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1974年陝西驪山北麓,農民們正在挖井。 當工人們將井口周圍清理乾淨後,發現裡面有許多陶片和石器等遺物。於是,他們就把這些東西全部挖完並帶回了家中。 然而,在挖掘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空穴,然後他們挖出了一個陶俑的頭部。

農民們嚇壞了,以為他們擾亂了地上的鬼魂,不停地祈求神靈保護他們。 可是,有一個人卻不這樣想:他的土地上沒有鬼。 同時,他們把它們作為文物交給了當地的文物管理者,半心半意。 為了表揚農民上繳文物,文物局獎勵每個農民一輛新腳踏車。

在那之後,考古學家開始挖掘,搶救和修復文物,他們一直工作到現在。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了一些與秦代歷史相關的重要資訊。 從那天起,秦始皇兵馬俑被農民發現的訊息傳遍了全世界。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一、臨死前修建的偉大陵園工程

驪山是個有故事的地方,除了女媧和驪山老母的傳說外,還有很多帝王故事的地方。 秦始皇東巡、漢武帝封禪都與驪山有關。驪山位於陝西西安市南郊約15公里處,因其主峰太白山上的驪山而得名。它北依秦嶺,南臨渭水,風光旖旎。 驪山,曾有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有唐玄宗的“秀恩愛”華清池,蔣介石被活捉的“兵諫亭”,更有前所未見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西元前259年,邯鄲城生下一個相貌平平的男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 在西方國家,他是“東方拿破崙”。 這個男孩名叫贏政(也稱趙括),是秦國最後一位君主——秦二世趙孝成王的兒子。他出生不久,母親就去世了。 13歲時,秦始皇繼位為秦國皇帝。 同年,秦始皇開始修建。

32歲時,他在故都雍城接受了成年禮,並正式登基,“誠信執政”。 30多歲,他主持制定《呂氏春秋》、《管子》等先秦典籍中關於政治方面的重要理論,提出了一些改革舉措;37歲,秦孝公建立秦國王朝。開始實行郡縣制。 39歲時,秦始皇打敗了崤山東側的最後一個王國,攻佔了齊王,實現了統一中國的偉大目標。 隨後,他又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漸鞏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政權。

50歲時,他和年幼的兒子胡海(後來的秦二世)一起在“沙丘平臺”(河北省鉅鹿縣)病逝,結束了他傳奇的政治生涯。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著名的秦始皇陵墓就坐落在驪山北麓的一座小山腳下。 然而,這座陵園究竟是什麼時候開鑿出來的呢?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從20世紀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就對其進行了發掘清理工作。 在1974,考古學家最初認為這座秦始皇陵只是一個墳墓(封土堆)和一個被挖掘出來的地宮。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挖掘,人們發現秦始皇陵是一個巨大的墓葬群,有四個方向的古墓群,分別是寢殿禮儀建築、軍隊和戰車。

在封土的外圍,有兩堵牆,內牆和外城垣長10公里。 這些城牆都是用磚砌成的,有夯築而成,也有石砌成。它們從西北方向看去,像一把巨大的利劍插到地面上;從東向西看則像是一個長方形。 在密封的土地上,東、西、南和北分佈著數百個地下陪葬坑。

在司馬遷的《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陵的墓高“50多尺”,據當時1。2多米的計算,秦始皇陵的墓高115米。

1961年,秦始皇陵在當地重估,高43米。 1982年,在軍隊技術兵的協助下,專家們對秦始皇陵的封土進行了重新測量,結果為55。05米長。 這一發現引起了世界各國考古學者的注意。他們認為:這個高度確實超出當時所規定的“最高”標準(即50米),因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這裡可能埋藏著一座帝陵。 後來,航空測量的資料結果也差不多。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經過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和幾次8級地震,秦始皇陵的高度才下降了一半以上。 但是在這次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這座舉世聞名的帝陵卻安然無恙。這其中究竟有什麼秘密呢?秦始皇陵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驪山南麓,距咸陽市區35公里處。 封土是一個長方形,東西長485米,南北長515米,佔地面積25萬平方米左右。

在先秦時期,歷代帝王臨終前修建陵園已成為一種時尚。 他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先祖和祖先而建造陵寢。這些帝王陵區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規模巨大,規模宏大,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例如,趙肅侯15歲就開始修建“壽陵”,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的陵墓也是他生前修建的。

