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

廁所在古代有許多雅稱,有“雪隱”、“宮廁”、“更衣室”“溷軒”等,既然廁所名字都如此雅緻,那麼“上廁所”又怎麼會落俗套呢。那就看看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呢?

一種稱呼是更衣,除了指換衣服外,還指去廁所大小便,這是一種避諱的說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少陰病》中記載:“少陰病,下利,脈微濇,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

一種稱呼是解手。話說朝廷為了遷徙人口,把人們騙在山西大槐樹下,被迫無奈遷往河北等地。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就經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一種稱呼是如廁。“如”,在古語裡是“到”的意思,因此如廁就是上廁所的意思。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句中之“如廁”就是“往廁所去”的意思。

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

一種稱呼是出恭。“出恭”一詞本無方便之意,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此俗稱入廁為出恭。並謂大便為出大恭,小便為出小恭。據說明代科考時,皇恩浩蕩,准許考生如廁,只是屆時須領取一塊牌子,上寫“出恭入敬”,憑牌進出廁所和考場,好比衙門裡要打出“威武”、“肅靜”的招牌,以示莊嚴。雖說內急之時,尚須作恭敬如儀狀,終究是件費力而滑稽的事,但堂堂科考而能顧及內急之需等細節,真可算得是推己及人、深體“下”情的大大仁政,士子們於感戴之餘,便將如廁稱為“領出恭牌”,簡稱“出恭”。

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

一種稱呼是淨手,是一個委婉的詞語,指排洩大小便。《全元散曲·紅繡鞋》:“這場事怎干休,諕得我摸盆兒推淨手。”,明代施耐庵《水滸》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林沖吃了八九杯酒,因要小遺,起身道:“我去淨手來。”這都是這一稱呼的體現。

古人對“上廁所”這一大俗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稱呼?

還有一個稱呼是登東。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上元夜,皇上李隆基讓太子先割一塊肉給右相林九郎,可林九郎遲遲不接,最後告訴聖人李隆基他要登東,那登東就是上廁所。因為在這時廁所俗稱東圊,簡稱為東,所以上廁所就是登東。還可以在其他材料中見到,如《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中“荊公見屋傍有個坑廁,付一張毛紙,走去登東。”《水滸傳》第一九回:“那時王慶手下親倖跟隨的,都是假登東,詐撒溺,又散去了六七十人。”《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原來那漢子是他方客人,因登東,解脫了裹肚,失了銀子,找尋不見。”這都是在說大俗之事上廁所。

你們還知道“上廁所”有哪些稱呼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