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小霸王孫策為什麼會被江東士族排斥?

初平、興平年間,漢天子在西,王綱解紐,江東處於半隔絕狀態,奉漢正朔而已。江東各郡居職守土者,個別人涉足中原的競逐,如丹陽太守會稽周昕分兵以助曹操,但是一般而言,他們對中原世局採取靜觀態度,並不積極參與。其時袁術已據淮泗,有問鼎意。他用吳郡富春孫堅經略中原。孫堅死後,袁術派孫堅妻弟吳景、兄子孫賁攻逐周昕,分署吳景、孫賁為丹陽太守和丹陽都尉,控制長江津渡。袁術企圖透過孫策,使江東成為自己的支撐力量。

吳郡曲阿是孫氏家族的重要據點。孫堅死葬曲阿(後遷葬吳縣),堅妻吳氏孀居曲阿,堅女適曲阿弘諮,在說明曲阿為孫氏利益所繫之地。孫氏據曲阿,可以接應南北,聯絡富春,而孫堅故將丹陽朱治居吳郡都尉之職治錢塘,為孫氏控制了這一通道的南段。

孫氏為袁術部曲,世所共知。袁術不臣之跡與時俱增,孫氏也成了附逆之臣,江東人對孫策持非議態度,是意料中事。不過孫策在政治上多少還保有一點自主性,並非一切皆以袁術旨意是從;袁術似也不以死黨待孫策,始終不曾授孫策以中原郡土。這就是孫策以後終於回江東尋找機會的一個原因。

江東小霸王孫策為什麼會被江東士族排斥?

衰敗的東漢朝廷,於長江一線先後分陳皇室疏宗為州牧,先是劉焉為益州牧,然後是劉表為荊州牧。至是又以劉繇為揚州牧。劉繇東萊名士,他受命出牧揚州,本有代表漢廷制衡袁術之意。揚州治所壽春在袁術手中,劉繇避袁術而渡江東來,吳景、孫賁秉孫策意,迎劉繇置曲阿,劉繇遂得以曲阿為揚州治所而在江東立足。劉繇成為東漢朝廷打入江東的楔子,孫策則藉助劉繇,改善自己在江東的政治形象。混亂世局中的這種特殊關係,形成了江西(江北)和江東(江南)兩個揚州,即袁揚州和劉揚州並立的局面。

孫策背靠袁術,又暫時結好劉繇,與兩個揚州都保持聯絡,地位可進可退。他此時尚未顯示東渡之意,也無東渡之力,不觸犯兩個揚州的任何一方。不過兩個揚州的並立畢竟是暫時的現象,在世局瞬息變化的時刻,雙方都難於長久維持。

孫策在兩個揚州對立的背景下銜袁術之命渡江,無根無柢的劉繇一觸即潰。這在軍事方面算不上一件太大的事。只是孫策攻擊劉繇,意味著正式向江東的東漢統治挑戰,也意味著正式向江東大族挑戰,這決定渡江一事的基本性質,對於孫氏以後在江東的活動,有巨大的影響。

江東小霸王孫策為什麼會被江東士族排斥?

孫策渡江欲為“朝廷外藩”,“匡濟漢室”,都是託辭。張紘為孫策籌劃東渡事,就說過事若得成,“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孫策後來鼎足於江外,也已在張紘的籌劃之中。問題在於,孫策必須就袁術乞得孫堅“餘兵”,始得規劃渡江,而這支餘兵,江東人視為外來異類,力加排斥,增加了孫策立足江東的困難,這是孫策和張紘所不曾預料到的問題。

孫堅之眾,最初是熹平元年(172)在江東召募的,經過二十年的異地征戰,江東舊人當所剩無幾。所以孫策從袁術索得的孫堅餘兵,主要應是後來陸續召募補充的淮泗兵。領兵諸將除孫氏戚屬吳景、徐琨、孫賁等數人外,亦當多為江西人。

孫策率領過江的軍隊,以淮泗人為主體,又得不到江東人的支援,這使孫策之師完全不具備返回鄉梓為父老所歡迎的形象,而儼然是一支浩浩蕩蕩的袁術入侵之師,是外來的征服者。

據記載,自漢末至南朝,對於孫策渡江之事,定性如此一致,都說是袁術入侵。所以流寓江東的北士,凡門望高者幾無一個情願留在江東。除前引輾轉至蜀的許靖外,桓曄、袁忠都在孫策兵到之前泛海而南,他們寧願冒死遠走,也不願留在江東屈從逆臣袁術。

江東大族面對袁術入侵之時,懷著對孫策的家仇舊恨,深感自身危殆。他們絕不會率自己的家族鄉曲去支援孫策,也不能貿然離棄家園。他們或者靜觀待變,或者聚眾自保。孫策在江東遇到的,幾乎到處都是敵意。

孫策佔領了丹陽、吳、會稽三郡,消滅東漢江東政權的軍事抵抗,並進一步與外敵爭衡於戰場,都不是難事。但是要使江東本土勢力放棄反抗,靠攏孫策,視孫策為一體,卻要困難得多,這使孫策深感憂慮,處境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