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手關上國門,被易中天怒懟的乾隆冤不冤?

這兩天聽說有個叫愛新覺羅·燾赤的先生,狀告易中天先生侮辱他的先祖。他的先祖是誰呢?愛新覺羅·弘曆,大清朝的乾隆皇帝。

燾赤先生聲稱,易中天先生“公開侮辱我的祖先愛新覺羅·弘曆”,“且粗暴的歪曲歷史人物,破壞民族和諧,有挑撥是非之嫌”。

原來易中天先生有一個演講,在演講中公開講:“乾隆是王八蛋,60年沒幹好事。”

先祖被人這樣懟,換誰心裡都不舒服,儘管這祖孫的關係已經算是八竿子打不著了。但是乾隆這樣被懟,到底冤不冤呢?

親手關上國門,被易中天怒懟的乾隆冤不冤?

清高宗乾隆皇帝

我們從一件詔書說起。

這件詔書現在還陳列於大英博物館,不過別誤會,這不是英國人搶走的文物,而是乾隆爺送過去的。是1793年馬嘎爾尼出使大清時,乾隆皇帝寫給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

詔書中,乾隆以天朝上國的身份,像一位慈父教育不懂事的兒子一樣,把喬治三世好好批評了一通,十足地過了一把嘴癮。

親手關上國門,被易中天怒懟的乾隆冤不冤?

乾隆寫給喬治三世的信

乾隆的這件詔書,是對馬嘎爾尼向他提出的四條需求被拒絕後寫的,在乾隆看來,這個喬治三世實在是不識大體,很有必要給他上點規矩。

馬嘎爾尼提的什麼要求?

一是英方想在中國沿海租借一個小島,作存放商品的基地和英國貿易商人的寄住地;二是如果不願租借小島,就加開通商口岸、減少廣州對外商的變態限制;三是英國可以遵守中國的鴉片禁令;四是希望兩國建立平等外交關係,英國可派公使駐北京,不能常駐的話,隔一段時間來北京也行,並且歡迎中國派公使到倫敦。

這四條,放在現在的國際外交裡面,都不算什麼大事兒,有點類似今天搞的自貿區+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英國人覺得沒啥,因為他們和其他國家做生意時都是這麼幹的,而且清朝之前也有先例(後面詳說)。但是當時在乾隆爺看來,這可是動搖天朝國本的大事。

所以乾隆爺在詔書裡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要求”嚴辭拒絕。

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下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於爾國亦殊覺無益。

我大清政府允許你們英商來貿易,那是為了照顧你們生活不易,我大清地大物博,啥都不缺,你們搞的那些奇技淫巧的玩意(鐘錶槍炮)沒啥鳥用,我們根本不需要。至於你們說想派大使常駐北京,這個要求就太過份了,和我們天朝體制不合,你們識相一點,這事兒不要再提了。

那麼英國人為什麼要來“求建交”呢?

原因在於那些英國商人和大清朝做生意實在太難了。當時大清政府規定,所有外商過來的貿易,只能在廣州上岸,而且只能透過十三行來交易,這個十三行,是政府指定的外貿專營公司。這樣一來,等於就是這十三家行商卡住了英商的脖子,而這十三行的背後,又是各級政府官員,甚至能一直通到北京戶部。這背後的尋租空間,你懂的。

親手關上國門,被易中天怒懟的乾隆冤不冤?

廣州三十行

比如關稅怎麼收,政府有稅法,而且很輕,平均不過4%,我湟湟天朝,也不看中這筆收入。

但是有稅法又怎麼樣?在白花花的銀子面前,稅法不過廢紙一張。稅法按理本應公開,可一公開了上哪訛銀子去?官員們就是不公開。英商不服氣,硬要看。可大清國的政府檔案是你們這些蠻夷配看的嗎?

稅則不透明,英商船進來,要交多少錢,全靠討價還價。十三行可是別無二家,英商哪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呢?所以英商要交的錢,真正的稅只不過是毛毛雨,“陋規”才是要命的。

外商貨船進港要交哪些錢呢?西哥給你列個清單:

第一項,“規禮”原來也是按船的大小收的。大船1200兩,中船960兩,小船540兩。這裡頭名目可多了,包括開艙費、驗艙費、銀兩稱量和成色差額,等等。反正各種名目能想出來多少是多少,反正都是由在場的官員銀師定,這錢也是落入了他們的腰包。後來官府覺得這錢應該歸公,就定了個統一價:1950兩。

第二項,各種小費。比如進港出港各付60銀洋給領航員,400元給買辦,給通事275元,給船長50-60元。

這兩項算起來,假如一艘大船在廣州停三個月,要花4500兩銀子。

以上都不是正規收費。正規收費,是船鈔和關稅,反而少得可憐:船鈔,按船的大小,分三個檔次:7。777兩,7。142兩,5兩;而關稅,也不過是貨值的2-4%。

但你要是覺得真的可以按這個稅率交稅,那可真是太傻太天真啦!因為關稅到底是多少,只有我大清朝的官員知道,洋商絕對懵逼,就算他們要求公開關稅稅則,官員們也堅決不會給他們看。看了以後還怎麼撈油水?

所以實際執行的關稅稅率是:20%。

不乖乖聽話就滾回家別做生意,你說洋商上哪說理去?

