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解讀德國科技戰略方向,打造新時代“國家名片”

“十四五”時期:解讀德國科技戰略方向,打造新時代“國家名片”

王錫廷在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高階研修開班典禮儀式的講話

外交部原駐德國法蘭克福、慕尼黑總領事王錫廷在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高階研修班開班典禮儀式暨新聞釋出會上

就西方的發達國家,尤其是像德國這樣的國家,在經濟、科技、新戰略方面的一些動向做出詳細介紹,並發表重要講話。

王錫廷表示,德國是基於美國、中國、日本之後第四大經濟體,而且是歐洲的第一經濟大國,尤其是在歐債危機時候,被稱之為“救市”。所以德國之所以能夠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關鍵是在於它堅持了實體經濟和生產性服務業,堅持創新,走專業化、技術性的道路,守住了全球產業鏈的高階,而且樹立了德國製造業的金字招牌,保持產品的競爭力。

德國為什麼能躋身於可持續性的工業發展國之列?王錫廷解釋道:“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醫藥,還有電子電器,是德國傳統的四大支柱產業。後來又發展成新能源,還有環保技術,這些都是它的優勢產業。

德國成功躋身於世界隊伍,可持續性的工業發展國之列,原因在於它的經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創新能力和觸碰導向。

德國工業最擅長的是開發和生產複雜性產品,尤其是資本性產品和創新生產技術,這也是德國保持持續優勢的一個驅動力。德國製造商品的標誌代表它的原創性和質量,而且德國企業強大的創新能力,要歸功於聯邦政府的堅定扶持和所制定的高科技戰略。”

在談到德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時,王錫廷表示,德國有60多萬人員在研發領域工作,早在2016年德國在研發領域的投資高達920億歐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2。93%。當時只有韓國和日本在研發領域投資高於德國,而且在高度重視研發的投入裡,德國成為歐洲的發明冠軍。

王錫廷具體從汽車領域、化工領域、可再生能源領域以及環保技術領域對德國研發的高度重視進行闡述。

在汽車領域,德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長期保持第一產業地位,而且在全球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首先是對汽車產業的高度重視,尤其是研發,比如德國工業領域28%的科研人員在從事汽車領域,而汽車工業1/9的員工就職研發部門,德國汽車工業平均每天就有10項專利產生,而且每年獲得的專利有3650多項。2018年登記專利最多的德國前10名企業中有9家是來自汽車行業,汽車是德國最具創新的行業,也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冠軍。

在化工領域,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

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研究機構和高素質勞動力,全行業人員有44萬多人,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而且德國還擁有58所大學的化工專業、24所專業院校,以及相應的研究機構。2018年的研發投入就達到了120億歐元,佔銷售總額的比重超過5%,佔德國的研發投入超過1/5。另外德國企業還有60多億歐元研發投往國外,所以全球化學的專利有1/8都是來自德國。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德國在太陽能、風能、生物智慧、低熱能、水力發電和提高能效等層面在世界都具有領先水平,能源儲備和燃料電池技術首屈一指。

德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預計到2020年德國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將達到70GW,滿足德國發電所需要的10%。2018年德國太陽能光伏產量達到46GW,位列世界第四,前三位是中國、美國和日本。2018年德國可再生能源佔德國發電總量已經達到了40。4%,今年上半年就達到了44%,預計到2030年生態發電的比例將要達到54%。

在環保技術領域,德國擁有良好的環保傳統、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和高階研發人員,在研發和專利方面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2013年在環境技術方面,德國在全球市場份額已達24%,物質分離裝置甚至佔到64%,汙水處理技術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9%,環境技術佔18%,而且出口是世界第一。

但王錫廷指出,德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具體來講可歸納為三點。

第一,主要是巴黎氣候變化協議。

根據相關條件,德國應該在2050年前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到95%,德國政府近期的目標是到2030年把溫室排放氣體總量較1990年減少到55%,所以德國就決定2022年之前關閉所有的17座核電站,推動全歐盟境內2030年起全面停止使用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汽車,因此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太陽能,成為德國減少碳排放和化石類燃料的一個重要的舉措,也視之為確保德國的能源安全、能源多樣化供應和替代能源的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

