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最新北平大地圖(解放版)》中的上、下斜街

近日,宣武門外的上斜街和金井衚衕的改造提升實施方案已經得到批覆,方案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對衚衕兩側番禺會館、四川會館等特色文物及歷史建築的改造亮相。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詳細介紹了上斜街的歷史以及其特色:它不僅是京城最老的衚衕之一,也是離內城最近的斜街,其成因或許就是因衚衕過去曾為河道,明清時期每年伏天朝廷都會在這裡洗象,觀者如堵。而衚衕內,更是寺廟遍地,會館林立,名人故居也不少。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民國年間上斜街的文物古蹟分佈狀況 圖源網路

宣武門外的上斜街要改造了,衚衕有何厲害之處?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而衚衕,並不在於多長,也不在於多老,在這片熱土上曾經住過的人,以及曾經發生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這些名人先賢身上,往往凝聚著人類一些最寶貴的品質和精神,同時也能指引我們前行。

北京作為三千年古城,八百年古都,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的歷史痕跡,而北京的衚衕,以及衚衕裡的故居、會館、寺廟,正是這些事蹟的見證。

今天,咱們就來介紹一下衚衕裡的會館和名人故居,以及在這裡發生的諸多歷史煙雲。

從3間平房到清末維新變法根據地 京城最大河南籍會館是如何煉成的?

從上斜街東口進入,最近的一座會館就在路南不遠,是河南會館,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距今也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北京城裡河南籍的會館約有21座,其中上斜街裡這座是規模最大的一處。

說到河南會館的建立,不得不說說就在其對面的中州鄉祠(中州,河南的古稱,意為國之中,華夏之中)。

中州鄉祠在上斜街路北原上斜街13號(今宣武門外大街新1號),如今是環球財訊中心所在地。明萬曆年間,大學士高拱(河南新鄭人)購得荒地2畝,擬建中州鄉祠。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1948年《北京地圖》中上斜街中的中州鄉祠和嵩雲中學

初建之時,僅有平房3楹,卻成為了在京豫人的集會之所,這也是河南會館的雛形。

到康熙十年,工部尚書湯斌(河南睢陽人)在老館的基礎上建起了鄉祠,以及六所配房,自此,該館正式稱為中州鄉祠。

與此同時,湯斌又與在京官員張伯行(河南儀封人)、耿介(河南登封人)等人一起呈請官府,購買了中州鄉祠對面的招提寺地基,並在寺廟廢基之上蓋起了廳堂樓閣,從北到南依次為洛社、聽濤山館、池北精舍、月牙池、嵩雲亭和聽雨樓。由此,河南會館初具規模。

此後,會館又分別在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分別經多位在京豫人官員擴建,河南會館的前門已抵達智橋(門牌為19號,今55號),後門至上斜街,佔地面積相當可觀。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圖源:白繼增,北京宣南會館拾遺,中國檔案出版社,2011。1

其內東側有精忠祠和報國堂供豫人旅京祭祀,後也曾兼作戲臺供在京豫籍官員在此聽戲,而西側的池北精舍不僅可賞景,也常作為豫籍官員商賈宴飲聚會之地。整座會館不僅修有花園,而且還有假山、軒亭、水池、草舍等設施,總稱“嵩雲草堂”。

最為人稱道的便是嵩雲草堂和其對面的松筠庵曾一同作為公車上書的出發地,見證著當年上千舉人的聯名上書的義舉。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此後,這裡還曾成為維新派的一處陣地,康有為在此創辦了《萬國公報》。而後他們又在軍機大臣翁同龢、工部尚書孫家鼐等朝廷大員的支援下,在此成立了維新派建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強國會,學會每十天集會一次,每次集會都有專人進行專題演講,“來者日眾”,“大夫雲從”。

雖說強國會只活躍了四個月,便宣告解散,但但正如梁啟超所說:“強學會雖封禁,然自此以往,風氣漸開,已有不可抑壓之勢。”

此後兩三年內,各地學會、學堂、報館有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為戊戌變法奠定了基礎。

其中,嵩雲草堂還曾短暫地作為保國會的會址。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袁世凱(左)便曾參加過強國會和保國會

