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vid”:“b3329haqk5o”,“img”:“http://puui。qpic。cn/vpic/0/b3329haqk5o。png/0”,“desc”:“”})

北京有紫禁城,南京有明故宮,鳳陽有明中都。

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安徽鳳陽差點成為大明王朝的京師(國都)所在。1369年,朱元璋下令在鳳陽建造明中都,命手下第一文臣李善長主持,6年後,因“勞費”而停建。

那麼,當年的明中都是否“半途而廢”,沒有完全建成?誰住在裡面?它比南京明故宮、北京紫禁城雄壯、恢宏嗎?伴隨明中都的湮沒,這些問題也困擾著文博專家和歷史研究者們。

正在評比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候選專案中,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的考古,榜上有名。這個考古專案,也解開了人們心中的疑惑。

【建都】

朱元璋曾想定都鳳陽,又“勞費”停建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明中都前朝區宮殿及附屬建築磉墩分佈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安徽鳳陽花鼓戲中,鳳陽人對泥腿子皇帝朱元璋並不太友好,說,“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不管家鄉人怎麼看,作為“龍興之地”,朱元璋對鳳陽還是非常看重的。

1369年,朱元璋稱帝第二年,他下詔,在老家鳳陽建中都城,“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中都的營建由當時的第一文臣李善長主持。一時間,全國能工巧匠、軍士民夫雲集而至,建城用的磚、瓦、木料等各種建築材料也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往鳳陽……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宮殿基址發掘區鳥瞰

這麼宏大的工程,由於朱元璋主意的更改而罷建。

1375年,明初第一堪輿師劉基辭世。同年,朱元璋下令,明中都停建,理由是“勞費”。

“朱元璋最初是想把都城定在老家,準備久居鳳陽的,但是,這一舉措遭到劉基的堅決反對,他曾卜地鐘山之陽,移三山填燕雀,才建造好一座嶄新的吳王新宮,當然覺得南京更加合適。朱元璋此時罷建中都,於1378年確立南京的京師地位,與劉基的諫言可能不無關係。”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考古專案負責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王志分析,“勞費”只是一個理由罷了。

由於明中都是按照京師的規制建造的,佈局、營建、建築構件、工藝,都是皇家最高級別。當時的營建速度也夠快。“停建時,明中都事實上已經初具規模,城垣、宮殿、中央官署、壇廟……都建好了。”

明中都面積達50平方公里,宮城比北京的紫禁城要大12萬平方米。王志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明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師之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譽為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深刻影響了明清時期南京、北京的城市佈局。”

【考古】

前殿+穿堂+後殿,宮殿整體呈“工”字形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出土的石螭首

600多年過去,明中都的那些宏偉建築大多早已化為塵土,湮沒在地下。

當年宮殿、壇廟、城垣、中央官署、軍事設施,與路網、水系及建城時的窯址、石料廠等遺存共同構成了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1982年,其核心部分明中都皇故城被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公佈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這樣的一個皇家建築群,還有多少秘密待發掘?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宮殿基址出土的龍紋欄板

經國家文物局的批准,自2015年起,結合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故宮博物院、山東大學等聯合在明中都遺址開展了持續的考古發掘。

這次參評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因為去年,聯合考古隊在前朝宮殿和京師城牆塗山門遺址有重大收穫。

“皇宮建在夯土臺基上,臺基內承託柱礎的磉墩採用夾石扎的方法,其餘部位用素土夯築。“王志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和現在人們看到的北京紫禁城一樣,明中都皇宮的設定也是前朝後寢。也就是說,宮殿劃分為皇帝上朝、接見大臣、議事的前朝區和後宮嬪妃們生活的後寢區,兩大塊。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考古發掘現場

“我們找到了前朝核心區,這個核心區相當於南京明故宮的奉天、謹身、華蓋三大殿。”王志介紹說。看皇宮的規格高不高,看出土的石柱礎就知道了。他們在前殿出土的石柱礎,礎面邊長2。5米-2。6米,覆盆直徑達1。8米。這麼巨大的石柱礎,堪稱全國皇宮之最。

在皇宮前朝區的中後部,考古專家們還發現了一座長5。7米、寬4。9米的黃土臺。王志說,這個黃土臺,應該是宮殿中放置龍椅的位置。“它不僅是放龍椅的,還在整座宮城的幾何中心點上,意義特殊。”

王志介紹說,透過發現的磉墩可以勾勒“復原”出宮殿的柱網結構,進而復原宮殿的整體佈局。

“皇宮整體呈‘工’字形,由前殿、後殿、穿堂組成。這種‘工’字形的官式建築樣式,在宋元時期很常見。這說明,明中都的皇宮建造,汲取了宋元官式建築的經驗。”

