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大規模會戰長平之戰,假使趙國不撤換廉頗,能否打贏秦國?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一直以來,關於此戰的傳統觀點是:趙孝成王沒有認清秦強趙弱的形勢,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撤換名將廉頗,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中了戰國第一名將——白起的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分割包圍,最終全面潰敗,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元氣大傷。自此,趙國也有一流的是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中唯一一個可以在軍事上與秦國抗衡的國家直接被打回成了二流國家,從此,趙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秦國也加快了統一中國的程序。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點。

對於這場戰役,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那40萬被坑殺的趙國士兵以及秦將白起的殘忍。那麼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趙孝成王能夠聽從廉頗的意見,給予廉頗充分的信任,沒有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長平,由廉頗對戰白起,那麼趙國能打贏秦國嗎?

答案是不能。

戰國最大規模會戰長平之戰,假使趙國不撤換廉頗,能否打贏秦國?

趙國名將—廉頗 影檢視片

韓國上黨郡郡守馮亭將上黨郡十七城獻與趙國,看似是天下掉下的餡餅,實則是燙手的山芋,為什麼趙國就敢接?

自范雎入秦為相後,就為秦國制定了戰國史上最著名的戰略—“遠交近攻”,並且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著,實力在七國中最弱的韓國則成為了秦國鯨吞蠶食的首選。公元前264至公元前262年,秦國名將白起連續三年發動了對韓戰爭,殲滅數萬韓軍,攻略了十餘座城池,切斷了太行山,將韓國一分為二,韓國則完全失去了對上黨郡的控制。韓國政府無力抗秦,以割讓上黨郡為條件,與秦求和。此舉遭到了上黨郡全體軍民的抵制,郡守馮亭率軍民奮起抗秦,激戰三十餘日。雖然全體軍民奮力抗秦,但馮亭很清楚,僅憑一個上黨郡難以與秦相抗,為避免城破、軍民慘遭屠戮的悲劇,馮亭決定將上黨郡共十七城獻與趙國,以求庇護。

關於接不接上黨郡,在趙國高層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辯,趙孝成王的叔叔平陽君趙豹認為:這是韓國想將戰禍引至趙國,趙國不可與秦爭鋒,不能接受上黨;而趙孝成王的另一個叔叔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因為被秦國綁架過,仇恨秦國,所以他力主接手上黨郡。

令人疑惑的是,繼位還不足6年的趙孝成王在這個事關趙國前途命運的歷史當口,所做的第一次重大抉擇的時候,他居然沒有徵詢當時臥病在床的趙國名相—藺相如的意見,而且也沒有徵詢趙國當時最重要的軍事將領廉頗的意見,也許在趙孝成王的心裡,藺相如已經病入膏肓,且是前朝老臣,不問也罷;廉頗只是一個執行者,不需要參與到決策中來。在仔細考慮了一番後,趙孝成王決定接手上黨郡。

那麼問題來了,一旦接管上黨郡,趙國就必須面對一個問題,趙國能否頂得住秦國的進攻呢?應該說,對於這個問題,趙孝成王其實是很有自信的,原因有三:首先,趙國名將趙奢在七年前的闕與之戰中,曾大敗秦軍,因此對秦,趙國有一定的心理優勢;其次,趙國在一系列的對外擴張的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軍隊素質大為提升,趙國騎兵威震天下,軍事實力在山東六國中實屬第一;最後,趙國還有名將廉頗,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勇猛善戰,愛兵如子,與當時的另一位大將李牧(當時鎮守代地),是趙國的擎天大柱。

這就是趙國的三張王牌,也是趙孝成王敢於同秦國叫板的重要原因。於是,趙孝成王命平原君接手上黨郡,廉頗駐守長平。

長平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戰國最大規模會戰長平之戰,假使趙國不撤換廉頗,能否打贏秦國?

網路圖片

長平之戰前,趙國是當時山東六國中唯一一個可以與秦國在軍事實力上相抗衡的國家,但其綜合國力與秦國相比如何呢?

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自此,趙國的軍隊素質大為提高,一躍成為了山東的一流強國。公元前269年,趙國上將趙奢在闕與大敗秦軍,取得了在當時被認為不可能取勝的闕與之戰,自此,趙奢一戰成名,他也成為了在商鞅變法後唯一一個在野戰中打敗過秦軍的趙國將領。可以說,趙國的軍事實力和軍隊素質是不輸於秦國的。

趙國商業繁榮,冶鐵業、釀酒業、鑄銅業、製陶業等手工業非常發達,是趙國的支柱產業,它的疆域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內蒙一帶,但有一半的土地因為是山地或者貧瘠,是不能種植農作物的,因此農業較為落後。

據推算,秦國總人口約500—600萬人,疆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自商鞅變法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業經濟更為發達,在鯨吞巴蜀,蠶食韓、魏之後,秦國獲得的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資源,足以支撐國家龐大軍事機器的運轉,後勤保障能力大大強於趙國。

長平之戰初期,廉頗所統帥的25萬趙軍僅是步兵。作為趙國的一名老將,廉頗深知,趙國不可與秦國野戰。因此,廉頗制定的戰略就是“深溝壁壘,固守陣腳,以逸待勞,堅守待變”。