據傳,戊戌變法失敗後,袁世凱(河南項城人)為保護“戊戌六君子”家屬免遭殺害,曾一度將其藏於河南會館。

而後河南會館還曾在袁世凱等人的號召下辦起“豫學堂”,且其生源並不侷限於河南,第一期招生中,“京官子弟和少數客籍學生約佔三分之一”。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1914年《北京地圖》中的豫學堂

民國初年,河南會館遷至粉房琉璃街路東,而在嵩雲草堂之中的豫學堂則是改名豫學校,而後又改辦豫人私立法政學校。

此後學校曾先後改名京師私立河南中學校、私立嵩雲初級中學、北平市私立嵩雲中學等。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1936年《北平市內外城分割槽地圖》中的河南中學

解放後,學校併入北京市第十四中學。1974年,拆掉了嵩雲草堂的大堂和戲臺(精忠祠),改建為四層(西頭五層)教學大樓,1976年落成,作為北京市二〇四中學校址,校門開在上斜街36號。

至此,當年嵩雲草堂的建築已難以得見。除北面的學校,南面已成為居民大雜院(達智橋衚衕55號),如今院內曲折昏暗,擁擠雜亂,在一切空閒的地方建起了簡易平房。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嵩雲草堂院門現狀。蔣晨明 攝

可以說,當年嵩雲草堂已經面目全非、風采全無了,只有門口還保留了一些民國年間的樣貌,但據說也已經是後來翻修的,老東西已然無存。

吳興會館 成了近代法學奠基人沈家本故居

河南會館往西走,衚衕南側有條金井衚衕,衚衕得名於一口“金井”。而這口金井就在如今沈家本故居(金井衚衕1號)門前。

這座坐北朝南、背靠上斜街的三進院落,因為沈家本的到來,曾經政要雲集,帝師陳寶琛,以及袁世凱、段祺瑞都曾到這裡拜訪沈家本,長談短晤。而這也是因為他在法學方面的才能與貢獻。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沈家本故居門口

因為父親沈丙瑩在刑部為官,沈家本五歲時便隨父進京居住,後隨父親官職調動,輾轉各地。

他自幼習儒家經典,尤精於經學和文字學,喜歡考辨文獻,引經據典,追本溯源,對文獻的考據很有一套,著有《諸史瑣言》、《古書目四種》等十餘種經史考據著作,成績斐然。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沈家本故居內的沈家本塑像

這樣的考據方法以及求實精神,對八股文卻沒有太多幫助,因此他的仕途並不順利。

同治三年(1964),24歲的他沈家本援例入職刑部,次年中舉,但時隔18年後,光緒九年(1883)才終於考取進士。

此後直到光緒十九年(1892),53歲的他終於受到上司的舉薦,外放任天津知府,他“以寬大為治”“用律能與時變通”,受到時人稱譽。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五年後,沈家本調任保定知府。1898年,董福祥甘軍過境,縱火燒燬了保定北關外法國教堂,釀成交涉案。沈家本參與處理交涉,阻止了法國教士多佔土地的企圖。

1900年,沈家本收到了光緒帝拔擢他為山西按察使的諭令,他本該春風得意,但還未走馬上任,就被“八國聯軍”阻在了保定。

後又受人誣陷,被關押在保定北街教堂,經李鴻章等人的交涉,也只是由拘留改為監禁,直到次年2月14日才恢復自由。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沈家本故居中的“沈家本生平大事記”

1901年,沈家本升任刑部右侍郎,回京赴任後,來到上斜街,買下了這處已經廢棄的吳興會館,稍作休整,便住了進去。而此後直到他去世,便一直住在這裡。

可以說,他的一生都與律、法緊緊地圍繞在一起。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清末修律。

“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

1902年5月13日,清政府釋出上諭,命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修律,任命沈家本為修訂法律大臣。

沈家本主持立法改革工作之後,改造舊律,起草新律,人權保障、罪刑法定、審判獨立等現代法治的基本價值進入我國法律文字之中,民事、刑事分開,奴婢制,凌遲、梟首等野蠻刑罰和沿用近兩千年的笞、杖、徒、流、死等傳統五刑被廢除,律師制、陪審制、新式監獄制度等現代司法制度得以確立,古老的中華法制終於緩緩地打開了現代化的大門。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沈家本故居內景

巧合的是,沈家本所住的金井衚衕1號地處宣武門外,附近會館林立,正處在戊戌事變中心,不遠就是菜市口,當年戊戌六君子就是在這裡砍頭。而正是因為他的倡導,砍頭這一酷刑終於在法典中刪除。

