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塑形之一 汽車產業

關於城市的形態 凱文林奇城市意向的路節區界志喊了60年餘年,需要有點新東西了。今天來新開一個坑 城市塑形。

最近上海車展火爆,各品牌新車熱度不斷,引來無數討論,唯獨缺了一種聲音,汽車與城市的關係,尤其是在這個喊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地方。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汽車供需兩旺,野蠻粗放增長。無需更多顧忌,只要把車型引進來、宣傳推廣做好,就能過好日子了。逐漸的,汽車作為一種產業,在不少地方已經成為支柱行業,而在消費端,除了房產以外,購車也幾乎是最大消費專案了。但任何產業都不是純經濟的、單一邏輯的產物,必然會與整個社會民生相關連,過去在粗放期內缺乏研究討論,但眼前已經到了需要研究的節點了。

反觀城市一端,這也正好是大發展和奠定框架的時間。在新世紀的城市大跨越發展之際,新都市主義和公交導向模型也曾泛起不少浪花,我們本還有機會選擇更為集約化、複合化的交通模式和街道空間。但可惜的是,技術樹走向了另一側。如今,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在被動應付如同天降的私人大當量交通的同時,還要為交通供需矛盾承擔超額責難和內疚。

以下幾個方面有必要探究一番

車的規模

汽車行業的整體規模絕不是無上限的,要到交通空間供需關係制約。在過去的20年間,車輛快速進入中國家庭,保有量在短短15年間增長10倍。在沒有充分分析空間資源的供給和綜合成本負荷能力的情況下,在提供部分人相對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社會的絕對代價。

城市塑形之一 汽車產業

那麼,在綠水青山就金山銀山的存量發展時代,其容量空間還有多少?還能不能按此模式持續下去?是個巨大的問號。

車的構成

私家車公交車比例構成,與大運量交通工具的比例,城市規劃與產業發展兩層皮,實在看不出與出行方式預期的關係,都是隨意發展的結果,美其名曰等待市場的檢驗。比例的失調會帶來慢行空間的壓縮、人的尺度消失,城市肌理完全走向車的城市,這在全世界也算是難得而可笑的一個“中美同盟”了。實質上已經綁架城市向不經濟的私人化、鋪張的私人化傾斜,迫使大量社會資源用於行車、停車。

城市塑形之一 汽車產業

如果不被偏向引導,在我國的經濟政策下,也許公共系統會有更大的發展上限,城市空間會有另一番景象,人尺度街道構成的網路系統,而不是車行道限定的扁平空間。

車的尺寸

車輛尺寸與道路與停車 管理與各類相關設施的尺寸關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各大企業也沒有足夠的戰略高度,看到的只有鼓動和助長大長車輛。反觀日本的kcar、歐洲的小車,是適應其城市街道 交通模式的產品,很可惜,我們鼓勵的是美式加長加大與SUV。

城市塑形之一 汽車產業

交通當量這個非常關鍵的指標被我們完全忽視了。車輛的普遍尺寸將影響道路斷面 通行容量 停車場設計 建築柱網結構等等,大一點小一點著實塑形了城市眾多面貌。

新技術展望

很期待新技術的到來,期待自動駕駛 智慧共享 公私集約的交通系統 早日到來,也許10年20年 也許更快。一定要充分做好提前謀劃準備,是中國城市規劃 建設實現超越和自我價值的一次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