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硝煙瀰漫、震耳欲聾的爆炸從未停歇;橫七豎八的地道,在黑暗中延伸向城垣之下。

地表之上,數道縱橫交錯的壕溝分割包圍著搖搖欲墜的孤城,曠野之中散亂匍匐的屍骸,暴曬於7月耀眼的烈日之中,卻無人問津。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此時,坍塌的城牆已露出巨大的豁口,雙方正用血肉之軀反覆拉鋸,去爭奪對這座城池最後的控制權。

盛夏乾燥而灼熱的空氣中,瀰漫著令人煩躁不堪的惡臭,有那麼一瞬間,眼前這座陷入四面重圍卻又無比堅挺的城池,甚至讓林鳳祥有些恍惚,一度產生出正在攻打南京的錯覺。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而令北伐軍主帥萬萬沒想到的是,四個月之前,他僅僅用了十二天的時間,便拿下了號稱南方第一堅城的江寧(南京)。

但這座城郭方圓僅九里,規模不及金陵十分之一的彈丸小城,卻將一路所向披靡的北伐軍,硬生生阻擋了整整56天。

北伐失敗的原罪

關於太平軍北伐,在後世一直飽受爭議和詬病,即使是一向寬容的忠王李秀成,在其被俘後的自述中,也曾痛心疾首地將“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總結為導致政權失敗的“天國十誤”之首。

1853年攻克金陵,對於太平軍而言是極其輝煌的軍事勝利,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是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在軍事上也並未佔有絕對的優勢。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此時真正被太平天國掌控的地盤,只有長江下游的天京、鎮江、揚州三座城市。

而清軍也遠遠沒有到潰不成軍的地步,相反在太平軍攻陷江寧後不久,一路從廣西尾隨而來的湖南提督向榮,便在城南孝陵衛駐軍,建立了江南大營。

而緊接著4月7日,欽差大臣琦善也率領萬餘清兵南下,在揚州到浦口之間紮下了江北大營。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面對江南、江北兩座清軍大營對天京形成的合圍之勢,如果洪秀全等人滿足於偏安東南一隅,無異於坐以待斃。

更何況數十萬軍民麇集天京城內,只有向外運動,尋求突破封鎖,才能在軍事上立於不敗之地。

也正是基於上述原因,以洪秀全、楊秀清為首的太平天國領導才在定都天京後不久,即做出了西征和北伐的重要決定。

西征是為佔領上游安徽、江西的廣大產糧區,同時為天京西面建立屏障,而北伐就更是肩負著直搗黃龍,“驅除韃虜”的神聖使命。

由此可見,北伐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對於這樣一場關乎國運、命運的生死對決,時機如何選擇、兵力如何佈置,又該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確實值得思考。

起碼從後面戰爭的程序來看,在天京立足未穩之際,以兩萬孤軍長驅千里,便想一舉推翻得國二百多年的滿清政府。

這樣的心態,至少暴露了洪、楊等決策者對於形勢的過分樂觀和自信,對於困難的估計又嚴重不足,而這才是導致北伐最終失敗的原罪。

北伐之初進兵神速

1851年金田起義時,太平軍也只有兩萬人,但就是這區區兩萬人,只用了兩年時間,便發展到數十萬之眾,更是一路從廣西的蠻荒之地打到了秦淮河畔的金陵。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尤其是1853年初攻陷湖廣首府武昌後,太平軍更是僅僅只用時兩個月,奪九江、克安慶,橫跨鄂、贛、皖、蘇四省,並最終定鼎天京。

這樣看來,同樣是兩萬人的北伐軍,似乎有很大機會複製當年太平軍的輝煌,但實際上,太平軍的定都之路和此後的孤軍北伐存在本質的不同。

首先,在攻克金陵之前,太平軍藉助了長江的水路優勢,使其部隊的機動性大大提高,而且長江流域並不是清政府重兵防範的區域,即使像九江、安慶這樣的重鎮,清軍防守力量也相當薄弱,太平軍基本上都是兵不血刃的輕易佔領城池。

而北伐的情況則完全相反,首先向北用兵,不僅沒有長江的水路便利可以加以利用,同時橫亙眼前的黃河還會成為太平軍進攻方向上的天然阻礙。

而且越是向北,就越是靠近清政府統治的核心區域,太平軍所需要面對的,將不再是之前孱弱無能的綠營兵,而是愛新覺羅統治者賴以安身立命的滿蒙騎兵,在廣闊的華北平原,以步兵為主的太平軍,僅僅依靠兩條腿,又怎麼可能和騎兵抗衡?

