條路,皇帝知道高興封他為王

然而歷史的存在所具有的最大迷人之處就在於你看到了這個人剛開始的命運,但命運的船舵很可能發生轉折,向相反的方向駛去。很不幸,在這亂世中,項羽遇到了他這一生最大的敵手劉邦。

安徽一農夫,只因給大軍指錯一條路,皇帝知道高興封他為王

從個人實力和魅力看,劉邦絕對是比不上項羽的,但是歷史就是這麼的任性,他沒有選擇實力強勁的專案偏偏選擇了看上去沒有任何優勢的劉邦。劉邦縱然有千萬種弱勢,但是她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就是他善於任用賢才,他手下的人個個都具有十分強大的才華,

為他取得最終的勝利埋下了伏筆。項羽當然不可能輕易的認輸,楚漢之爭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令人震驚的事件。

安徽一農夫,只因給大軍指錯一條路,皇帝知道高興封他為王

在最後一場激烈的戰鬥中,項羽只有2萬部隊,而劉邦有60萬軍隊,60萬軍隊牢牢的圍困住2萬的軍隊,再加上劉邦當時採用心理戰,許多項羽的部下心理防線紛紛崩潰,項羽的軍心非常渙散。但是項羽怎麼可能是那麼輕易認輸的人,趁著夜色帶著自己的護衛突圍出來,準備退回自己的江東。

安徽一農夫,只因給大軍指錯一條路,皇帝知道高興封他為王

如果項羽能夠成功的退回江東,重新積蓄力量,準備來日再與劉邦爭鬥,那麼或許現在的歷史就要重新再被重寫一遍了,但正因為項羽沒有成功的退回,所以事情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轉,讓我們難以猜中結局,誰也想不到項羽之所以沒有成功的退回江東健而是因為一個安徽的農夫。

安徽一農夫,只因給大軍指錯一條路,皇帝知道高興封他為王

話說,項羽帶著自己剩餘的部隊往南退的時候,一路上可謂是心驚膽戰,將士們也是飢寒交迫,體力遭受了巨大的損耗,一行人狼狽不堪,當他們出現在那片原野上的時候,誰也想不到這是曾經威武霸氣的西楚霸王。但不幸的是他們在南下的過程中,在那片原野上迷路了。

恰好旁邊路過一個農夫,於是他們就像那個農夫問路。但是我們知道如果正常人看到一堆狼狽不堪的人非常兇狠地向你問問題,心裡是會非常害怕的,他們一看就不是好人,自然不會輕易順從他們為他們指明正確的方向。於是項羽就成功的被這位農夫給坑了,他們順著農夫所指的方向走,沒有想到步入的是一條死路。

安徽一農夫,只因給大軍指錯一條路,皇帝知道高興封他為王

到了烏江河畔,如果項羽這時候能夠聽從部下的建議,乘小船立馬渡江回到江東,那麼可能日後還會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但是項羽是何其驕傲的人物呀,他怎麼可能承認自己的失敗怎麼會有顏面去面對江東的父老。

他自己知道他已經失敗了,虞姬為了她而選擇了自刎,他的子民為了他付出了一切,但是他卻辜負了他們的期望,在這場爭奪中註定已經失敗。

即使是死,他也要悲壯的死去轟轟烈烈的死去,是要死在自己手裡,而不是死在敵人的手裡,他堅決不能讓劉邦看他的笑話,不能讓劉邦小看他是個逃兵是個失敗的人,也是一代霸王就這樣隕落。

安徽一農夫,只因給大軍指錯一條路,皇帝知道高興封他為王

歷史就被定格在了這一瞬間,但是我們不僅反過頭來思考,如果當初那個安徽農夫給西楚霸王指明瞭正確的方向,那麼項羽是不是會改變他此時的想法,而是選擇回到江東捲土重來。一個小小的農夫竟然沒想到影響到了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件,一個小環節沒想到影響到了整體,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中間的任何細小的環節都不能忽視。

而這位指路的農夫,最後被劉邦封了陰陵忠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