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乃是鮮卑族,可是他的先祖卻是正統漢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1年在長安正式稱帝建立隋朝,結束兩晉十六國較為動盪的局面。大隋雖然只持續了不到40年時間,可是修建大運河,重新落實科舉制度,都是這個朝代所帶來正面影響。然而,不管是隋文帝楊堅還是唐高祖李淵,這二人的血統都是大家爭論的焦點,比如隋文帝似乎是鮮卑族,而且有鮮卑姓氏“普六茹”。但是我們將視線往前看看,楊堅先祖是正統的漢人。楊堅的先祖甚至還是西漢初期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可為何到了隋唐時期楊堅從漢室後裔,變成了鮮卑族人呢?

隋文帝乃是鮮卑族,可是他的先祖卻是正統漢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楊堅的先祖就是赤泉侯楊喜,楊喜因在垓下之戰中,得到了項羽身體的一部分,公元前200年楊喜被劉邦封為赤泉侯。甚至楊喜的玄孫還是司馬遷的外孫,整個兩漢時期,楊氏家族發展速度極快。到了東漢末年楊震、楊彪,更是位極人臣。三國時期的袁紹雖然貴為三公之首,可楊家也有“四世三公”的稱號。可是赤泉侯楊喜乃是陝西潼關人,到了楊堅這輩為何血緣會發生如此大的改變?其實這還要從五胡亂華開始說起。

隋文帝乃是鮮卑族,可是他的先祖卻是正統漢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自從司馬炎建立西晉,由於根基不穩,他主動讓16個北方少數部族南下遷徙居住。按照司馬家族的想法,是想透過這些剽悍異常北方胡人以起到震懾,更好的管理世家門閥,其目的還是想著維護統治。此時鮮卑族也成為司馬家招攬的物件,早在漢獻帝時期,鮮卑族部分族人就已經南下遷徙。鮮卑最早是誕生在關外,也就是大興安嶺一帶,到了兩晉時期鮮卑人已經徹底進行了南遷。

隋文帝乃是鮮卑族,可是他的先祖卻是正統漢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論是西晉還是東晉,民風較為開放,其最代表的莫過於“竹林七賢”,個個豪放不羈視官位如糞土。民風如此開放的情況下,對於。和其他少數部族通婚,也就沒那麼看重“血緣”,並不講究民族關係。此時鮮卑族他們學習中原人士的文化以及著裝,從思想上就已改變。恰好兩晉又是南北文化融合最統一的時期,各種文化流派不斷衍生出,所以鮮卑族也和漢人進行通婚。直到近現代不少歷史專家,透過不斷的走訪調查,已經可以確定五胡亂華已經到了最後,北方部族早已徹底融入到中原政權。此時,已經不分漢人和胡人的血統。楊堅之所以變成了鮮卑族人,還是因為他的母親元貞太后,就是鮮卑貴族後裔,所以楊堅他的血統肯定有50%是源自鮮卑族。

隋文帝乃是鮮卑族,可是他的先祖卻是正統漢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陳寅恪老師則認為楊堅家族,是山東寒族,而他的鮮卑貴族身份都是進行偽裝。可是筆者卻認為,陳寅恪先生是透過父系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然而隋文帝的母親是地地道道的鮮卑人這點事不容置疑。透過血統融合論來說,楊堅以及李淵他們都是帶有胡人的血統。

隋文帝乃是鮮卑族,可是他的先祖卻是正統漢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主要還是兩晉少數部族不斷遷徙南下已經和漢人有了高度的融合,雙方通婚之後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為在戰亂中這些大家族自身實力銳減,不可能繼續保持漢人與漢人之間相互聯姻。而且五胡亂華時,大批的中原人士遭到肆意屠殺,反而這些北方部族實力得到增加,為了自身的血統,鮮卑、羯,等其他族人也和漢人進行相互通婚。雙方的文化以及所思所想幾乎一致。多民族血統融合之後早已融為一體。

隋文帝乃是鮮卑族,可是他的先祖卻是正統漢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關於中華民族血脈融合的問題,這點,就連日本人也曾經提過質疑。侵華戰爭開始時,日本侵略者到處鼓吹,自從東漢末年之後,中國就沒有正統的漢人,相反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來到九州之後繁衍生息,日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後代。只是這樣的說法還是太過狹隘片面。中華民族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諸如鮮卑、匈奴、羯,他們本質上都是中原人,為了躲避戰亂來到關外進行繁衍後代,其歸根結底同屬華夏人。若沒有這種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哪來如今繁榮昌盛的祖國呢?

參考文獻:民族演變史,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