所以英商賺的也是個辛苦錢,稍不留神就會虧得血本無歸,不少商人連回去的路費都沒有了。但是行商和背後的官員們薅羊毛卻賺得流油。

這還不算。這些外國商人來做生意,可是大清朝的國土,是你想來就能來的?東西放下來,人得趕快滾。夏秋兩季是做買賣的旺季,人也只能圈在十三行裡頭,要進廣州城那是難上加難。等生意一做完,你就得走人,要麼回家,不回家的得搬到澳門去過冬。

對官員和行商聯合盤剝欺壓,洋商們恨透了。但是他們認為,都是下面官員壞,上面皇帝是好的。所以就一直想辦法能跟乾隆爺對上話,好讓他知道下情。

話說有個叫洪任輝的,見廣州的地方保護主義太嚴重,就想出了進京上訪這個法子。但他是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外國商人是沒有資格踏上大清的領土的。於是他就乘船一路北上,想從寧波上岸,結果寧波的官員也不理他,於是他就一直竄到了天津。

在天津港,他直接給乾隆爺寫了封信,對廣州的海關監督一通控訴,聲淚俱下。終於找到一個官員幫他代轉。

其實他哪裡知道,廣州海關監督,那是乾隆先生直接委任的官員,乾的都是幫皇帝撈銀子的活兒。

乾隆爺看到這封用文言文寫的信,驚得目瞪口呆。

你別誤會,他不是因為看到自己手下官員如此胡作非為,而是——一個蠻夷,竟然使用中文!?而且竟然還越級上訪?!!!

於是,這次上訪的結果是:洪任輝被髮配澳門圈禁三年,而他的中文老師則被砍頭。

洪任輝事件之後,洋商們的日子更苦逼了,原因大家都能想出來。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急呀,他老是接到英商回國控訴,就想派人找乾隆爺好好聊聊。可是他這想法,東方人搞不懂,在乾隆爺眼裡,大清朝是天朝,其他都是蠻夷,英國人就叫英夷。聊什麼聊?你配嗎?你應該叫“稟”,還有,你來的人叫什麼大使?不對,你的使團來應該叫“貢使”。

喬治三世一看,不放低身段連面兒都見不著,還談個毬?於是就想了個名頭,給乾隆爺祝壽,先見了面,然後拿出各種禮品,哄老爺子開心了,然後再想辦法談。

其實這個時候老爺子的80大壽已經過了,不過也顧不得了。

馬嘎爾尼就這樣來到了北京。乾隆爺聽到英夷竟然不遠萬里來給他祝壽,心裡頭高興。可是雙方這個時候卻為見面禮爭吵起來。

在大清朝看來,咱家是天朝上國,身份自然高人一等,你英夷來見,必須三跪九叩才是。

馬嘎爾尼覺得這樣兒太丟份兒,人家講究國不論大小,禮儀上平等,你要我三跪九叩也不是不可以,但你的官員也得對著俺們國王的畫像三跪九叩。

雙方就這麼你來我往,爭得口乾舌燥。乾隆爺覺得,你來拜壽,連行個禮都不按咱的要求來,這壽拜得有毛意思?心裡就不爽。

後來小馬哥來謹見,也算讓了步,單膝下跪,可這也不對乾隆的味口,拜壽就這麼草草了事。

親手關上國門,被易中天怒懟的乾隆冤不冤?

馬嘎爾尼向乾隆行單膝跪拜禮

雖然馬嘎爾尼決不認可自己是藩屬國,堅持認為大英帝國和大清朝是平等的,但這並不影響大清國單方面認定英夷就是藩屬國,所以一應禮節,包括回禮什麼的,都按藩屬國一樣優恤厚待,然後還附了一封詔書,提醒喬治三世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別老想著什麼外交平等,自由貿易什麼不著調的事情。

這麼一來,

英國人就非常鬱悶了,其他地方的通行做法,在大清朝咋就行不通了咧?

想不通可以,但是天朝大皇帝的命令,想得通要遵守,想不通也要遵守。

在乾隆看來,咱們大清是文明古國,湟湟天朝,物產豐饒,看我們的瓷器多精美?看我們的絲綢多靚麗?這才是代表全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水平,中華農耕文明,那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文明。你們那些個鐘錶槍炮,奇技淫巧,實在是不值一提,你們這些個工業文明誕生才幾年?怎麼可以跟我中華文明相提並論呢?

乾隆不光心裡這麼想,詔書裡也就這麼直接對喬治三世實話直說了:

“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下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其實乾隆是在開他爺爺康熙的倒車。和外國建立平等外交關係、建立自由貿易體制,康熙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成功的試點。

大清與沙俄《尼布楚條約》第六條就規定,

兩國間既已成立本和好友誼條約,一切人民均可完全自由地從一國到對方國,唯必須攜帶護照,證明他們是得允許而來的,他們並可完全自由交易。

可見,尼布楚條約之後,沙俄特使可常駐北京,俄人亦可在北京自由貿易;對西方其他經海路而來的貿易船隊,不論國籍,均可在廣州、廈門、福州、寧波靠岸。

至於馬嘎爾尼提出的租借沿海一個小島做為囤貨倉庫的請求,其實也是有先例的。這個先例就是澳門,在明末的時候租借給了葡萄牙(當然也是行賄搞來的)。

西哥覺得,乾隆做皇帝六十年,苦心要打造一個強大的帝國盛世,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成功的。但是他同時也把自己封死在這個天朝上國的繭房裡面,自滿得不行,根本不屑於去睜眼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用現在的話就叫缺乏基本的國際視野,固步自封而又狂妄尊大,不具備擔任大清國頭領的素質。

他的思想,總結起來無非就是:中華農業文明是最先進文明,大清的小農經濟是最先進的經濟,其他都 是渣,必須服我,不服就不跟你玩。

這確實把他之後的大清朝害慘了,後世他的子孫,哪怕明知乾隆爺當初錯了也不敢改,只因“祖宗之法不可改”;而等到想改的時候,已經沒機會、改不了了。

於是西方列強明白了,大清朝在做夢,只有槍炮能把他們打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