然而,秦始皇的陵園從他13歲到他50歲去世一直沒有完工,到次年秦二世登基時,秦始皇的陵墓已經基本完工。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園工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第一階段是秦朝統一前的26年,主要是陵園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確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佈局。

第二階段是在統一全國後至隨後9年期間大規模建造陵園。 《史記》記載:“與天地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一時期內修築的陵墓有: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即位後所興建;東漢永熙元年(公元184)以後建造。共13座。 僅在9年中,僅陵園就徵用了70多萬工匠和奴隸,陵園的主體建築已基本完工。

第三階段是陵園的收尾階段。 這一時期包括了秦帝陵陵區全部範圍內的建築工程、道路及附屬設施建設等方面。第四部分為結論與展望。總結出了論文研究的創新點和不足之處。第五部分為結語。 這個階段主要從事陵墓的封修,秦始皇陵園是一個方形的圓錐形土,所以美國人把它稱為““黃土金字塔””。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然而,這裡的整個陵園還不完整。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才動工興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當時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進行修建。那麼,秦始皇是否需要修陵墓呢?答案應該肯定! 因為,那時候,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 陳勝和吳廣的起義軍之一“周文”將軍率領起義軍一路到達了靠近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建築工地習水(今陝西省新豐鎮)。

起義軍來了,威脅咸陽。 秦始皇下令,將全國軍隊全部集結起來抗擊清軍,並派大將蒙恬率大軍前往長安與農民軍作戰。在戰鬥中,劉邦和項羽都失敗了,只有李斯成功突圍。 秦二世剛剛登基,缺乏戰爭經驗,只好“為之奈何”去問群臣。 在這群官員中,有一個叫““章邯””的人建議:“小偷已經來了,眾疆,今天派兵到縣城附近是不夠的,驪山徒弟多了,請多多包涵,教教他們打擊。”

章邯的意思是說,既然“賊寇”來了,我軍在邊關駐防,就來不及派兵靠近習水了,驪山奴隸多了,還是原諒他們吧,直接率領他們去抗擊周文的起義軍。

秦二世拍手稱快,立即任命張漢為將軍,讓他率領修陵大軍與周文的軍隊作戰。 然而,在戰爭中,秦帝國遭到了滅頂之災:由於修陵城被周王室所包圍,而秦國又無力進行反擊,結果雙方勢均力敵。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開始了! 此時,有四場戰爭,未完成的陵園工程不得不匆忙暫停。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秦兵馬俑兵馬俑展示了皇帝陵園的一角

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關於秦始皇陵的記載和猜測仍然停留在紙上或史書中。 直到1975年10月1日凌晨4時40分左右,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西安南郊進行大規模發掘之後,才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秦始皇帝陵地下宮殿群神秘面紗。 直到1974,陝西黎山北麓的農民們用鏟子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

這個驚人的發現也揭示了秦始皇皇帝陵園的一部分。 位於秦始皇陵東側200米處,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驪山帝陵。它以其規模宏大、氣勢恢宏而著稱,堪稱世界奇蹟之一。 三個兵馬俑,以“產品”的形式排列,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 然而,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已經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兵器,兵馬俑陶俑真人真馬那麼大,有7000多匹陶馬和100多輛戰車。 這些都是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家孫武主持設計和建造的,它見證了中國軍事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時代——秦代。 兵馬俑,排列整齊,像是在等待檢查,非常壯觀。

可見,秦人仍在戰鬥。 真人全部身高約5英尺8英寸,個個身強力壯,蓄著鬍子,表情嚴肅。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古代步兵形象——戰車兵。古人對戰馬有嚴格的要求,他們把戰馬看成是戰爭中不可缺少的武器,認為只有擁有良好素質和精湛技能的駿馬才能駕馭它。 《六韜》記載,秦漢騎兵的選拔標準是“七尺五寸長”。