用中國法學會理事汪漢卿教授話來說:“如果說中國過去歷史上真正的法學家只有兩人,那麼一個是唐代的長孫無忌,另一個就是清末的沈家本。”

可以說,他開創了中國現代法治的先河。

清末民國初,內憂外患,政局動盪,他厭倦了爾虞我詐的政壇生活,辭去要職,避開塵世,在家中與典籍相伴,埋頭著述整理法律文獻,直至1913年7月12日溘然逝世。他晚年的《枕碧樓偶存稿》、《枕碧樓叢書》等都是在這裡寫成的。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沈家本故居內的枕碧樓

民國政府繼承了其法律思想,高度評價其在法律革新方面的重要地位,袁世凱的輓聯是:“法學匡時為國重,高名垂後以書傳”。

“也有三竿並兩竿,閒中對此念家山。檀樂疏影出牆頭,風雨瀟瀟戶自關。”沈家本曾如此描寫自家院落。

這座故居為坐北朝南的三進院落,門兩側有兩間門房,第一進院是正房,中間三間為穿堂房,西側三間,東耳房是五間兩層的小樓,為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是沈家本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所建的藏書五萬餘卷的藏書樓,題名曰“枕碧樓”,至今儲存完整。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沈家本故居內的枕碧樓,二樓目前上不去

解放前,沈家人搬離故居。1949年後,政府將這裡作為直管公房用來解決普通百姓的居住問題。此後,三進院落變成大雜院,很難尋到從前的模樣。

1990年,北京市宣武區(後與西城區合併)政府將故居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當時這座百年老宅已成為住有40多戶人家的大雜院。隨著時間流逝,院內建築毀損嚴重,安全隱患突出。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騰退前的沈家本故居

2014年,西城區編制“十三五”文物保護行動計劃,首次提出要成主題的、有規模地實施文物騰退,沈家本故居成為第一批啟動騰退的專案。在法院部門專業人士的參與下,形成了“沈家本故居”騰退方案,10個月內騰退工作即告完成。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財經大學近現代法研究中心教授侯欣一提交了關於將沈家本故居改建成“中國傳統法制文化博物館”的提案。

隨後,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決定對故居進行修繕、保護和利用。兩年多的時間,沈家本故居開門迎客,速度之快超乎許多人的意料。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如今的沈家本故居

值得一提的是,上斜街附近浙江籍的會館可謂十分集中。

資料顯示,除了吳興會館外,上斜街路北原14號(現宣外大街1號)、18號(現37號)曾為浙江會館,面積分別為1。37畝和1。76畝,後者在上斜街小學擴建時被拆掉了;路南原56號(現48號)為紹興北館(也有資料顯示為紹興縣館),佔地1。62畝,有房49間,路北20號(現45號)為其附產,面積只有0。1畝,有房3間。

限於篇幅,今天就先聊到這裡。

衚衕裡的太原會館、四川會館、

東莞新館、番禺會館等,

就留待接下來的文章一起介紹吧。

關於上斜街,您還知道哪些故事?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 end ·

致謝和宣告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文章

[1] 葉宗寶,薛彥。從會館到同鄉會:近代河南旅京士紳的聚集活動及其影響[J]。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01):144-148。

[2] 康有為創立的強學會活動遺址

[3] 戊戌遺蹟今安在,北京晚報,2018。07。05

[4] 許知遠,許知遠:1895年的轉折時刻,東方歷史評論,2020。02。11

[5] 李佳霖,嵩雲草堂:最大河南會館難覓痕跡,中國文化報 ,2013。07。11

[6] 靳昊,沈家本故居:見證百年前法治變革風雲,光明日報,2018年02月11日

[7] 劉冕,直管公房文物騰退有了“沈家本樣本”,北京日報,2017年08月25日

[8] 李斌,故居和會館:一座城市的靈魂與榮光,瞭望東方週刊,2018。03。07

[9] 白繼增,北京宣南會館拾遺,中國檔案出版社,2011。1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五百年前,新文化街還叫石駙馬大街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實驗二小 奮鬥小學 鮑家街小學 新文化街的這些學校您還記得嗎?

上斜街會館尋蹤:河南會館經歷戊戌風雲 沈家本故居見證法治變革

實驗二小 北京四中 中央音樂學院,新文化街原來這麼有名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