第二,德國人工智慧發展較緩。

德國普遍認為電動汽車、數字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領域是蒸汽機時代以來最具創新的發明,而且有廣闊的前景和無限的商機。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使德國GDP增速提高1。3%,也就是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600億歐元。然而,原本“工業4。0”是作為世界工業領域領軍的德國為實現工廠聯網化和企業化的領先目標而創造的,但是目前德國在硬體方面的生產處於強勁勢頭,在軟體方面處於弱勢狀態,所以致使德國人工智慧目前發展還是比較緩慢的。

第三,由於經濟低迷,創新型企業比重也有所下降。

比如說德國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佔整個企業總數的99。7%。在這些中小企業當中,只有22%的企業投資於創新產品和工藝。所以經濟界一再呼籲聯邦政府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早日實現將科研支出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從目前的3%提高到3。5%。與此同時,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美國和中國在上述領域的發展突飛猛進,擔心一旦德國和歐洲在這場經濟競賽中落伍,將會對歐洲社會的福祉和安全產生嚴重後果。

“十四五”時期:解讀德國科技戰略方向,打造新時代“國家名片”

王錫廷發表主題演講

在此背景下,德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出臺了《高科技戰略2025》和《國家工業戰略2030》,旨在透過新戰略迎頭趕上,保持德國經濟的領先地位。王錫廷重點對這兩個戰略進行了介紹。

關於《高科技戰略2025》

,實際上早在2006年的時候,德國就提出了高科技戰略,後面又不斷增加了一些新內容。到2010年戰略的重點就從單純的技術領域轉到了需求領域。在氣候與能源、健康與營養、行動通訊、安全通訊方面,從需求角度尋求最佳解決方案,以應對全球的挑戰。2014年高科技論壇組織取代了聯合小組,所以就要從組織上加強它的功能,成為高科技戰略計劃的主導方。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它的高科技戰略的宗旨就是應對全球挑戰,使德國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領導者。它的內容也擴充套件到了數字經濟和社會等6大領域,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工業4。0”。德國政府結合歐盟里斯本戰略規劃和歐洲2020發展計劃,在去年9月5號出臺了《高科技戰略2025》,旨在加大促進科研和創新投入力度,加強德國核心競爭力,保持可持續發展,確保國富民強。它的目標就是到2025年實現科研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5%。

王錫廷從《高科技戰略2025》的9個領域、12項措施進行進一步講解。

一是在醫療衛生方面。

一個是智慧診斷,發展數字衛生系統,實現患者電子檔案管理,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智慧診治;另一個是抗擊癌症,聯合科、產、研、學,加強癌症的研究和早期預防,延長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癌症發病率。

二是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

進一步採取措施減少工業溫室氣體排放,已達到相對於1990年已減少80%-95%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透過減少塑膠垃圾、廣泛使用收集分類系統,提高塑膠垃圾的回收率的措施,有效減少塑膠對環境的危害。到2025年實現以生物基礎材料為原料的塑膠可迴圈生產,以數字化經營模式為基礎,實現從傳統經濟發展到資源可迴圈利用經濟的轉換,建成迴圈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到2030年,總資源生產率較2010年提高30%。

三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努力提升人類對生物多樣性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加強政府社會的干預,避免更多的生物多樣性的損失。

四是人工智慧應用。

大力發展以歐洲標準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做到以人為本、保護公民的資料主權,儲備人工智慧專業力量,加大各大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利用人工智慧型商業模式和人工智慧這個產品,激發新一輪創業動力,使德國和歐洲人工智慧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五是電動汽車的電池製造。

政府將繼續支援企業推進電池的研發,在德國建造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電池製造基地,確保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完善電池產業鏈,在清潔空氣狀態下鼓勵投資充電樁的建設。