而這一個策略也確實收到了成效。雖然秦國的後勤保障能力遠遠強於趙國,但是因路途遙遠,在運輸上所耗費的民力與糧草則三倍於趙國,秦國糧草也漸漸告罄。

這個時候,趙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25萬的趙軍,每天消耗的糧草不計其數,對於趙國來講也是天文數字。史料並未記載當時趙國的總人口,但據梁啟超先生推測,長平之戰時的趙國總人口約為300萬人左右,按照男女各一半來算,男子約為150萬人,再除去老弱病殘者,據估算,當時趙國的精壯男子數量約在70—80萬人左右,當時駐守長平的軍隊有25萬餘人,約佔全國精裝男子數量的三分之一。趙國的農業與秦國相比,本就落後,再加上這麼多的精裝勞力(趙國的總兵力約在50—60萬,大將李牧在代郡統領的趙軍約有10萬)不從事農業生產,那麼可想而知,趙國的糧草壓力其實也是非常巨大的。

從軍事角度來講,廉頗的戰略無疑是正確是的。但是,一場戰爭,雙方比拼的不僅僅是軍事力量,而且更是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在這場雙方的較量中,趙國因為本國的綜合國力弱於秦國,已呈漸漸不支之勢,這也是趙孝成王后來用趙括替代廉頗、採取主動進攻戰略的主要原因。

戰國最大規模會戰長平之戰,假使趙國不撤換廉頗,能否打贏秦國?

趙括

與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相比,繼位不足6年的趙孝成王在政治上更顯稚嫩,一場愚蠢的外交,把自己推向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戰爭依然望不到盡頭,趙國25萬前線士兵每天消耗掉的不計其數的糧草不斷地焦灼著趙孝成王的心頭,面對著巨大的經濟壓力,這位年輕的君王終於沉不住氣了,他派出大臣鄭朱出使秦國,商談停戰事宜。

事實證明,這是戰國外交的一大敗筆。

趙國使臣鄭朱在秦國受到了高規格的禮遇,史料未曾記載這次會談的主要內容。深諳外交之術的秦國丞相范雎則利用這一次的趙國主動和談來大做文章,一方面來大肆宣揚秦國即將勝利,一方面來製造秦趙兩國重新修好的假象,這一招果然是技高一籌。

先看看其它五國的具體情況。

韓國,在遭受了白起的連續3年攻擊,已經是自顧不暇了,根本不可能去援救趙國;燕國偏遠,加之與秦國素無瓜葛,且與趙國有宿仇,更不可能援救趙國;而齊國,是屬於秦國“遠交”物件,秦國極力拉攏,所謂援趙也就是停留在嘴上而已。

楚、魏兩國受秦國傷害最深,他們很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旦秦國瘋狂擴張,對自己就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因此他們在理論上存在著出兵的可能性。但是趙國的這一次外交,讓楚、魏兩國看到了秦趙“和談”,他們即將“和好”,楚魏兩國還有什麼理由再出兵呢?

這一次重大的外交失誤,徹底斷送了趙國建立統一戰線的機會,把自己推入了孤立無援、單打獨鬥的境地,也為今後趙國的失敗埋下了重大隱患。

戰國最大規模會戰長平之戰,假使趙國不撤換廉頗,能否打贏秦國?

戰國一代名將 白起 影檢視片

廉頗雖勇猛善戰,堪稱一代名將,但他與秦交戰資歷尚淺,撇開天下紛爭日久、大勢趨於統一等大局因素不談,他與白起相比,勝算並不大。

廉頗在戰國四大名將裡,名氣是比較大的,但他這個名氣主要是來自《將相和》裡的“負荊請罪”以及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那一句名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實他的統兵作戰能力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相比,根本就不是在一個層級之上的。

廉頗的戰績主要是來自攻打魏、燕等弱國,因此官拜趙國上卿,成為一代名將。但他對秦等強國戰績,其實是乏善可陳的。闕與之戰前,趙惠文王本來是想讓廉頗去救闕與,但廉頗面露難色:“道遠險狹,難救”,因此,趙惠文王才改派為趙奢為將,趙奢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這就是那句有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原始出處,這才有了趙奢的闕與大捷。同樣的客觀條件,在趙奢的眼中是勝利的關鍵,而在廉頗的眼中,則是主要的困難,這就是名將與將領之間的區別。

反觀白起,一生70餘戰,從未敗過。他是當時天下聞之色變的名將,是最可怕的對手,沒有任何一個將領願意同白起交戰。梁啟超先生推測,在戰國時期,死亡士兵約為200萬人,其中為白起所斬殺的就有100萬人,被稱為“人屠”。

因此,廉頗對戰白起,勝算的機率很小。

趙孝成王敢於叫板秦國的三張王牌,心理優勢,已經在秦趙長期對峙中,隨著糧草壓力的不斷增大和初期的幾場規模不大的敗仗已經被被消磨殆盡,蕩然無存了;威震天下的趙國騎兵兵團,是由李牧統帥,遠在代郡,用來防禦匈奴,並未參戰;廉頗雖為名將,但其的統兵能力卻與白起不在一個層級之上,失敗的外交,本國的農業生產能力更弱於秦國,秦趙兩國君王的政治水平也不在一個層級之上,因此,即使趙孝成王不用趙括替換廉頗,廉頗也很難取勝,當然,憑藉廉頗的軍師才能,45萬趙兵被坑殺的慘劇未必就會上演。

詩人王東滿詩云:當年血戰染長平,功過至今不厭評。豎子無情殺降卒,趙王有恨愧書生。兩千餘載一詞訓, 四十萬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華始幸有同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