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打籃球》:賽場就是最好的真人秀場

作者/思涵

“好好的一個籃球綜藝,我竟然被最後幾分鐘的內容搞哭了。”在看完騰訊影片《我要打籃球》第一期後,一位豆瓣網友寫道。

讓網友流淚的是一位聾人球員韓超,他永遠聽不見籃球擦網的美妙聲音,也聽不到場下的歡呼與掌聲,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場上用眼神和手勢與隊友溝通。正如一條彈幕所說,“一不小心戳中淚點,無論什麼人都有熱愛籃球的權利。”

《我要打籃球》:賽場就是最好的真人秀場

《我要打籃球》自8月21日上線,至今已經播出兩期。在這兩期節目中,定格過不少令人驚歎的進球瞬間,更講述了年齡、性別、身份各異的人與籃球有關的種種故事。不僅認真對待打籃球這件事本身,更要在故事中傳遞這項運動的魅力——這是《我要打籃球》將真人秀手段與籃球相結合的初衷。

事實上,籃球受眾從來都不拒絕真實動人的故事。七十多年來,NBA的賽場上誕生過無數耀眼的偶像,他們幾乎個個都有一連串膾炙人口的勵志故事,在青春期男孩女孩的QQ空間和語文作文裡頻繁出場。只要不傷害體育精神本質,球迷群體完全具有消費真人秀故事的能力。

《我要打籃球》:賽場就是最好的真人秀場

同時,《我要打籃球》的真人秀敘事也能夠拉近普通觀眾與籃球的距離,將體育比賽“翻譯”成更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表達。在節目中,林書豪說“輸贏是非常重要,可是不是唯一有意義的東西”;李易峰說“付出沒有回報,這不就是人生常態”。在尊重比賽的基礎上運用好綜藝手段,籃球就不是非球迷觀看《我要打籃球》的障礙和門檻,而會成為積極能量的意象與載體。

打籃球的人有千萬種樣子

總有一個恰似你

以運球花哨著稱卻想證明自己實戰能力的街球手、勇敢宣告“球場也是我們的地盤”的女球員、總是孤身奮戰、想為家鄉籃球做點事的雲南扣籃王……仔細觀察《我要打籃球》海選階段中完整呈現而非快剪的比賽,會發現對戰雙方通常都會擁有一個強身份標籤。這種身份標籤或是作用於比賽雙方的衝突感、或者本身就具有故事性,最終都為節目的真人秀敘事服務。

《我要打籃球》:賽場就是最好的真人秀場

在第一期節目中,體能力量訓練師路給姆的上肢肌肉非常發達,而“雲南滑翔機”矣進宏的彈跳能力驚人,他們的1V1展示的是“絕對力量”和“絕對高度”的對決;在另一場3V3的比賽中,對戰雙方分別是來自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和職業比賽的球員,用MC麻昊天的話說,“一邊賭上了中國大學籃球最高水平的榮譽,一邊賭上了職業球員的榮譽。”這會激發場上球員的鬥志,也挑起了場下球員乃至觀眾的觀賽熱情。

如果說力量/高度、大學生/職業球員等身份標籤貢獻的是比賽本身的戲劇衝突,那麼還有一種型別的身份標籤則豐富了籃球愛好者這個群體的面貌,讓更多觀眾獲得共鳴。

在今晚上線的第二期節目中,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姜鈞馨、四正、陸羽三位偶像歌手。在一檔體育題材綜藝中,藝人——尤其是偶像,顯然是一個敏感的身份。但從“今天不會有唱跳rap,只有籃球”的賽前宣言,到零分強壓下接連打出的關鍵三分球,再到堅持拼到最後一分鐘的韌性,藝人隊讓全場球員自發地為他們喊“加油”。

《我要打籃球》:賽場就是最好的真人秀場

正如他們的對手所說,“大家不管練的水平多高,用的籃球場、籃球筐都是一樣的東西。我也希望,大家能把一些敬意分給不屬於籃球這個專項的人。”這一次,三位偶像歌手的標籤不再是“藝人”,而是代表所有在其他領域工作的人,展示了自己面對強大對手毫不退縮的勇氣,這也是他們能夠獲得掌聲的原因。