六是建設安全網際網路清潔的行動網路。

在遵循個性化、多樣化、數字化以及氣候和環境保護下,研究和發展移動產業。

七是促進科研成果共享和轉換。

聯合科學經濟和社會各界研究共享最新科技資料和創新成果的方法,提高研究成果的公開率,使企業獲取最新成果,支援企業在科研機構開展新型合作,透過網際網路快速將科研和創意轉化為生產力。

八是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

將推行就業保護4。0專案,採取支援措施,保障數字化就業以及安全和健康,以利於技術創新,服務於社會進步,利用基礎和經濟核心,造福於人民的健康生活和男女平等。

九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就業水平。

聯邦政府致力於消除由於經濟結構和人口變化造成的地區和社會發展不均,氣候變化導致生態風險加劇和不均衡發展,採取措施進行以創新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公平社會的結構改革,創新將成為經濟增長、完善就業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最強驅動。

關於德國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

,是在今年2月份,德國聯邦經濟部長主持制定了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這個戰略檔案旨在

透過扶持重點工業領域提高工業產值,確保德國工業在歐洲乃至全球的競爭力,以及德國和歐盟經濟和科技的領先地位。

它的目標是德國政府透過對關鍵工業領域給予扶持,到2030年將德國工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增至25%,在歐洲經濟附加值總額中的比重達到20%,確保德國工業領先地位。

王錫廷從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採取的7項具體措施,進行進一步分析。

一是對材料工業、化工行業、裝置和機械製造,汽車製造、光學和醫療裝置,綠色科技、國防裝備製造、航空航天以及新型製造技術等九大領域,以及對國家經濟利益具有重要性的大中型企業給予扶持和保護,使其相關企業從中受益。

二是針對美國和中國不斷湧現出的大量世界領先的新型大企業,

德國政府將出面協調組建跨企業的聯合體,共同進行電動汽車、電池研發、人工智慧研究等工作。

三是為了提升德國企業的競爭力,消除法律方面的障礙,

放寬壟斷法,以確保德國企業在德國及歐洲合併和併購簡而易行。

四是設立用於企業融資的歐洲風險基金和德國投資基金,

助力新科技領域的企業成長。

五是為工業界提供優惠的能源,穩固的社會保障和有利於競爭的稅收系統。

六是透過加強國家援助,為打造新的龍頭企業創造條件,保障就業崗位。

七是在必要的時候,德國政府可在具有戰略重要性的企業中持股,

以防其被外資收購,為此將建立專項基金,歡迎外國投資進入,只有在明確規定的領域裡才能禁止外資收購德國企業。

王錫廷強調,在當前中美貿易爭端、英國脫歐、世界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應該說德國和歐洲的經濟都日益呈現出明顯的剎車痕跡。儘管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但是德國認識到強國之間新一輪高科技的競爭並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為了使德國能夠成為這些技術領先的供應商和未來的生產區位,確保德國在未來世界中的地位。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德國政府採取一切措施,甚至不惜動用以往被嗤之以鼻的計劃經濟和市場干預手段,志在必得。

王錫廷指出,我認為德國經濟科技戰略新動向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尤其是我們的戰略新興產業的領軍人才,更應該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科技、新動向,服務於我們國家的戰略新興產業和國家發展,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王錫廷回憶早年工作經歷時感慨道:“因為我一直在前方工作,我們在一線感觸非常深。國家強了,確實使我們做外交的腰桿硬了,所以現在確實跟過去已經不一樣了。因為我1979年時去了我們駐西德大使館工作,那時候整個大使館的對外工作和活動都比較少,而且我們經常得去主動找人家去談。現在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一個是我們發展到了這個地步,西方世界更多的想要了解我們,所以我們參加外事活動的時候,經常遇到人家主動找我們來談。

儘管如此,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像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還有好多東西需要我們學習和研究,這樣對我們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有針對性。”

推薦閱讀

“十四五”時期: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人才基石

“十四五”時期:綠色金融堅定不移支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製造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蓄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