所以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困難重重的。但無論如何,1853年5月,太平天國的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又正丞相李開芳,仍然統領九軍,合計兩萬二千人的精銳,由揚州出發,溯江而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1853年5月13日,北伐軍攻克天京江北的重要據點浦口,並由此開始北上。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在東王楊秀清“師行間道,疾趨燕都,毋貪攻城縻時日”的戰略思想指導之下,林鳳祥、李開芳的部隊,進軍速度相當迅猛。

此後的一個月時間,北伐軍縱貫皖北,近逼河南,兵鋒所至,沿途披靡。其間除了六合、清流關略微受挫外,幾乎未遇阻遏。

而林鳳祥等人,每陷一城,不作逗留,即刻棄城北進。這正與楊秀清誥諭規定的戰略方針一致。

至大軍兵臨河南,沿途民眾更是紛紛歸附,“兵將日日加增,盡見騎馬騾者甚多”,北伐隊伍日益壯大。

但問題也隨之產生,大軍攻克河南歸德後,因清軍在北岸封鎖黃河渡口,太平軍無船渡河,只能沿黃河南岸西行,直到7月2日,才得以在汜水徵集民船強渡成功,但在清軍的圍追堵截之下,仍有一部分兵力因渡河不成,掉頭南下安徽。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北伐軍將目光鎖定在了懷慶城(今河南沁陽)。

懷慶城下攻堅受挫

之所以選擇圍攻懷慶,一是因為林鳳祥等人聽聞“懷郡殷實,且產火藥兵器”。

而且懷慶雖然是黃河北岸的重鎮,但城圍僅9裡許,規模不大,此時兵力也比較空虛,僅有知府餘炳燾及知縣裘寶鏞督率300清兵及臨時招募的近萬名團勇據守城池。

7月8日,太平軍進至懷慶,四面急攻,未能得手,又以穴地攻城之法,兩次轟塌東門城垣,無奈守城清軍負隅頑抗,拼死守禦缺口,太平軍數次進攻均被擊退。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此後,林鳳祥又指揮北伐軍,於23日在東城、西城兩路開鑿隧道,埋設地雷,意圖同時引火轟發,使敵顧此失彼,難於兼顧。

但不想天公不作美,東門地雷先發,城垣倒塌,卻被清軍及時以磚石填補,而西門地雷卻因為突降陣雨,而未能引爆,導致雙管齊下之計功虧一簣。

眼見攻勢屢屢受挫,太平軍遂決定在環城四周同時開挖地道二十餘條,希望以規模優勢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知府餘炳燾眼見勢單力薄,為增強守城力量,便釋放了獄中犯人,參與守城。而這些囚犯中,便有此前從事開山鑿洞的挖煤工人,能夠輕易地分辨出太平軍修築的地道。

據其所言,只要清晨於高處檢視四野,“草上無露則下有地道,遠近曲折,一目瞭然”,一旦發現隧道蹤跡,清軍便“橫掘深塹以待,隧道至立破”。

如此一來,在小小的懷慶城下,太平軍賴以成名的“穴地攻城”戰術竟失去了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身後清軍的大批追兵也紛紛趕到,江寧將軍託明阿率4000名清兵,於7月15日渡過黃河,18日趕到懷慶外圍,駐營城東30裡、沁河南岸的徐堡鎮。

總兵董佔元、善祿也率北路援軍2300名抵達城東40裡之清化鎮。

7月24日,恩華率兵1000名,27日,山東巡撫李僡督兵勇2000名亦先後趕到,分扎清化鎮及二十里鋪。

勝保則於28日自揚州率兵1900名駐營城東之申莊、趙莊。

至此,懷慶周圍清兵已達一萬七八千人。但這些各路援軍皆集結府城東南、東北方向。除勝保外,其餘皆離城較遠,對北伐軍暫未構成威脅。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增援清軍源源馳至,使北伐軍處於攻堅拒援的兩面作戰態勢。林鳳祥被迫分兵拒援,攻堅只得暫時停止,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艱苦而漫長的拒援相持

面對外圍逐漸增加的壓力,林鳳祥令將士於懷慶府城四周,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組成攻城防禦圈,即可攻城,也為拒援,更能作為進退之屏障。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首先在城池四周,修建木城四座,木城之間以木板、桌櫃等壘積而成,外覆泥土,同時在牆垣開鑿槍炮洞口,加強火力封鎖。

其次,在城外兩側挖掘寬、深皆有四尺壕溝,壕中遍插竹杆、木棍,防禦外敵攻擊。

同時,太平軍還將城外護城河所蓄的沁水全部放出,排除進攻線上的障礙。

在戰場態勢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林鳳祥並沒有當機立斷,選擇快速突圍,而是試圖冒兩面作戰的風險,長圍久困懷慶。

