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清朝滅亡前後的皇家守陵人

風雨飄搖:清朝滅亡前後的皇家守陵人

守陵人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職業。他們受命於特權者,為特權者服務。一般都是出於某種目的用自己的一生來守護陵墓,或是為了信仰,或是為了生存。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毫不例外地為皇帝修建陵墓,並設立了守陵人制度。但清末時期守陵人的命運就像清朝腐朽的制度一樣時時刻刻在風雨中漂泊不定,那麼就讓我們從歷史的塵埃中去尋找答案吧。

在清王朝統治時期,守陵人其實並不是一種我們想象中的低下卑微職業。他們有著特殊的政治身份和地位,同時仍具有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

風雨飄搖:清朝滅亡前後的皇家守陵人

只有屬於正黃 鑲黃 正藍三旗才能有資格成為守陵衛士

從八旗制度來看,他們屬於滿族上三旗中的八旗子弟。均為建陵後從北京和滿洲關外專門派調而來, 專門為皇帝家族守陵。他們收入也以以朝廷的俸祿為生,按照職務品級高低按月領取俸餉和生活用品。清政府給予守陵人優厚的待遇和清閒的工作,使得他們得到良好的生活條件,特殊的政治地位,從而使其盡心盡力為權力者服務。除了對其施以不收賦稅和免除服役的權利作為優待,還給守陵人安排了獨立的小院居住。

從職務來說,守陵人的地位和職位依然可以顯示出皇族的氣派。清代守護陵寢官員有宗室王公、大臣和員役。其中的宗室王公有親王至輔國公,大臣有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

風雨飄搖:清朝滅亡前後的皇家守陵人

守陵人的最重要工作 其實是負責祭祀活動

但是守陵人的工作並非是簡簡單單地看守皇陵,主要職責還包括負責皇陵內的內務、禮儀、日常維修和祭祀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準備貢品和及時進行祭祀。守陵人之間分工也非常明確。通常情況下,這個工作幹了就是一輩子,並且子承父業,世世代代守護皇陵。

所以在清朝,自然不是任何人就能夠擔任守陵人職務。守陵人主要有以下三種來源:

1 內務府指派出來的專門守陵人

2 八旗子弟守陵衛士

3 朝廷任命的守護大臣

風雨飄搖:清朝滅亡前後的皇家守陵人

清朝皇陵內的守陵官員石像

前兩者大多是來自於八旗子弟中下階層,而守護大臣則通常是由皇室成員擔任。看守皇陵,在實際上就是一件遠離政治權力中心,甚至帶有懲罰性的差使。但他們也不是像其他守陵人那樣世世代代地居住在皇陵,只是在任期內居住在陵墓附近。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守陵人也具有內部的多樣性。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是同皇族及八旗子弟沾親帶故,而且是經過一系列專業訓練的特殊工作者。

但是到了晚清時期,由於國勢衰微和政治腐敗,導致朝廷庫存銀兩入不敷出。守陵人員俸祿減少,生活水平開始下降。同時由於清政府不得人心,官員的權威和守陵人的政治身份受到了相對的影響。

風雨飄搖:清朝滅亡前後的皇家守陵人

龐大的皇陵 自然需要數量不少的守陵人隊伍

到了清朝滅亡,對於守陵人就沒有辦法這麼講究了。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清朝皇族失去了大部分權力與金錢。皇族後裔都自顧不暇,自然沒功夫去管理和保護皇陵。只能籌錢找幾個人去守護皇陵,充當守陵人。

民國政府也曾在溥儀退位前頒佈相關條例,承諾了對皇族的優待條件,明確了對皇族陵墓的相關保護條例。也就是說,清朝的宗廟和陵墓依舊可以享受祭祀,並且民國政府會派遣專門的衛兵去守陵,進行妥善保護。

風雨飄搖:清朝滅亡前後的皇家守陵人

退位前後的幼年溥儀照

於是在1912年清帝退位到1928年孫殿英公開盜墓活動之間,清帝陵記憶體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隊伍。一個是清朝原本的守陵人隊伍,一個則是由民國政府派遣的守陵衛兵。民國守陵人隊伍,自然是由政府分發工資。原來的守陵人,一部分是為內務府衙門分發的俸祿而留下的。一部分則是因為對祖先的尊敬和對家族的情懷,而自願繼續守陵。

但由於國內局勢劇變,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皇族也就再無暇顧及陵墓。原本的守陵人因領不到俸祿而紛紛離開,只剩下少數因為信仰而留下。此時的民國政府內部也因為軍閥混戰一團亂,守陵衛士也就因為種種原因而離開了皇陵。只有在關外的三陵情況較好。因為遠離政治中心,受到的影響較小。而且關外三陵是父死子繼的機制,這才保證了陵寢的祭祀活動可以照常進行。

風雨飄搖:清朝滅亡前後的皇家守陵人

1924年 被轟出紫禁城的溥儀隊伍

1924-1928年間,是清陵損失最為慘重的四年。不僅僅有內部的守陵大臣監守自盜,暗通衛士倒賣陵墓內的奇珍異寶。更有孫殿英率使用暴力手段,強行進入陵墓,並帶著走了不計其數的金銀珠寶。這些行為對文物考察以及歷史研究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不僅僅是他們這些盜墓者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