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向上的“楚國”,命運太悲劇,心意難平!

《楚國八百年》這部紀錄片,記得當年首播時,其反響熱烈程度,猶如今天登上了某某熱搜,或名列了某某頭條。其呈現的詳實史料和細節,令當時大眾對傳統楚國的認知,產生了一種史無前例的顛覆。一句話,就是其見解有點新鮮、新穎。

拼命向上的“楚國”,命運太悲劇,心意難平!

周朝時期的楚國版圖(南方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彷彿是一個大家族中實力不均的親兄弟。為了名利地位,非得一較高下,拼到你死我活,最後贏家通吃的局面。笑到最後的秦王嬴政,最終拔得頭籌,開創了中國千年“大一統”政治體制與格局。

話說楚國開國故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就像一部勵志小說一般精彩。楚國建國初期的幾位君王,勵精圖治,草創國家,均經歷種種艱難困苦。一般人眼中,一國之君,坐擁天下,錦繡榮華唾手可得。但先秦歷史告訴我們,那時分封的諸侯國君主,事實上很多都是經過幾代王及其家族的艱苦創業,開疆拓土,才得以讓家族、國家慢慢經濟強大。

楚國開國之君熊繹,具備“艱苦卓絕”的個人品行。他一開始不被周王室待見,於是這個楚國部族首領,決心自立自強,偏安邊疆,野心勃勃擴充套件其南方國土,直到成為南方第一大諸侯國。這時的楚國,就是現如今老師們眼中的“優等生”,創業成功!在中國南部地區,終於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實現“一家獨大”!

但就是,以這份驕傲和富足,楚國竟然得不到中原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認可。楚國上上下下,都非常不能理解自己這種處境。尷尬了。後來,他們琢磨出箇中門道:原來自己被“歧視”,被“輕視”,是有原因的——按照現在的說法,楚國在當時北方諸侯國眼中,就一個“暴發戶”形象!它不遵循周禮,沒有教化,身上被貼了標籤:一個不折不扣的“野蠻人”!

拼命向上的“楚國”,命運太悲劇,心意難平!

周禮文化

拼命向上的“楚國”,命運太悲劇,心意難平!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

遇到上述場景,我們有些人為楚國鳴不平,發出大大疑問:上古時代,周朝禮儀文明該有多發達,格調該有多高雅呢?怎麼可以如此鄙夷、輕蔑“成功”的楚國?!這裡,給大家爆一個料:

中國有人曾經大膽猜想並預言過:

就算兩千年之後,如此高度物質化的當代中國,也未必企及得了上古周禮的文明高度!這種斷言,自然會激發許多人的反感,還有對神秘周禮制度好奇!

因為現代社會,同樣流行與此截然相反觀點—“社會達爾文主義”,即後世代所有文明(文化),一定比前世代優越,一定進化得比從前的更好。這意味著: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相信周王禮儀文明。不相信它對教化德行的規矩,儀式等,已然成熟到令人賞心悅目,人心歸化,四海皆服。 眾所周知,孔夫子積極倡導學習周禮,而且相當嚮往之。想想看,為何孔夫子在他的時代,這樣推崇周禮?為此,他還在後世屢屢被人詬病?

歷史發展到春秋時代,在爭奪諸侯霸主過程中,楚國有一個叫楚莊王的,脫穎而出。這個王很了不起:因他的領導和堅持,

楚國貴族完全吸收了中原禮儀文明,接受了周禮的嚴格貴族教育。這時的楚國國君不僅在文化教養上不輸於中原國家,而且風度及談吐都蘊涵了周禮的精髓。

孔夫子忍不住,在史書上讚美了這個王!與此同時,《詩經》裡也有了關於楚人的積極面描述。一句話,楚國在馬上征服四方後,又不斷提升內在精神境界:他們在建國道路上走得很辛苦,但終於讓自己蛻變成了美麗鳳凰—楚國先民崇拜“玄鳥”的宗教信仰,成為

華夏民族“龍鳳呈祥”傳說文化發端者。

拼命向上的“楚國”,命運太悲劇,心意難平!

虎座鳳架鼓

拼命向上的“楚國”,命運太悲劇,心意難平!

荊州博物館藏—戰國中期楚國玉器

楚國文化,在全面吸取中原文明同時,也將楚地特有細膩,靈動,繁複多元的文化元素保留下來,形成相容幷蓄、獨樹一幟的浪漫楚文化。這一特色,全面表現在那個叫楚靈王的身上:這個王雖然沒什麼政治建樹,但奢侈鋪張無度時,也留下了一些美麗建築,發展了一些極美楚國舞蹈和雅樂,以及手工藝。比如,那個美如瑤臺仙境的“章華臺”應該最著名吧,乃楚國建築集大成者。比如,精美無比的編鐘組合。比如,楚國民間“巫舞”或宮廷舞蹈,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比如,楚國高超玉器和漆器製作與加工技術。等等。楚靈王喜好炫耀浮華的個性,催發了楚國藝術和文化的發展,算得上一幕悲喜劇。我們知道,這位王最後的下場畢竟不好。

拼命向上的“楚國”,命運太悲劇,心意難平!

楚靈王時期建造的章臺宮殿,春秋時期建築藝術傑出代表

楚國最後沒落,頗具戲劇性。春秋進入戰國時代,一位叫楚懷王的,並沒能把握好最後自強的歷史時機。在那個對利益追逐,無比至上,無限赤裸裸戰國時代,全盤接受過周禮貴族教育的楚國,反而無力抗衡中原諸侯大國,原來崇尚周禮的中原大國們,恰恰此刻周禮已完全崩潰。典型之一,如秦國。

對比之前楚國曾經的“尷尬”遭遇,這簡直很諷刺!不接受周禮前,被“瞧不起”。可接受周禮後,又“贏不了”!歷史在此再次跟楚國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然而,畢竟楚國覆滅,實在令人唏噓:一個曾接受過先進文明洗禮的大國,最終卻為這個先進文明所羈絆並淪陷其中,失去了前進動力和方向。。。再也沒能重振雄風,與周邊弱肉強食的中原軍事大國抗衡,因而湮滅在歷史塵埃裡。

楚國結局是悲劇。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壽春,楚國正式滅亡。我很認同《楚國八百年》對這個結局,做的一些有趣假設:比如,在秦楚之間,誰來最後統一中國?假如歷史選擇了楚國,則中國歷史上,還會有秦始皇“焚書坑儒”這樣重大文化毀滅事件?

楚國,及其他諸侯國家曾有的燦爛文化(大量書籍傳承),也可能被悉數保留下來。

其次,楚國可能會採取更人性化的政治制度。後續兩千年帝制政治,其演化方向也許不是最後的“大一統”極端。與此同時,其文化品位亦將獨領風騷。甚至中國人千年以來的文化性格都將有巨大變化,在莊重、大氣基礎上,傾向更加自由,包容。

拼命向上的“楚國”,命運太悲劇,心意難平!

秦始皇時期:焚燒書籍(漫畫)

“惟楚有材”這句話,以前只是單純地以為楚地人,優越感太爆棚了,太自我感覺好了點兒。不過,現在覺得此話挺實在的。

(完)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公開資訊搜尋。如有爭議問題,請聯絡作者本人及時進行刪除。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