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官大腦與我們有何不同:藥物或可抑制腐敗

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接受賄賂,還是會再三深思?科學家認為,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在左腦中找到答案。這一說法促使外界討論是否可以利用藥物或治療方法來抑制腐敗傾向。

科學界一直在尋找一種神經機制,希望藉此解釋為何人們的行為會偏離社會規範。

貪官大腦與我們有何不同:藥物或可抑制腐敗

貪汙腐敗

內地行為神經科學家最近重點研究了大腦左側額下回稍上方的一小塊區域,研究報告發表在國際期刊《行為神經科學前沿》上。報告稱,當“人們寧可犧牲道德準則去追求財富”時,這部分割槽域起到了“關鍵作用”。

研究小組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李紓率領。該小組發現,受賄金額越多,受賄行為對大腦的刺激就越大。

貪官大腦與我們有何不同:藥物或可抑制腐敗

貪汙腐敗

研究人員為28名志願者設計了一個遊戲。每位參與者獲得一筆資金,金額從8元逐漸增至3000元。每次向參與者提供資金時,研究人員會詢問他們是否願與他人分享這筆金錢。若是接受,參與者會得到其中一定比例的金錢。若是拒絕,則所有人均得不到任何金錢。李紓表示,這種情況與收受賄款相似。

志願者被安排在核磁共振成像機內,以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志願者被詢問是否接受金錢,然後按下“是”或“否”的按鈕。研究人員發現,無論金錢多寡,向志願者提供金錢都會刺激他們腦部的“愉悅”區域:右側前額葉皮層及雙側腦島。兩者分別位於大腦的正面和側面。志願者決定接受一定比例的金錢時,他們左側額下回的啟用程度強於其他區域。資金越多,啟用程度越強。

貪官大腦與我們有何不同:藥物或可抑制腐敗

貪汙腐敗

並非所有參與者都對高風險的金錢做出同樣的迴應。左側額下回活動程度越強的人士,就越傾向於犧牲公平原則追求金錢。換言之,他們更容易被“收買”。李紓表示,研究結果或可進一步闡明腐敗為何及如何發生。

北京大學神經病學博士葛鑑橋認為,研究貪官的大腦功能或有助發現大腦與腐敗行為之間的聯絡。對科學家來說這是個有趣的課題,對社會也非常重要。但掃描已定罪貪官的大腦仍存在許多技術困難。如果要做對比,研究人員首先需要建立一個“正常大腦”模型。那麼應拿誰來與貪官對比呢?是普通公民,還是其他承受同等工作壓力的官員?

貪官大腦與我們有何不同:藥物或可抑制腐敗

貪汙腐敗

葛鑑橋還說,腐敗還可能受到幾個社會和生物因素的影響,如財務和健康狀況。不過,如果發現受賄行為與大腦相關,科學家就可以研究替代方法來調整人的行為,包括藥物或心理治療。