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興土木雖勞民傷財也難遮掩其雄才大略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贏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功績不容忽視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秦始皇善於用人、勇於改過

戰國末年,從諸侯割據向全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和宦官嫪毐所把持。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平定嫪毐的叛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令其徙處蜀郡;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先後滅了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這並不是哪朝皇帝所能輕易做到的。而是秦始皇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

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興土木雖勞民傷財也難遮掩其雄才大略

秦始皇

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就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國所有的一流軍事家和政治家。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發揮他們的長處,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正。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將全國之兵交付於王翦,結果取得了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的善於用人和勇於改於對於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秦始皇的另一過人之處在於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還創立了“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佈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弛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石門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三)推動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他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頒佈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專制主義統治製造神學根據,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確實施。

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興土木雖勞民傷財也難遮掩其雄才大略

蒙恬

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定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將原有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燬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秦始皇的過失

秦始皇有著不容忽視的功績,他的雄才偉略無人能比。但是他也有著不少的過失,做過不少的錯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大規模的修建宮殿和陵墓

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宮殿,而在統一六國期間,更是大興土木,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咸陽附近仿造一遍,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一帶全部都是宮殿群。統一之後,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每年動用民工七十多萬人。雖然有人辯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萬這個數量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來說,這個比例也是很驚人的,朝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這裡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臺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滿布機關。最後,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二)殘酷的刑罰讓人聞風喪膽

秦皇始的刑法也是很殘酷的,秦國統一前夕,秦始皇的思想導師韓非在極力鼓吹“重罰少賞”,他說:“重罰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弄,上不愛民,民不死賞。”他也曾警告說;“用賞過失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也就是說無論賞罰都要有個合理的限度,超出這個限度,賞罰就會失去它的作用。可惜的是,在韓非建構的君主集權理論中,這種合理的聲音非常微弱,以至於完全被秦始皇忽略了。“重刑主義”到了秦始皇手中,它的道義基礎,它的合理限度,完全被拋到九霄雲外。秦始皇既不主張“以刑去刑”,也不主張“重刑厚賞”或“重刑少賞”,而是主張“專任刑罰”的“重刑不賞”。

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興土木雖勞民傷財也難遮掩其雄才大略

李斯

而這種極端思想被秦始皇的政治設計師李斯表達得淋漓盡致,他說:“名主聖王之所以能久處尊位,長執重勢,而獨擅天下之利者,非有異道也,能獨斷而審督責,必深罰,故天下不敢犯也。”。在統一六國後,四海之內的臣民都已匍匐在他的腳下,誠惶誠恐地期盼著這位“興義兵,誅殘賊”的皇帝能夠在戰亂之餘賜給他們福祉、和平和光明。可秦始皇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只有他一人有資格從黑暗中闊步走出,享受光明的沐浴,而那些芸芸眾生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萬世一系的永恆帝國,則必須留在黑暗、恐怖、毀滅中。

出自這種專橫的設想,他在統一戰爭剛剛結束,就立刻建立起“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而不赦”的霸權主義。歷史記載,秦始皇對“黑色”情有獨鍾,他認為黑色是一種吉祥的顏色。因為他的生活始終在與黑暗和恐怖相伴,黑暗扼殺了他的童年,奪走了他的歡樂。所以他也要讓的臣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以至於他要用如此名目繁多、陰森恐怖的刑罰,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製造一種他所需要的“黑色恐怖”氣氛,才能使那些籠罩在“黑色恐怖”陰霾下的人們達到李斯所說的“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的火候,從而使帝國的臣民成為任之驅使的人形畜生。

秦始皇更迷信“暴力萬能論”,更相信在“刑罰主義”的大旗下,他的任何想法都能夠實現。基於些,他竟然把在戰場上用來對付敵人的辦法拿來對付自己統治下的民眾。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有意製造恐怖氣氛,他視民為草芥,他把法律當成是他可以隨心所欲濫用的皮鞭和屠刀。為了滿足他那永無止境、荒誕不經的醜惡私慾,法律在他手中不僅不是制止犯罪、保證社會安定的工具,相反卻成了製造“犯罪”的工具,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帝國建立後,他接連頒佈了“妄言法”、“焚書令”、“挾書令”、“誹謗法”等禁錮思想的苛法。另外又把已有的刑法作了加大懲罰力度的處理。如秦統一前的《徭律》規定:“失期三日到五日,貲一點;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到了秦始皇手中居然改為“失期,法皆斬”。簡直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