城牆城門營建有秘笈,“夾瓦扎”式夯築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出土的部分琉璃滴水

明初的南京,以皇宮為中心,形成了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4重城牆。而且,南京的城牆城門內城牆有13個城門,外郭城有18個城門。

鳳陽的明中都也是如此嗎?王志告訴現代快報記者,2021年,他們考古發掘的塗山門相當於南京的京城城牆上的一個城門。“南京在明初原來也是規劃為三道城牆,後因防禦需要,又築了第四重城牆。而鳳陽只有三重城牆,也就是宮城、皇城、外郭城。鳳陽的外郭城一共有九個城門。”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塗山門遺址三維模型

王志介紹說,他們發現的塗山門是明中都外郭城的西門,是一個單門道券洞式城門。城臺呈長方形,是內夯土,外包磚的結構。“塗山門的夯土是一層夯土一層磚瓦的‘夾瓦扎’的夯法。城臺北側連線馬道,南側連線有磚牆。”

“經過解剖,塗山門的城臺、馬道,以及南側的磚城牆都是坐落在一個地下挖有基槽的夯土平臺之上,而且還有明顯的營建次序。”

王志說。也就是說鳳陽明中都的外郭城牆,和南京的功能一樣,在冷兵器時代,主要用於軍事防禦。

瓦上有銘文,開“溯源”制先河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宮殿基址前殿出土的巨型石礎

王志說,明中都的歷年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磚、瓦、石等明初建築構件。

出土的磚瓦石構件,每一件都打著“皇家”標籤。石構件上的紋飾,主要是龍紋、鳳紋,而滴水、瓦當等大多都是古代皇家或寺廟才能用的黃色,上面的紋飾,不是龍紋,就是鳳紋。

有意思的是,和南京明城磚一樣,鳳陽明中都出土的磚、瓦上許多也有銘文。

對南京明城磚熟悉的人都知道,城磚上有銘文,銘文詳細地記錄了是哪個地方、誰燒造的,甚至連窯工的名字都刻在上面。今年新開的南京城牆博物館裡,刻有“劉德華”字樣的銘文磚,更是成了網紅磚。

王志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鳳陽發現的城磚在銘記形式上比南京的更加多樣化,有比較簡單的地名磚、字號磚、軍隊衛所磚,也有記錄比較詳細的城磚,銘記了包括製造牆磚的時間、地點、提調官和工匠等。

王志分析,明中都的營建,由於是浩大的國家工程,銘記很可能是一種工程質量管理制度,就是哪塊磚、哪片瓦出問題,都可以追查溯源到具體的責任人。“不過,相對於南京來說,還屬於基礎版。南京在營建‘紫禁城’時,汲取了明中都的經驗,又對城磚燒製的溯源機制進行了完善。建鳳陽城的時候,‘溯源’制度可能才剛剛興起,而到了建設南京城時,就已經很成熟了。”

【揭秘】

基本空置,清代時皇城變縣城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後殿連廊區工作場景

王志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麼多年累積下來,鳳陽明中都的總計考古面積已經達到近兩萬平方米。

發掘中,明中都宮殿的一些構造,考古專家們覺得似曾相識:宮殿臺基前高後低,與北京太廟的做法一樣;後殿西側附屬建築組合,與北京故宮內同位置的建築組合吻合……

王志說,朱元璋決定放棄定都鳳陽,定都南京後,對南京原有的吳王新宮進行改造,明中都中的很多設計規劃,都用在了改建南京城的過程中。

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鳳陽明中都皇宮找到了!

△出土的欄板和抱鼓石

而朱棣遷都後修建的北京城,基本延續了南京明城的建築模式,它“三環相套”的格局、同樣是九座城門的設計,更和鳳陽中都城的設計神似。“明中都的建設,一來為南京城的改造、北京城的建設提供了藍本。另外,也給它們的施工積累了經驗。”

那麼,鳳陽明中都建好了以後誰來使用,後來又是如何消失的?王志說,“明中都的宮城部分在明代基本就是空置狀態,其中有段時間可能關押過建文帝的弟弟和兒子”。1378年,朱元璋將南京定為京師,鳳陽隨即成為陪都,地位大不如前。到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後,離京師越來越遠的中都,更是日漸凋敝。明末,宮城就已經基本荒廢,城裡的建築有的已經消失了。清代時將皇城改成了鳳陽縣城,現在很多鳳陽老人還稱呼其為“老縣城”。不論是皇城還是縣城,明中都都在鳳陽人心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張文穎 /文 儲希豪/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