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求勝利而不是求真理

歷史上的戰爭很多,雖然交戰雙方都要打著正義的旗號,但是他們只是為了求得勝利,而不是求真理。

戰爭是求勝利而不是求真理

戰爭一旦開打,就沒有什麼正義與真理的說法。古語云:“春秋無義戰”。諸侯們口口聲聲為了仁義,為了真理而開戰,其實只是為了土地。就連孔子勸說他們,他們都不聽,卻對孔子說,你說的都對,但是我要的不是仁義,而是土地。弄得孔老夫子都沒辦法,只能換一個國家繼續遊說。戰爭打起來,即便有理的一方也變得沒了道理。畢竟,戰爭靠拳頭和兵器取勝,也要靠糧草給養取勝,靠天時地利人和取勝。正義與非正義並不在考慮之列,發動戰爭的人只想著勝利,並且知道勝利後能得到什麼。

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並非都討厭戰爭,甚至有一些知識分子成為幕僚,成為參謀,就是為了打仗而生。知識分子用平生所學為打仗做準備,並且時時為主帥提供方案。他們已經實現了身份的蛻變,不再是簡單的蹲在書齋裡的知識分子了,而是隨軍的智囊、軍師、幕僚。諸葛亮曾經是一介書生,長期隱居臥龍崗。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並沒有跟著劉備求真理,而是帶兵打仗,幫助劉備由弱變強,建立了蜀國。他知道,天下是拳頭最硬的人說了話才算數的。諸侯們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入京,上演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份,只不過被打死了,而曹操不甘人後,繼續上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份,成功了。要是諸葛亮有了機會,照樣會讓劉備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直接取而代之。所有的說法,包括劉備是漢室宗親的說法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也就是說,在盛行性叢林法則的社會,戰爭是最大的得利手段。發動戰爭的國君眼裡只有利益,而沒有真理。他們以為手握真理,其實只是強權罷了。在少數民族強悍的時期,他們只知道金戈鐵馬,要用武器征服每一寸土地,還要獲得大量的人口,當然也就獲得了勞動力。在如此巨大利益的誘惑面前,很難有國君獨善其身。如果一個國家講仁義,講道德,講和平,那麼,起碼這個國家兵力不強大,甚至很弱小,不足以和別的國家抗衡,只能獨善其身,或者和別的國家搞聯合發展。要是一個國家非常強大了,就一定會稱霸,而且還會統治很多小國家,儼然做起了老大。老大說話,小弟們只能唯老大馬首是瞻,還要經常出錢孝敬老大。要是老大打仗,小弟們都會跟隨,甚至會實現“群毆”。

戰爭是求勝利而不是求真理

晚晴政府招致英法聯軍入侵,又招致八國聯軍入侵,現在的超級大國經常侵略小國家,是不是能說明在戰爭面前真理蕩然無存?或許是吧,真理只存在於學者的書齋裡,到了社會層面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社會往往盛行叢林法則,講究弱肉強食,即便有人規範也是那樣,強大的始終都要沾光,而弱小的始終都要受欺負。雖然打仗並不一定能夠獲勝,但是隻要能獲得很大的利益,國君們就不惜發動戰爭來獲得那些利益。賭上整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賭上所有人的性命,就是拼個魚死網破也要放手一搏。勝利了也就有了發言權,要是失敗了就失掉了發言權,同時也失掉了話語權。

“成者王侯敗者賊”,自古皆然。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而勝利者不知道踏著多少人的枯骨走向了勝利,也不知道犧牲了多少平民百姓和軍隊的將士才取得了勝利。如此一來,勝利就變得難能可貴,也變成了發動戰爭的人最終追求的結果。他們認為戰爭才是硬道理,才是最終追求的手段,透過戰爭能夠獲得真理。畢竟,取勝之後就獲得了超級話語權,也就獲得了重新書寫歷史的機會,甚至可以改寫前朝的歷史。當權者書寫歷史並不可靠,但是別人又有什麼辦法呢?人們大多失去了話語權,甚至失去了評說歷史的機會,那麼還有誰敢對歷史品頭論足呢?又有誰認為真理存在於歷史之中呢?

雖然發動戰爭的人總要找一個所謂正義的藉口,但是戰爭發動起來就無所謂正義與非正義了。生靈塗炭,最受罪的就是老百姓。他們會遭受刀兵戰火,死的死逃的逃,無家可歸,流離失所,甚至被人販子倒賣,已經不算個人了。要是吃不上飯了,哪裡還有仁義可言?借用一句電視劇的臺詞叫做“饑民還是人嗎?”那意思是,只要給他們一口吃的,他們就會幹任何事。戰爭極容易導致饑荒,也極容易讓老百姓喪命。戰火還會蔓延,像一戰、二戰那樣,大多數國家都參與了戰爭,也讓戰火幾乎燒遍了全球。各國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戰鬥,根本沒有所謂的真理,只有追求勝利,勝利了也就獲得巨大利益了,要是幾個國家聯合取得勝利,就會對戰敗國予以瓜分。那麼,在此等環境下,不管科技如何進步,也不管政治體制如何先進,人們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而不是滿口仁義,追求真理那麼簡單。

戰爭是求勝利而不是求真理

墨子的“以戰止戰”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凡能用和平的手段阻止戰爭,就不會以戰止戰。只是,發動戰爭的人追求勝利,而不追求真理,更不講什麼仁義道德了。那麼,“以戰止戰”就有著現實意義,也有著一定的哲學意義,並不能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