海選階段還有幾組讓人印象深刻的球員,比如顏值與實力並存的前女子籃球國家隊隊員石一童、已經42歲但始終堅持高強度訓練的退役球員王晶、雖然無法聽見聲音卻依然能與隊友默契配合的聾人球員韓超……用實力說話的石一童讓人看到了球場上的女性力量;落敗而去的王晶想讓年輕人知道“一個叔叔輩的人是怎麼對待自己熱愛的這項事業”;韓超拿著寫好了自我介紹的紙板,一句雖不標準卻堅定的“我要打籃球”道出了最動人的告白。

這些選手的意義是構成身份各異卻同樣熱愛籃球的多元形象,在人物眾多的海選階段加深觀眾對球員的印象。同時,這也是綜藝節目在選角上揚長避短的體現。

單從籃球技術上看,籃球綜藝選手的整體水平顯然無法與專業賽事抗衡,但綜藝節目的優勢恰恰在於可以囊括更多元的球員,無論性別、年齡、出身,讓更多的普通觀眾產生共鳴。基於熱愛、競爭、友情等主題的共鳴,不單可以覆蓋所有愛打籃球的普通人,甚至可能召喚更廣泛的共情。

有創意的賽制

可以成為真人秀劇情的催化劑

當是否具有故事性成為節目選角的參考維度之一,會不會傷害比賽本身的公正?在《我要打籃球》中,戰力值規則的引入可以打消這種顧慮。

作為領隊,杜鋒和李易峰、林書豪和鄧倫分別帶領的兩個陣營各有18個席位,每隊的戰力值總數都是1000萬。戰力值的概念類似於NBA工資帽,領隊透過對海選時的勝方球員“出價”,招攬球員入夥。

在戰力值和席位都有限的情況下,領隊會綜合考慮隊伍中需要什麼位置、什麼能力的球員,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擇優錄取。當隊伍中已經有了足夠多的1號位和2號位,哪怕再遇到優秀的後衛,領隊也可能放棄;就更別說將寶貴的戰力值浪費在能力不足、徒有故事的選手身上了。

《我要打籃球》的賽制不僅為真人秀畫出一道名為“公正”的底線,更營造了一個充滿強壓和變數的真人秀環境。在進入CBA選秀和試訓這個終極獎勵的誘惑下,球員們會拼盡全力贏得勝利;而貫穿節目的戰力值規則會將領隊和球員置於同一個場中進行互動。

在海選階段,雙方領隊的戰力值出示就像是一場博弈,互相猜測、打探訊息,判斷自己需要給出多少戰力值才能夠將心儀的球員招至麾下。

總導演朱玲表示,在後續的每一場比賽中,都會進行新一輪的戰力值分配,它可以量化領隊對球員現階段的評價。得到高戰力值的球員會被激勵,得到低戰力值的球員可能表示不服、也可能由此反思自己的缺陷——由此,領隊與球員之間產生了戲劇張力,球員自身的成長線也會更加明晰。

在海選階段還有一處有趣的賽制設計——魔王buff挑戰賽,它造就了第二期的一場重頭戲:球員鐵牛命運的一波三折。

早在《我要打籃球》製作團隊去年推出的節目《這!就是灌籃》裡,李易峰和林書豪就結識了鐵牛,非常瞭解他在內線的優勢,於是這次紛紛下場拉攏他。在所有人看來,鐵牛一定會輕鬆贏得海選階段的比賽。

然而在魔王buff挑戰賽開啟報名後,鐵牛和他的隊友由於實力出眾,當仁不讓低成為了挑戰者。充滿戲劇性的是,被邀請來坐鎮的“魔王”正是鐵牛去年節目裡的勁敵:北大男籃的張寧。在這場對決中,求勝心切的鐵牛一方出現失誤,輸掉了比賽、全員淘汰。直到海選結束,觀察室的CBA官方球探團行使“撈人”權利,鐵牛才被驚險“復活”。

在魔王 buff這個設定下,張寧帶領的北大魔王隊成為了這個場裡的“鯰魚”,打破鐵牛幾乎毫無懸念晉級的局面,激發了鐵牛這條故事線的動盪。而作為領隊的李易峰看到自己去年的球員張寧,既忍不住驕傲地向杜鋒介紹張寧的能力,又不忍心看到自己想要爭取的鐵牛因此而淘汰,這種矛盾的表現構成了另一重戲劇衝突。

賽事與真人秀機位設定的完美結合:

最好的人設源於真實

強者相遇、以弱勝強、單方面打爆……從力量對比上來說,籃球比賽的“劇本”就那麼幾種,前兩期節目就已經都展示了一遍。那麼,《我要打籃球》要如何憑藉什麼來克服觀眾的審美疲勞呢?