不得不說,雖然戰前的準備工作非常充分,但對於此時的北伐軍而言,選擇在懷慶城下浪費時間,絕不是明智之舉。

從7月19日開始,前來支援的清軍便陸續對太平軍發起了攻勢。但這支北伐的部隊,主力全部是來自兩廣、身經百戰的太平軍精銳,依託簡易的木城和簡陋的兵器,卻給予了來犯之敵沉重的打擊。

由於北伐軍固守木城,屢挫敵援,外圍的清軍短時間內根本無法突破,而懷慶城內,本就兵力薄弱,新招募的團練雖人數眾多,但即缺乏專業的訓練又沒有實戰經驗,勉強可用於自保,卻根本無力向外衝擊。

太平軍合圍懷慶的時間一長,城內逐漸出現了糧源危機。面對環城圍攻的太平軍,連知府餘炳燾不禁哀嘆:“城內糧食僅敷數日,雖民壯萬人,嬰城固守,勢甚危急”。

為將懷慶及時解救於困境,外圍清軍於7月31日商議,對太平軍實行多路同時進攻,其中勝保攻其東南,託明阿、善祿、西凌阿則攻東北。

8月7日寅刻,沁河南北的清軍約期進攻,懷慶守軍亦派選壯勇二三百名縋城而出,側擊於後。太平軍則憑藉工事,將士暗伏壕內,用槍炮封鎖敵人的進攻線,使清軍無法接近木城。

此後半個月,清軍幾乎一刻不停的由東、南、北三路出擊,甚至一度抵至城壕,北伐軍躍出木壘,直衝敵前,奮勇截殺,雙方互有傷亡。

同時勝保還派遣小股人馬妄圖靠近後焚燬木城,但被林鳳祥及時發現,分兵予以挫敗。

隨著時間的流逝,雖然清軍無法撼動北伐軍的陣地,但情況卻越來越不容客觀,太平軍沒有重型火炮,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攻破懷慶城,而圍城日久,自身的糧草供應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而從8月底開始,清軍開始改變策略,不再盲目進攻,而是督兵前進,掩護兵勇挖溝築牆,逐步向木城逼近,北伐軍所構築的攻城防禦圈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在這樣的情況下,破城已然無望,況且即使太平軍能攻下懷慶,恐怕也會再次陷於清軍的重圍之中。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9月1日,林鳳祥思慮再三,被迫放棄懷慶,西趨濟源,56天的拒援攻城戰,至此結束。

久留城下的慘痛代價

北伐軍在懷慶城下圍困近兩個月,雖然最終未能破城,但也積累了不少戰鬥經驗並開發了一些新的戰術。

例如構築整體防禦圈,在攻城的同時又能拒敵,而且太平軍據此可進可退,給予了敵人很大的殺傷。

另外,多條地道同時開挖,多處地雷同時引爆的新型戰術,也是對之前穴地攻城的一次大膽嘗試和全面升級。

同時在相對不利的戰場局勢下,太平軍攻守有度,進退得法,透過實戰的洗禮,整個隊伍都得到了很大的鍛鍊。

但北伐的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直取京畿,在懷慶這樣一座並沒有太多戰略意義的城市上浪費大量的時間,始終是得不償失並且貽患無窮的事情。

正如前文所述,北伐要想一蹴而就,實際上相當困難,但如果林鳳祥能以最快的速度直插敵人心臟,這樣一支奇兵,也許會帶來出人意料的結果。

但頓兵懷慶50餘日,不僅喪失了進取主要戰略目標的寶貴戰機,而且在這段時間裡,清廷又可以從容調集兵力,防禦京畿地區。

而以運動戰見長,行軍速度極快的北伐軍,因在懷慶城下執著於孤軍奮鬥,置身於一地一城之爭奪,冗日持久,使原來靈活的戰術走向了反面。

如此一來,不僅貽誤了戰機,丟掉了北伐軍兵貴神速的優勢,至使清軍在其北近之路上層層佈防,北伐軍不能一路向北,只得西走,穿越太行山走山西,再繞一個大圈子入直隸。

又因為行程的增加而導致時間上的延誤,北伐軍最終到達天津近郊的楊柳青時,已是11月份,北方的寒冬已然降臨。

懷慶圍城:毫無意義的進攻,為北伐失敗埋下了致命隱患

對於並未準備越冬衣物,又基本上來自兩廣的太平軍戰士而言,行進於冰天雪地之間,曠野百十里稀少人煙,缺糧缺衣御飢寒,覆亡的危險已悄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