(三)焚書坑儒

秦始皇的最大過失在於“焚書坑儒”和尋求長生不老藥。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宴群臣,僕射周青臣乘機捧場稱讚秦始皇:“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人人自安樂,元戰爭之患,傳之間萬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聽後喜形於色。博士齊人淳于越當即加以駁斥:“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歷史上把這次廷爭稱為周、淳之爭。

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興土木雖勞民傷財也難遮掩其雄才大略

焚書

秦始皇將淳于越的建議交給群臣去議論。時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擴大事態,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諸生”及私學。李斯針對淳于越的言論,稱述“五帝不相變,三代不相襲”,自古因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指責當世,惑亂百姓,他們以“私學”詆譭“法教”,指責朝政法令“入則心非,出則巷議”,甚至造謠誹謗。這種現象如不禁止,必將削弱皇帝的權威,臣下結成反對的派別。於是李斯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禁私學,焚《詩》、《書》,實行文化專制的政策。於是在秦代首都咸陽縱起了焚書的烈火,接著這樣的烈火在全國各郡或先或後被點燃了,而且在一個月內沒有熄滅過。在這遍及全國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國古典文獻,除自然科學(醫藥、種樹)及神學(卜筮文獻) 以外,幾乎全都變成了黑炭。焚書事件發生後,對政府不信任與離心者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有兩個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由於明知仙藥是根本沒有的,他們無非是藉此騙取富貴,時間長了騙局終歸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獻秦始皇驗方不靈就要被處死的規定,兩位方士恐怕逃不脫一死。於是他們散佈了秦始皇一系列專制獨裁的過失,藉口不能給這樣的人求仙藥而溜之大吉。秦始皇聽到這個訊息極為惱怒,因為他為求仙藥給了這些方士鉅萬資財,不但沒有人為他尋到仙藥,而且還說他的壞話,又加上首都咸陽的儒生也有人散佈妖言迷惑民眾,於是秦始皇派人普遍嚴加審問,儒生們相互告發,牽連到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這四百六十多個儒生全被抓去活埋。歷史上把這一事件與焚書事件連起來統稱為“焚書坑儒”事件。

對秦始皇的評價

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讚他為“千古一帝”;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以暴虐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倖之,海內愁困無聊”。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們要用事實的眼光看待事物,全面,深刻地評價人物的好與壞。

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興土木雖勞民傷財也難遮掩其雄才大略

賈誼

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我們評論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偏於一面,應當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秦始皇是一個令人尋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經過賈誼的責難。迄至近代,既受過章太炎和蕭一山的恭維,也受過顧頡剛和郭沫若的批判。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而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位“暴君”確實是雄才偉略,氣派不凡,幹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如滅六國,一統天下,縱觀歷史,這位皇帝,留給後人的,留給歷史的,論意義,斷價值,是功績遠遠大於過失,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長城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成了強盛的象徵,多少國人為之自豪。還有兵馬俑,被稱為“第八奇蹟”,舉世震驚。長城和兵馬俑讓國人洋洋得意,揚眉吐氣,發出多少大國強國古國的黃梁舊夢,膨脹著自得自喜自尊自滿的精神;假若長城和兵馬俑是“罪證”的身份存在,那麼我們的驚歎和讚賞不是成了自欺欺人?

秦始皇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評論的:“及至始皇,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始皇統一六國大興土木雖勞民傷財也難遮掩其雄才大略

秦始皇在歷史上也算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經歷了風風雨雨,排除萬難,終於統一了六國,這並不是每一統治者都可以做得到的。“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我們評價一個人不能只是單方面去看待,而應該客觀地去分析。秦始皇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一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鑑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人無完人,雖然秦始皇有一些過錯,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偉大功績。總的來說,秦始皇可以說功大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