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吃飯,常說“做東”“東道主”,到底是何意思?出處在哪裡?

2019年8月8日,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開幕式,將在山西太原體育中心正式點燃。這些天,在太原這座古老的城市裡,隨處可見“辦好二青會,做好東道主”的標語。

關於“東道主”這個詞語,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無論是不同賽事的舉辦,承辦方都會以東道主的口吻向全國或世界宣誓;或者是朋友之間請客吃飯的時候,也常常會用到“做東”“東道主”這個詞,那麼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又最早起源於哪裡呢?接下來,作者為你解讀。

請客吃飯,常說“做東”“東道主”,到底是何意思?出處在哪裡?

“東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請客的人。朋友相聚,來了客人,主人常自稱為“東道主”,客人說主人“你是東道主”等。現在“東道主”一詞用的很廣泛,賽事的主辦國或者主辦城市也稱為東道主;舉辦各種會議,主辦方也被稱作東道主。

這個詞語的出處,最早見於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這一片段,曾入選中學課文《燭之武退秦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請客吃飯,常說“做東”“東道主”,到底是何意思?出處在哪裡?

從左丘明的記載,可以看出,這個詞的出處背後還有一個典故故事呢。

話說在公元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國內發生動亂,曾流亡到鄭國,當時,鄭文公對他很冷淡。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就聯合秦國攻打鄭國,鄭國眼看就要滅亡。

這時候鄭文公情急之中想起了能說會道的老臣燭之武,希望他能想出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是燭之武一口就拒絕了。說,年輕的時候不被重用,現在已經老了,不堪重用了。鄭文公這時候又著急,又無奈的道歉和解釋,最後燭之武沉思良久,說:“那我就去試試吧“!

於是,燭之武就趁著黑夜,讓士兵用繩子把他吊出城外,私下會見秦穆公。

請客吃飯,常說“做東”“東道主”,到底是何意思?出處在哪裡?

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鬥。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但鄭國滅亡了,對貴國也許並無一點好處。

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咱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恐怕是難於做到的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相應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

接著,燭之武進一步分析道:“要是秦國退兵,讓鄭國得以存留,讓他作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你們使者來往經過鄭國,萬一缺少點什麼,鄭國一定供應,作好充分的安排,這有什麼不好?”

請客吃飯,常說“做東”“東道主”,到底是何意思?出處在哪裡?

秦穆公終於被說服了,還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馬上命令撤軍,並與鄭國結為盟友。為了幫助鄭國,秦穆公還留下杞子等幾員大將同鄭國一道守衛都城。晉文公看到秦國撤走軍隊,也只好把軍隊撤回了本國。

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自此之後,“東道主”這個詞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併成為一句家喻戶曉,掛在嘴邊常用的詞語。

讀者們,關於“東道主”這個詞語,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