目前來看,《我要打籃球》對此的解決方案仍然緊緊扣住“籃球真人秀”這一主旨。除了常規的賽事拍攝機位,節目組另設了40多個真人秀機位,捕捉球員的表情神態,還摸索出了一套融合了真人秀特色的賽事剪輯邏輯。

比如在罰籃的呈現上,《我要打籃球》通常使用籃下機位,先將鏡頭推至罰球球員的近景,強調他此時的專注與承擔的壓力;籃球一旦出手,便迅速將鏡頭拉開、切到全景,清楚地展現這個球在空中運動的軌跡。籃球從球員手中飛向螢幕前的觀眾,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觀賽體驗。

在第一期清華北大三人組的比賽中,很多得分都歸功於隊友間的默契配合。因此在正常速度的呈現後,節目會在回放中定格關鍵瞬間、標註三個人的位置變化,充分解析他們是如何突破吸引包夾、分球給空位球員的戰術配合。在《我要打籃球》中,回放和慢放不是冗餘的氣氛烘托,而是增加資訊量的有效畫面。

任何真人秀節目的觀看粘性都來自於觀眾對人物命運的關心,《我要打籃球》同樣如此。隨著賽程的推進,球員們的日常訓練和交流會被納入鏡頭,成為對一場比賽結果的鋪墊與解釋。由此,節目的敘事重心向球員的個人成長以及團隊內的關係傾斜,讓觀眾對誰會當隊長、誰會被淘汰、誰會排名上升等劇情性的問題感興趣。

和所有敘事作品一樣,真人秀視角下的籃球比賽也擁有“主角”。從剪輯的角度來講,就是一場比賽中至少會有1~2個關鍵人物,二人通常是對位關係,可能是得分王、也可能是失誤頻出拖後腿的存在。鏡頭會更多地分配給重點人物,從而引導觀眾理解整場比賽。

就像電視劇都需要一個觀眾用來自身代入的人物,《我要打籃球》的比賽剪輯也具有一定的情感立場,而且這種情感立場並不一定傾向於勝利者一方。

在第二期節目中,四正、姜鈞馨、陸羽組成的藝人隊就是被“偏愛”的一方,觀眾不自覺地為他們的處境捏一把汗。對現場氣氛的真實呈現本身就構成了這種偏愛:在姜鈞馨打破零比分的進球后,現場選手對偶像的固有偏見被擊碎,紛紛開始為藝人隊加油。節目在剪輯時放大這些細節,其實是順邏輯的。換句話說,這種情感立場經過了現場球員的檢驗,因此在觀眾身上再次奏效。

作為真人秀節目,《我要打籃球》不缺少“人設”,但所有的人設都來自於球員的真實表現,節目組只負責抓取、不負責策劃。比如第二期的CBA退役球員王晶,賽前大家都以為他會是一個打不垮的人物,卻沒想到張子昊站出來贏得了比賽,造就了一個重要的劇情點。事實上,王晶與任何對手相遇都會產生故事,而最終到底是“寶刀未老”還是“雖敗猶榮”的人設,都是真實的比賽結果決定的。

真人秀人設與專業性並不矛盾。比如有網友說,“杜鋒指導讓我想起了《灌籃高手》裡的安西教練。”這種人設的成功塑造,正是因為杜鋒一針見血地指出趙強的運球次數過多、成功預測姜鈞馨的進球、出言指導石一童,展現了自己的專業度,這才立起了一個睿智、幽默的教練形象。

破圈永遠是垂類綜藝繞不開的話題。節目在保證專業性的基礎上,如何對體育小白觀眾和女性觀眾更友好?這個問題盤旋在所有主創團隊的心裡。不過,專業性不是不斷去提高觀看和理解門檻,而應該體現在對運動規則和體育精神的尊重上去做更多方面的呈現——這也是為什麼《我要打籃球》試圖透過真人秀的語言來講述籃球故事。

畢竟,籃球吸引球迷的也不只是技巧和戰術,更讓他們津津樂道的是各有特色的球星和那些熱血的橋段。而籃球真人秀的意義,不正是用最通俗的語言,向普通觀眾講述那個他們本來不理解、球迷卻為此著迷的美妙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