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計程車族,為何能影響魏蜀吳三國的最終走向?

東漢末年分三國,背後是誰主導的?

答案是士族。

從魏蜀吳三國的發展、鼎立到興衰,背後都離不開一個又一個士族的影子。甚至可以說,魏蜀吳三國最終的走向,也與士族離不開關係。

東漢末年計程車族,為何能影響魏蜀吳三國的最終走向?

那麼,士族到底是怎樣影響三國發展的呢?

北方士族:遭受打壓,取而代之

北方,即俗稱的

“中原地區”

。魏晉以前,北方的兩河流域文明,是當之無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因此,位於北方計程車族集團,實力最為雄厚。

曹操能快速崛起於中原,離不開他們的幫助。其麾下頭號謀士荀彧,曾推薦了大批士族入曹操霸府為官。

待曹操穩固了自己的基業後,也開始對這些士族多有打壓。政治上,他奉行唯才是舉,打破士族在選官上的壟斷;經濟上,他推行屯田,鼓勵生產,遏制了士族的土地兼併;軍事上,曹操又初創都督制,對擁兵自立的豪強做出了有效約束。

東漢末年計程車族,為何能影響魏蜀吳三國的最終走向?

正因如此,北方士族的反抗才最為激烈。曹操、曹丕去世後,士族又慢慢壯大起來。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司馬氏,暗中得到了許多士族的支援。這是因為司馬懿的爺爺,曾擔任過潁川郡太守;而北方士族中的肱骨力量,又多為潁川士族。

憑藉這層關係,河內司馬氏得以順利成為北方士族的代言人。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暗中聯絡到了三朝老臣蔣濟等人,又對寒門庶族許以重利。

後者是因為曹操

“唯才是舉”

的詔令,才得以步入仕途,故而他們本應該是曹氏一族的堅定支持者。但曹操在選拔人才時,過度強調才華而忽略品行,所以導致許多寒門才子雖有能力,卻無忠誠之心。

東漢末年計程車族,為何能影響魏蜀吳三國的最終走向?

在司馬懿的拉攏下,其中有不少人或是直接倒向士族集團,或是保持中立,對他們的篡權作壁上觀。如此一來,曹氏又怎會是司馬氏的對手?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掌握朝政大權,從此與士族共治天下。所以陳寅恪先生說:

“袁紹是有後人的,他的後人就是司馬懿。”

江東士族:合則雙贏,分則兩敗

孫權與曹操類似,他對江東士族的態度,也是從合作走向分歧。

建安初年,孫策轉戰江東,盡誅豪右,引起當地豪族不滿。在陳登、嚴白虎餘黨以及其他豪族的謀劃下,孫策遇刺而亡。孫權接手後,以張昭、朱治為紐帶,與江東豪族達成了合作關係。

東漢末年計程車族,為何能影響魏蜀吳三國的最終走向?

當時,朱治為吳郡太守,身為地方長官的他,陸續招攬了一大批公族子弟進入朝堂。如顧氏、陸氏等家族,也都參與進來。

這便意味著,孫權與江東豪族達成了和解。在雙方齊心之下,江東政權逐漸完成了

“士族化”

,並屢次擊敗外敵。劉備伐吳期間,以陸遜為首的江東豪族,顯然出了大力。

可惜,孫權晚年因為長子孫登之死,對江東豪族不再信賴。經過“南魯黨爭”的風波,江東豪族遭到重創,就連陸遜也慘遭苛責而死。所以孫權去世後,江東豪族對其冷眼旁觀,以至於孫氏宗親亂政,導致內鬥頻起,最終平白消耗了國力。

東吳之敗,一是內鬥,二也是江東豪族的不作為。

蜀漢士族:派系之爭,後繼無人

與魏吳兩國相比,蜀漢的派系鬥爭最為複雜。劉備一生漂泊,先後周旋於幽州、徐州、豫州、冀州、荊州、益州等地,故而其麾下也是派系林立。但主要執政的勢力,還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士族與東州派。

東漢末年計程車族,為何能影響魏蜀吳三國的最終走向?

諸葛亮罷黜李嚴後,東州士族不得不依附在荊州派之下。彼時,身為主導的荊州士族,掌握了朝政大權。但可惜的是,隨著關羽、劉備的失敗,大批荊州子弟都戰死沙場。再加上秭歸被東吳所佔,荊州人無法進入益州,導致蜀國的執政勢力無法再得到充足的補給。

如此一來,蜀國便陷入了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雖說巴蜀之地不缺人才,但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卻堅持“天命歸曹”的說法。

如此一來,諸葛亮即便再大度,也不敢對他們任用。然而,荊州士族早已沒有了新鮮的人才補給;所以諸葛亮、蔣琬等人去世後,蜀國能擔當大局的人才,已越來越少。

人云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這雖然是一句戲言,卻也反映出了蜀國後期的窘迫境地。可見,蜀國的派系鬥爭,才是其衰亡的根源所在。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