“七英尺五英寸”等於今天的一米七三。 在古代中國,騎馬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作為一名騎士,必須擁有強健體魄、良好心理素質以及高超技能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這一職業。因此,選馬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不僅如此,騎士還需要身強力壯,善於騎射,身手敏捷,年齡在40歲以下,所以對騎兵的選擇非常嚴格。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在一號俑坑,有一個驚人計程車兵陣,射手,步兵和戰車,都在一個長方形。 三排弓弩手組成了縱隊的前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武土,尾端有一排武士充當後衛。 從左至右依次排列著騎兵,步騎共18個方陣;其中最右側為步兵,分為3個隊,前一個隊中又分成4個隊,分別負責攻擊敵群。 中間有步兵,空中有戰車,形成38縱隊,是秦軍進攻的主力軍。

當時,戰車有攻擊力,也是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符合士兵“前面強強弩,後面鎖住”、“材料強十字弓,左右翼吾”的佈陣原則。

俑坑有三排204免盔束髮、穿長袍的兵俑。 考古學家相信,這些沒有戴頭盔或盔甲的兵俑可能是秦軍的“捕獸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死亡隊”。 在秦帝國最強盛時,“敢為大逆者死之!”(《史記·秦始皇本紀》)而這一萬人大軍中,就包括了一大批敢於和敵軍戰鬥的將領。 他們衝鋒在前線,配合主力攻擊,他們的戰鬥意志是如此可怕,以至於把敵人嚇壞了。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對於那些有軍功的人,秦國也根據敵人的頭數,授予他們20級的軍銜。 根據爵位的不同,伙食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了一批青銅兵器和銅車馬等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銅馬及隨葬品。這些銅器上刻有“將軍”二字,象徵著擁有特殊官職。 如果一個士兵死了,他的家庭繼承並享有頭銜、名譽和財富。

在兵器製造方面,秦國一直按照《兵器製造規範》、《秦律十八種》18條的要求:“其小、其短、其長、廣夾、其窄必須一致。” 可見,兵器製作工藝之精細程度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兵器作為一種實用工具和戰爭利器,其本身也必須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戰術價值,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銅劍青銅劍是,兵俑真正的武器。

在俑坑中出土的兵器中有兩千多年深埋的青銅劍。 青銅劍出土時,光彩照人。 考古學家的分析表明,這把青銅劍的表面有鉻鹽氧化層,它可以防止腐蝕,並具有耐熱性。 於是,科學家們把它埋在地下2000年也不變色,直到本世紀80年代才開始研究如何延長其使用壽命。後來,人們發明了一種防腐方法——化學鍍銅。 在西方,這種保護技術直到20世紀中期才出現。

秦始皇陵園發掘20多年來,考古發現不斷。 這些新材料為我們研究秦始帝陵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也讓我們對秦始皇這個偉大的皇帝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兵馬俑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秦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陵是一座精美華麗的地下宮殿,不僅有軍隊和馬展,還有不同的帝國政府辦公區域。

秦始皇陵東側有100多個馬展陪葬坑,17陪葬墓。 其中的3座馬展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儲存較好的大型車馬出行建築遺蹟。 西邊有61座小墓坑,其中31座是珍奇動物和動物的墳墓,還有曲尺形馬展陪葬坑的墳墓。

但是,秦始皇陵周圍的陪葬群已經挖掘了這麼長時間,為什麼遲遲沒有出土地宮的封土呢? 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難道陵園內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嗎?在秦陵附近發現了兵馬俑坑之後,人們不禁要問:兵馬俑博物館是不是真的已經被人盜掘過了! 這其實是為了保護文物。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三、核磁共振,探索新考古技術

2000年前,我國的文物考古勘探主要採用“洛陽鏟方法”。 該方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傳統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考古工作需要。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技術、新工藝。 所謂“洛陽鏟方法”,本質上是一種“射孔法”,可以用來了解地層和土質,是地質勘探活動中常用的方法。

雖然該方法準確,誤差小,但效率低,成本高,容易破壞,深度非常有限。 (3)在對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探測時,由於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往往會出現漏探或者誤判現象;即使是經過了科學檢測,但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隱患。 如果撞擊石塊、地下水、砂礫層等,就無法通行。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作為古代帝王陵寢的遺存,我國曆來提倡保護。 但是隨著考古發現的增多以及發掘技術的提高,一些墓葬已經被挖掘出,並對其進行了修復和加固,從而為以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在這些情況下就需要有相應的保護措施。 如果出土文物沒有很好的保護,挖掘也會受到限制。 說到兵馬俑,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兵馬俑,也就是灰色的兵馬俑,這讓很多人相信了兵馬俑到底是什麼。

其實不是,兵馬俑最初出土的時候是彩色的,主要有硃砂、天藍、紫色等。 當時由於戰爭頻繁,所以在彩繪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不斷進行,現在人們看到的兵馬俑坑中都可以見到一些彩繪了的陶俑。 然而,由於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兵馬俑的彩漆很快就幹了。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今年6月,國家科技部高技術司“863”專家組以“資訊獲取與處理技術”為主題,成立了“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研究專案。

該研究與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以“秦始皇陵”“為總體目標,在中國探索了一種新的考古新技術,即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法是現代世界的一項新高新技術,它可以用來探測陵墓而不會造成任何損害,是直接探測地下的唯一新方法。

如果我們使用一種特殊的工具來激發地下的氫核(質子),它就會引起氫核能級的躍遷,即核磁共振。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863”任務之一,就是直接探測秦始皇陵下的地宮,它離地面有多深,裡面是否有水,有多厚,防滲牆是否工作,是否進水等。

同時,它也是新我國成立以來投入最多的秦始皇陵墓,考古勘察工作的最高技術水平。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這項研究從20029月至2003年9月進行了一年,最後取得了預期的結果。 本文是作者對這一研究成果所作的總結與分析。透過對兵馬俑坑、帝陵陵區內出土遺物和考古發掘資料的整理,得出了一些初步結論,並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討論。1。 有研究表明,秦始皇陵位於海拔440至480米的深度。

在封土堆的四個探測點之下,有兩個含水層,位於海平面以上480至490米和海平面以下440米之間,實際上是無水區。

地宮的防滲牆還在工作。 從考古發掘情況看,地下埋藏有大量文物。但由於長期積水和地下水滲透等原因,部分器物已被破壞或鏽蝕,甚至出現了孔洞、裂縫等病害。為了保護好這批珍貴的歷史文獻。 探測器顯示宮殿周圍有一堵厚厚的夯土牆。 夯土牆寬15米,高30多米。 東西長145米左右,南北寬125米。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地宮沒有水。 出土器物和隨葬品也未被破壞,這說明是在地下沉睡千年而不會出現問題的。可是當考古人員走進古墓時卻驚訝地看到:原來裡面已經死掉許多人了! 專家們在地宮裡發現了一個複雜的排水系統。 這是一條U形的通道,東長778米、西長186米。

建造這個是為了防止水往墳墓深處流。 但是如果將這一設想付諸實施,那麼它對陵園周圍地區地下水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將會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程度。 這一結果也證實了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即秦始皇陵地宮修建過程中,“三泉”是排水渠,排水渠的阻水效果持續了2000年。

核磁共振法與彈性波法、放射性法、地溫法法等方法相結合,為推斷地宮的完好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在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用磁法勘探地下埋藏物的記載;唐代時又發明了探礦術。到今天,這種先進手段仍然被廣泛地應用著。 這也是核磁共振技術在考古界中的首次應用。

我國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外同行的高度重視,同時,我國“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等媒體也進行了報道。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

結論

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去世後,“沙丘平臺”受到後人的稱讚。 有人認為它是一個歷史人物;或以為是一位帝王;也有人認為它是個歷史事件。但筆者認為:這個名字是個政治符號。他既是皇帝又是君主。 或者暴君,或者是祖龍,明人說他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結束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戰爭,建立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百朝皆可秦政法”。 不幸的是,秦始皇只是正式完成了大一統,賦稅和徭役迫使人民窒息。 而實質上卻是“暴政亂民”、“民不聊生”、“民怨日深”。秦末農民戰爭失敗後,大批農民被捲入到農民起義之中,導致社會動亂不斷。 這樣的勞民傷財,分崩離析在所難免。 但他探索了漢朝崛起的方向,對漢武帝來說,才真正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圖景。

目前,用傳統方法挖掘秦始皇遺址已不可能。 由於兵馬俑埋藏在地下已超過2000年,其本身已經失去了生命活力;而兵馬俑坑出土時的溫度和溼度等條件也與現在相差很大。這對發掘工作是個極大的挑戰。 因此,秦陵地宮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只能留給後人。

秦始皇陵已經找到了,為什麼遲遲不挖呢?2002年專家用核磁掃描解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